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兩重天 伊利、蒙牛淨賺50億 原奶企業卻持續虧損

下游 賺

伊利股份

營收 399.43億 同比增長19.26% 淨利潤 34.69億 同比增長2.43%

蒙牛乳業

營收344.74億 同比增長17% 淨利潤15.6億 同比增長38.5%

上游 虧

現代牧業

營收24.7億 同比增長5.3% 虧損1.4億 同比減少79%

西部牧業

營收3.3億 同比下降2.67% 虧損4162萬 淨利潤增長了10%

近日,隨著伊利股份2018半年報的出爐,國內乳業上市公司業績已悉數亮相,成都記者觀察發現,雖然上半年乳製品行業迎來整體增長,但處於行業上游的原奶上市公司業績依然難逃虧損擴大的命運。

乳業專家分析認為,我國乳業上游生產缺乏先天優勢,國內原奶價格整體不高,一些大型牧場存在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養殖費用高,向下遊業務延伸進展並不順利是上游乳企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國家針對乳業出臺了多項政策,或將對行業上下游形成全面利好,不過部分原奶上市公司虧損的問題當下並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乳製品企業

兩龍頭營收740億

中國乳業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乳企面臨淘汰。儘管傳統白奶、奶粉遭遇進口衝擊,但中國企業發展低溫乳有明顯優勢。

半年報數據顯示,伊利股份、蒙牛乳業(02319。HK)繼續領跑行業,三元股份、天潤乳業等區域乳企正強勢崛起。

伊利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399.4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26%,淨利潤34.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3%。從業務板塊上看,伊利主要業務均實現整體性增長,液體乳收入31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5%;冷飲收入37.2億元,同比增長14.8%;奶粉和奶製品38.7億元,同比增長27.3%。其中,“金典”“安慕希”等重點產品的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30%以上;公司新品銷售收入佔比較上年同期提高了5%。

蒙牛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44.74億元,同比增長17%;淨利潤15.6億元,同比增長38.5%。從業務上看,蒙牛的常溫奶、酸奶、冰激凌業務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而奶粉業務增長最為強勁,營收29.2億元,同比增長63%。蒙牛主要奶粉業務板塊上市公司雅士利(01230。HK)半年報顯示,營收15.04億元,同比增長55.6%;淨利潤4130萬元,實現翻倍增長。

三元股份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95億元,同比增長22.8%,淨利潤近1.25億元,同比增長185%。天潤乳業上半年實現營收入7.25億元,同比增長20.49%,淨利潤6967.82萬元,同比增長16.42%。

原奶企業

大寫的“虧”

原奶上市公司的虧損或業績下滑已持續3年。除現代牧業在蒙牛乳業的幫助下完成業績反轉外,其他公司還未找到更有效的自救方法。

為搶佔低溫奶和高端奶市場,全國性和區域性乳企積極佈局上游,加強對奶源的掌控力。

完成對現代牧業的收購後,蒙牛與現代牧業簽署了原奶採購協議,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83%的原奶銷售給蒙牛。蒙牛承擔了大部分銷售費用,現代牧業整體營銷費從2.4億元下降至9356萬元。2018半年報顯示,現代牧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7億元,同比增長5.3%,經營狀況明顯好轉,雖然還未能完全擺脫虧損,但虧損1.4億的規模相比去年同期已減少79%。核心指標自由現金流轉正,錄得2.3億元,現金流顯著好轉。

沒有抱上“大腿”的其他幾家上市原奶企業依然難逃虧損擴大的命運。

半年報顯示,西部牧業實現營業收入3.3億元,同比下降2.67%,淨利潤雖然增長了10%,但仍然虧損4162萬元,而這也是西部牧業虧損的第三個年頭。8月25日,西部牧業發佈了《關於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如果今年不能扭虧,按照創業板公司管理規定,將暫停公司股票上市。

公告顯示,虧損的原因一是由於公司淘汰奶牛數量,導致養殖單位成本同比提升;二是受到進口低價奶粉的衝擊,自產生鮮乳銷售價格持續低迷,導致銷售收入下降;三是下屬乳品企業表現不盡如人意。記者查閱半年報發現,西部牧業自產新鮮乳的毛利率為-13.9%,同比下降10.43%。

原生態牧業發佈2018年上半年業績,公司實現收益5.36億元,同比增長8.9%;虧損擴大210%至5334.2萬元。公告稱,虧損增加是由於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動減銷售成本虧損;及計入行政開支的以權益結算的購股權開支增加;及其他收入下滑所致。

而中國聖牧也發佈了盈利預警,預計上半年母公司虧損進一步放大,整體虧損11億元,其中受到原料奶價格降幅較大等因素的影響,生物資產公平值減銷售費用的變動錄得大額虧損,2018年中期這一項虧損就高達9億元。

專家分析>

乳品行業上下游錯位 原奶企業減虧或在明年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目前生鮮奶全國平均價格為每公斤3.38元,處於歷史低谷期。雙流奶農告訴成都記者,生產成本通常在每升3元以上。

6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奶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奶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超過65%,奶源自給率保持在70%以上。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近年來國家針對乳業出臺了多項政策,或將對行業上下游形成全面利好,不過政策有待落地,關鍵是上下游乳業的對接。

業內指出,近三年來,國內外原奶價格處於低位,導致行業利潤不斷向產業鏈下游移動。一邊是國內生鮮乳價格持續低迷,原奶企虧損連連;一邊是大規模進口低價國際奶粉、液態奶的乳品加工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乳業上下游出現錯位。

乳業專家宋亮分析認為,我國乳業上游生產缺乏先天優勢,國內原奶價格整體不高,一些大型牧場存在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養殖費用高,上游企業向下遊業務延伸進展並不順利是上游乳企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國內企業寧可用價格較低的奶粉去製作乳產品。因此,國內奶源型公司的下游產業發展很差,導致整體虧損面加大。他預測,到2019年,國內原奶價格可能會上漲,大型上游企業或實現減虧甚至扭虧為盈。

中國乳業俱樂部創始人雷永軍指出,國內的鮮奶收購價隨著國際奶粉的價格波動,中國乳業已經喪失了定價權。原料貿易對國內的市場、價格衝擊很大,一方面是奶粉生產國對中國的出口加大,另一方面是中國的企業大力引進相應的常溫產品。他建議,中國奶牛養殖應當外延優化;中國要主導國際奶源原料貿易;提倡品質化的消費,通過優質奶工程來獲得消費者的信賴,進而影響國人的消費觀念。(成都商報記者 吳丹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