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步槍跟三八大蓋哪個厲害?

年少輕狂GJF


武器這個東西並不能直接說誰比誰厲害,更適合什麼樣的戰場才是最重要的

縱橫對槍支火炮也很感興趣,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樣的武器這屬於“因材施教”,在越南自衛反擊戰中,中國步兵使用的主要槍械都是56式,56式衝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但是在越南戰場因為是熱帶雨林氣候,空氣極為潮溼,56式的槍幾天不擦就生鏽,損耗了太大,而AK47為主體,基本不生鏽,所以,AK更適合越南戰場。

儘管AK47後坐力大,槍的準確度不高,在熱帶雨林中一般都是短兵相接,反而是AK47火力壓制上很猛。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在來分析分析中正步槍和三八大蓋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槍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種制式步槍,中正式步槍是德國1924年毛瑟步槍(俗稱98K)的中國改良版,相對於毛瑟步槍,中正式步槍更接中國地氣的地方是更短了一點,也比原來輕了一點,相對於原來的漢陽造,中正式進步了很多。

從1935年開始量產,由於抗戰爆發製造中正式步槍的鞏縣兵工廠沒有生產幾把,工廠幾經搬遷,在加上生產資料不足,在抗戰中只生產了六七十萬只左右,根本無法滿足當時國防的步兵需求。

從參數上來看,中正式步槍口徑7.92毫米,彈倉容量5發,彈藥7.92*57毫米,全重8斤,有效射程500米。

當然,由於工廠幾經搬遷,製造工藝差了點,性能不太穩定,有一些槍只能打三百到四百米遠,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有一個學生兵拿的可能就是中正式步槍,卡殼了。

日本的步兵的標配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是三八式步槍,從1907年成為日本的制式武器,1910年部隊基本就普及了該種槍支,一直到二戰結束,三八大蓋都是日軍最基本的武器。

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三八大蓋可以說是日本的驕傲,中日步兵之間的對抗,中國的漢陽造被三八大蓋打的是遍體鱗傷,中國士兵也很喜歡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號稱二戰中最長的步槍,在當時世界機械化作戰思想風靡的情況下,所有的制式槍都採取了縮短和減重的理念,像中正式步槍也是這種思想,但是日本認為在未來日本的主要戰場,還是以碉堡等防禦工事進行步兵對抗依然是主流方式,以及最後肉搏的長步槍,所以,三八大蓋是二戰中最長的步槍。

從參數上來說,三八大蓋口徑6.5毫米,槍重8.2斤,彈匣容彈量5發,子彈6.5*50毫米,有效射程460米。

中正式步槍與三八大蓋的對比

從參數上來說,中正式步槍更符合世界步槍的發展趨勢,從口徑上來說,殺傷性更大一些,也更有力,並且靈活輕便,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在收容站跟大家說中正式步槍比三八大蓋更好,其實純粹是扯淡,按照正常來說,中正式步槍作為後出現的產品,1935年量產的,仿製的對象也是1924年毛瑟槍,遠比1907年日本裝備的三八大蓋要先進。

中正式步槍的缺點是雖然有勁,但是不穩定,精準度上也不如三八大蓋,三八大蓋因為槍長且口徑比較小,彈道比較穩定,因此打的也比較準,缺點也有,就是一打就透,有的時候不是致命傷。

如果從更適合中國戰場的角度來說的話,其實還是三八大蓋,在中國的戰場基本就是構築工地進行陣地戰,缺乏坦克大炮等重火力攻堅,這樣的話三八式穩定的性能就體現出來了。

小日本最缺德的地方是,他知道中國缺乏藥品,即使是擦傷,弄不好也得惡化腐爛,所以三八式步槍的貫穿傷實際上是對中國缺醫少藥的部隊的一種意志上的考驗,本來拿點藥就能救活的事,但是你就是沒有藥,讓你眼睜睜的看著同伴的傷口惡化,腐爛,最終整個人都爛了,最後你的意志也逐漸被消磨掉。

所以,在日本人看來,三八大蓋更適合中國戰場。


史論縱橫


中正式步槍和三八大蓋,是抗日戰爭戰場上,中日兩方軍隊各自使用的主要步槍。回答這個問題,先說一下這兩種槍的來歷吧。

中正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淘汰和多餘的各式槍械大多被賣到了中國,加上國內各軍閥派系控制下的軍工廠自產武器,使得當時國內使用的槍械龐雜,口徑互不相同。

1928年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式步槍定為制式步槍,該槍使用7.92×57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在德國尚只有小量生產,是當時最新型的步槍。

經過一番購買談判達成協議後,鞏縣兵工廠在1935年7月開始試產這種步槍,因1935年是民國二十四年,此槍原定名為“二四式”步槍,也叫1924年式短式毛瑟槍。在籌備試產過程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暨夫人宋美齡,曾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對“二四式”提出改進意見。蔣介石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為表示對其尊重,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槍身短了,便於攜帶,使用方便。為了在拼刺刀時不吃虧,把刺刀加長了。

