讓自己的寶寶成爲社交小高手

讓自己的寶寶成為社交小高手

入園之後,有的寶寶沒多久就完全適應了,可有些寶寶,入園都好幾個月了,還是孤獨的樣子,沒有好朋友。其實讓寶寶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感受到幼兒園帶給他的快樂,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導幼兒學會與人交往。寶寶學會和小朋友交往,才能體會到同伴交往的樂趣。寶寶學會如何與老師交往和溝通,才能形成更好的師生互動。能夠與小朋友、老師友好相處的寶寶就會更喜歡幼兒園了。

1.每天放學的時候,媽媽可以多在幼兒園(或者幼兒園門外)呆一會兒,讓寶寶和其他寶寶玩一玩。如果寶寶有牴觸心理,媽媽就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放輕鬆,比如問他:“都哪個小朋友是你們班的?那個淘氣的小男孩叫什麼名字?你看他們在玩遊戲,擋泥板,你也去玩吧!”有了媽媽的帶領,寶寶會放鬆並且不再害怕。

2.在與小朋友玩的過程中,身體的互相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小女孩特別嬌氣,剛碰一下,就哭哭啼啼,這樣小朋友們就不愛和她玩了。如果你的寶寶也是這樣,就要格外注意,提醒寶寶:“其他小朋友不是故意要打你,他是不小心。你一定疼了,但你非常堅強對不對?”在媽媽的鼓勵下,他就會逐漸改變並適應的。對那些魯莽的小傢伙,你也可以提醒他們要小一些。

3.家長也可以領著寶寶走到其他小朋友的面前,和寶寶一起詢問小朋友的姓名和年齡、班級,並讓寶寶把自己介紹給小朋友,工商註冊,讓他們彼此熟悉一下,拉起小手讓他們成為朋友。這樣寶寶今後就學會如何交朋友了。

4.有的寶寶在幼兒園中好多小朋友都不和他玩,究其原因原來是他老是獨霸玩具,不懂得謙讓,會欺負小朋友,因此小朋友都不和他交往。由此看出,交給幼兒一些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家長必須告訴寶寶,和小朋友在一起要友好,要懂得謙讓;不能隨便打人等等。

5.教給寶寶用語言來解決問題。如小朋友要搶玩具時,讓寶寶告訴他:“玩具是我先拿到的,如果你很想玩的話,等我玩完以後你再玩好嗎?”或者是和小朋友商量說:“你真的很想玩嗎?我們也可以一起玩。你說好嗎?”從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和與同伴溝通的能力。 應用以上方法,可以幫助寶寶找到不少朋友,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寶寶與人交往的技能。

朋友,在許多成年人心中,這個字眼會喚起不少有關童年的美好回憶:上課時課桌下偷偷遞條子、課間操跳皮筋兒拍煙盒、放暑假去小河裡游泳摸魚等等。家長們總是急於讓孩子結交朋友、體驗友情的歡樂。然而當自己的孩子“不合群”、不願分享玩具,或者和小朋友在公園裡的遊耍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戰時,家長們往往感到焦慮。

彆著急,你的寶寶未來的生活中不會缺少朋友。但是你心目中所向往的那種友情並不是在幼兒期形成的。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沒有開發出成年人的社交能力。他們還處在自我中心的階段,沒有足夠的同情心去替他人著想或與他人和平共處。對於大多數幼兒來說,唯一重要的人是“我”。在給予和獲取的平衡關係中,他們能夠理解的是“獲取”。唯一重要的需求是他們自己的。而且,他們對於正確和錯誤的理解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任何社交風度,並且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對小朋友扔玩具、把別人的積木踢倒、煩躁時掐伸手可及的胳膊,等等)。

然而,在今後兩年中,這些小獨行俠們將學會分享與合作、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用語言而不是攻擊性行為解決衝突,總之,學會交朋友。你可以這樣幫助他:

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只有在對自己感到滿意之後才會關注他人。

與孩子建立社交關係:孩子最早的社交對象就是自己的家長,所以家長要注意以身作則,培養恰當的社交行為。不要時時處處讓孩子優先,鼓勵他分享,並且注意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等等)。

從一對一開始:多數幼兒適合於一次只交一個朋友,所以家長應該挑選自己的孩子最合得來的小朋友,安排他們短時間的聚會,並且提供足夠的玩具和活動。千萬不要強迫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不要期望孩子馬上成為夥伴:除非你的孩子已經習慣眾多小朋友的場合,大多數幼兒之間的交往還是“平行”的,就是他們各玩各自的,互相不搭理。但這就是社交生活的開始。儘管他們表面上自成一體,其實還是在默默地關注對方。他們會偷偷地看對方一眼、模仿對方的行為、甚至搶對方的玩具。

鼓勵他們進行需要合作的活動和遊戲:比如搭積木、踢球、捉迷藏,等等

接受孩子獨特的社交方式:如果你自己熱情好客,孩子卻比較靦腆,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給孩子施加壓力。也不要因為自己孩子的獨特性格或者行為而在他人面前感到羞恥。有些孩子天生活潑外向喜歡熱鬧,有些孩子卻更願意先在一邊看看,墊倉板,等到熟悉環境後再參與。更有些孩子,我們稱其為“觀察家”,注漿泵,根 本不會主動參與任何活動,這也是正常的。

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鍛鍊機會:越早讓孩子接觸其他孩子,孩子的社交生活會越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