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10W+,可以不要脸吗?

为了10W+,可以不要脸吗?

01 引子

昨天收到一位作者分享的题名为《李晚来,抄袭这件事你不准备解释一下吗?》的文章,大致内容为,简书的一位专题主编有多篇文章被李晚来抄袭,并通过多个平台广泛传播,李晚来成了那个最终手捧鲜花、上台领奖的人,而真正的创作者只能通过多方维权,艰难地保护自己的成果。

这不禁让我想起,三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于正和琼瑶的侵权之争,虽经过法律裁决,琼瑶胜诉,但不断的出庭和举证,还是让当年已76岁的琼瑶阿姨感慨“被于正毁掉了整整一年”。

面对抄袭者,人人恨不能群起而攻之,这种行为,照搬孔乙己的一句老话,“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但,抄袭与偷窃,在行为上,有何本质区别吗?

然而,今天,我们却不打算就抄袭本身展开论述,我们来说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追逐爆文?甚至,为了爆文,不惜冒抄袭的风险?

02 爆文的产生

那什么才叫爆文呢?我从网络上找到了这样一段话:

什么是爆文?帐号的体量不一样,对爆文的定义也就不一样。就微信层面而言,一个粉丝只有

1W的公众号,那么爆文可能就是10W+;一个千万粉丝的帐号它的爆文可能就是2000W+阅读。

在商业社会,一款爆文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流量,而巨大的流量中则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有的公众号常年不生产优质内容,但借助一篇爆文,可以解决拉新、促活、老用户召回、流量转化等一系列问题。网上文章那么多,怎么才能写出爆文呢?别急,有人给出了答案:

大家都爱凑热闹,所以一个热点出来,几乎全网都在为这个“热点”宣传。如果你不懂得如何追热点,用网站内容编辑器中的“热点追踪”,结合微博和百度实时的热点,可以查看到相应的文章。阅读完,把几篇文章整理成自己的语言,你的爆文就有了。

这么简单粗暴,是不是让人很惊悚?

除了对热点的追逐,爆文背后还有哪些不能摆上台面的逻辑?

03 爆文的逻辑

1.

简单

不管从排版还是内容上,爆文都尽可能的做到简单。

这种简单,一是体现在它的语言上,不会给读者造成认知障碍,很多专业的医学研究文章无人问津,但类似《这个偏方拯救了无数心脏病人》、《跟老中医这样做就对了》等文章,不论其科学与否,轻轻松松就挤进了爆文前十的行列。

二是体现在它的读者上,不论广场舞大妈还是写字楼白领,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成为爆文的读者对象。爆文要满足各个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就必须保持低门槛和易操作性。

字数不能过多、语言不能过严谨、思考不能太深入,像情人节时被疯传的《从这四个细节看男友是否爱你》、《这样的女生才好命》等文章,无外乎告诉女生要精致、要舍得花钱、要独立、要自由,男生要细心、要挣钱、要专一、要忍耐,如果看完这些文章,你脑子还清醒,真忍不住要问问作者,凭什么呀?

2.共情

网上有句话,“别动情,动情你就输了”,这个道理放在爆文上再合适不过。大多爆文乍看之下,满满的都是能量和情感,有的文章会引起读者的正反馈,引发转载,比如《你的三观,我很喜欢》、《聪明的人都这样武装自己》;有的文章则会引起读者的负反馈,引发争议,比如《我就是嫌你穷》、《原来你是这样的红黄蓝》,这时的读者像被狼引导的羊群,一步步走向提前设定好的圈套里。

梁冬曾在节目里,分享过他导师的一句话:“任何时候你得保持分解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个问题产生的全过程是怎样的”,对爆文而言,它的产生和一件商品无异,都历经原料、加工、生产和销售。

作为读者,要警惕那些被套路批量生产出来的内容。

04 爆文的“毒”

爆文的“毒”,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危害作者,另一个是危害读者。

对作者来说,盲目追求爆文,会令人质疑“好的文章是有生命力”的这句话真正的含义,那么多认认真真坚持码字的作者,因为不追热点、不赶时髦,所以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荣誉,这不得不说,是挺让人沮丧的一件事。

对读者来说,真实的生活是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它不像爆文里渲染的那样非黑即白、非善即恶。有很多网友喜欢咪蒙的文章,认为她率性而为,一身正气、打抱不平,也有人视她的文章为毒鸡汤,认为她思想偏激、戾气太重。

我认为,正是这种鲜明对立的立场成就了咪蒙自媒体大V的地位,但普通人用这种态度去生活,是要吃苦头的。

轻诺者寡信,多易必多难,长期阅读所谓的爆款文章,容易思想肤浅幼稚,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

吴伯凡老师的这句话,我真心想分享给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