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於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產。當時鞏縣兵工廠一年有生產四萬多枝步槍的能力。

三八式

比起中正式步槍,三八式步槍的年紀要大得多。日軍侵華戰爭中輕武器的標準配備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毛瑟步槍,於1897年進行制式化生產,並於1903年完成日本全軍裝備。

1904年至1905年,日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槍,暴露出一種問題,沙塵容易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日本設計師為此進行了改進,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改動。改進後的槍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到了明治43年(1910年),三八式步槍全面裝備了日本陸軍。

中正式至少不比三八式差

從這個產生過程其實也可以看出,中正式步槍系出名門,設計生產的年代比三八式晚很多,因此綜合性能上沒有比三八式差的道理。具體來說:

中正式步槍採用7.92×57毫米尖頭彈,三八式步槍採用6.5×50毫米槍彈,前者比後者大不少,殺傷威力也大得多。中正式彈頭打到人的軀幹部位不死也是重傷,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往往是貫穿傷。

中正式步槍槍身短,便於攜帶,符合槍械發展潮流。三八式步槍大約是二戰中槍身最長的一種步槍,這顯然不是什麼優勢。

當然,三八式步槍瞄準基線長,槍彈口徑小,射擊時後座力小、易於控制,因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準確度,所以射擊精度較好。從射速上來看,三八式步槍也優於中正式步槍。

綜合來看,兩種槍雖然各有千秋,但中正式步槍絕不比三八大蓋差。

但必須說,中正式步槍在抗戰爆發前不到兩年才正式生產,生產能力嚴重不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受到較大影響。為了躲避戰火,鞏縣兵工廠多次搬遷,生產時斷時續,加之造槍材料短缺和質量控制不過關,該槍產量始終上不去。直到1943年,才又有兩家兵工廠同步生產中正式。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槍從1935年到抗戰結束時總產量也只有40萬支左右,顯然無法滿足中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所以,比起日本軍隊清一色的三八大蓋,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槍械仍不能統一,只有部分軍隊配備了中正式,漢陽造等舊式武器還要大量使用,再加上軍隊訓練不足,重武器裝備差距太大,所以戰場上的敗退也就不奇怪了。

小資料
中正式步槍:
口徑:7.92 槍長:1110mm 射程:500m 全槍質量:4.00kg 供彈方式:5發彈倉
三八式步槍:
口徑:6.50 槍長:1280mm 射程:460m 全槍質量:3.95kg 供彈方式:5發彈倉

烽火連三月,點贊抵萬金。如果加關注,萬金抵不住。


洪良


中正步槍他這個是仿自德國的毛瑟步槍,具體他仿的應該是毛瑟g98,也就是98k步槍的原型,不過最讓人迷糊的就是中正式比g98還有個改短的設計,這就有點難說是仿了。不過單從設計上看這個中正步槍實際上跟98k可以說也沾點親戚,兩者在設計上都是由g98而來,而且也都有改短的設計,甚至有的抗戰老兵戰後見到98k的時候以為這是槍栓壞了的中正步槍。

單從設計上來講由於血統原因中正式還是個不錯的步槍,可靠性高,精準度也不錯,比之漢陽造之流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最主要的是這恐怕也是1937年往後中國唯一能自己大量生產的步槍,其配用的7.92mm毛瑟步槍彈在漢陽造時期就有,在1937年的中國幾乎哪都可以補充,地方民團都能給你搞些。可以說那個時候的中正式對於中國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

相比於三八式步槍而言中正式的優點是口徑比三八式步槍的6.5mm大一些,而且彈道也不是像三八式步槍那麼平,不會有打進去就一個小眼進去多大眼出去也多大眼這種情況出現。

而缺點也有,首先是中正式的槍長因為蔣當年的建議而改短了部分,這確實有利於攜帶和行軍,相比於三八式步槍的長度中正式在拼刺中實在不佔優勢。其次,其7.92mm口徑的子彈後坐力對歐洲人來說並不難控制,然而對於飯都吃不飽的中國軍隊而言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浩漢防務論壇


先來一組數據,用事實說話

中正式步槍:

口徑:7.92 槍長:1110mm 射程:500m 全槍質量:4.00kg 供彈方式:5發彈倉

三八式步槍:

口徑:6.50 槍長:1280mm 射程:460m 全槍質量:3.95kg 供彈方式:5發彈倉

可見二者主要區別在兩點:長度和口徑。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毛瑟步槍的國產版,其優點:槍身緊湊,彈藥口徑大,7.92mm槍彈在射入人體後易翻滾,對肌肉組織破壞性強,在引進時對槍長加以控制,符合東方人使用特點。

缺點:槍長較三八式短,在近距離刺刀戰時缺乏長度優勢,雖然通過加長刺刀來稍作彌補,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另外受限於當時的加工水平,該槍普遍構件質量差,導致故障率相對較高,同時由於材料不過關容易出現精度下降。

三八式步槍是二戰期間日軍主力武器,優點是:結構簡單性能可靠,防塵蓋可以有效保護槍膛。膛線高達四條使得子彈飛行極為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另外該槍後坐力不大,相較於中正式更適合東方人的體格。

缺點:全槍過長,對於身材矮小的日軍來說略顯笨重。該槍過分注重射擊的精確性,導致子彈穩定性好,意外後果是 這種子彈打中人體後,不會翻滾往往是貫穿傷,而且創口不大,治療相對簡單。

總的來看,使用性上中正式槍身緊湊,更適合亞洲人使用。精度上,三八式更勝一籌。殺傷力上由於三八式子彈口徑小不易翻滾,導致殺傷力偏低。近距離作戰中三八式更長,有利於近距離拼刺。質量,也是衡量一款武器最重要的方面,受制於國情,中正式品質不穩定,是一大劣勢。

綜合說起來,還是三八式略勝一籌,但戰爭不僅僅是一款武器能夠決定的。戰爭的勝負取決於諸多因素,如國家工業實力,部隊戰鬥意志等。國軍戰力弱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戰鬥意志不堅決,武器產能跟不上,以及兵員素質差等因素。


武器裝備秀


簡單來說這兩種型號的步槍性能上差不多,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工業水平較差,所以製造出來的步槍比較粗糙,精準度遠遠達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中正式步槍兵沒有大規模的裝備國軍,國軍手中的中正式是存在一定瑕疵的。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之後,國民政府便開始了下一代步槍的選擇,當時就決定同德國合作,因為那時候中德兩國關係不錯,德國願意為中國提供軍事援助,相反的中國也樂於用礦產資源來換取德國的軍事技術和裝備。所以一拍即合,國民政府同德國進行了交流,最後根據當時的國情選中了1924式步槍為仿製對象。

德國派遣了軍事技術人員島中國,對中國的一些軍事工業進行了升級,使得組裝1924式步槍不是問題,但是產量卻十分少,只得由中國慢慢的來消化,不過好在有了這些工業,否則中國的抗戰將艱難的多。抗戰時期唱主角的步槍就是中正式,子彈生產也是管夠,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基礎,才使得戰略相持階段的國軍可以扛下來。

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中國的東北兵工廠,東北兵工廠在當時已經可以生產捷克式輕機槍,產量也十分可觀,並且東北兵工廠是用的英法技術,製造出來的步槍也是性能非常不錯的。所以一直有個遺憾就是當時軍閥混戰,沒能把東北兵工廠的技術複製到中國國民政府的兵工廠,如果當時可以,我軍將士何至於拿著不可靠的武器打仗。


小司馬遷論史



黑鬱金香966


中正式步槍仿自德國M1924步槍,精度高殺傷力大,攜帶方便,有效射程800米。而小鬼子的明治38年式6.5MM步槍,雖說槍身較長拼刺佔優勢,但其由於過長不方便攜帶,由於其膛線設計缺陷,該槍穿透力大,在體內滯留幾率低,形成空腔小,彈頭分解的破片數也明顯不足,總體來比較,國軍的中正式步槍德式武器總體較日軍三八大蓋性能好。


東語東願


其實兩種槍的仿製原型全是來自德國。而為何叫中正(又叫二十一年式,)傳說那一年二十一式步槍仿製成功,正好蔣介石到兵工廠考察,就將二十一式步槍改叫中正式了。而中正式與三八式那一個更加先進,就不用多說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三八式仿製的原型就沒有二十一式步槍先進,要落後一代。只是在槍的長度上,三八式遠長於二十一式。而為了彌補二十一式步槍比三八式步槍短的不利條件,有意識地把二十一式步槍上的刺刀製作的比三八式步槍上的刺刀長了不少。但總體上講,三八式加刺刀,與二十一式加刺刀二者的長度上,三八式還佔優勢。可能有人會說,不會把刺刀再加的長點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爭打的是工業基層。而武器裝備上衡量工業基層的有兩種單兵裝備。一:鋼盔,二:刺刀。不要小瞧了這兩種東西。就拿我國來說,即便是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的士兵的達不到人手一頂鋼盔。而對於刺刀,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幾百萬解放軍有多少刺刀,說出來嚇死你,五千把上下。我軍的傳說中的神器,(三稜刺)其實沒有那麼神奇,聯合國也沒有不讓你用,其實淘汰她的原因就是因為結構單一,而裝備的原因也是結構簡單,便於大量裝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