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視角:杭州土地市場的溫度是怎麼降下來的?

近日,熱點城市租金上漲過快的事鬧得沸沸揚揚,租賃企業處於“不得上漲”和“回報率低”之間的尷尬境地,成為行業發展的難題。

而相比租賃行業一時間曝光的發展空間問題,土地市場中的房企們,早已徘徊許久,其拿地的操作空間因各類束縛一再被壓縮。

這從各地土地市場的降溫表現都可以觀察到,截至7月底,今年全國有近800宗土地流拍,8月太原8宗被看好的地塊全部流拍,“流拍潮”愈演愈烈。僅從以杭州為圓心的江浙一帶來看,杭州的良渚新城、蘇州、合肥、寧波、湖州、嘉興、諸暨等地,均有地塊流拍,背後反映出的是房企在拿地方面更為理性和審慎。

供地方:土地市場“狂獵”的窗口已關閉

顯然,現在已不是2016年-2018年初的出地窗口期了,彼時供地方几乎不用過多考慮宅地的出讓,基本不愁嫁,宅地推得少的區域,趁行情好,儘可能把存量地塊、難點地塊賣出去,宅地推得多的區域,已經在考慮怎麼把商地嫁個好人家、賣個好價錢。

從供給側來說,供地的方式和結構都已發生了變化,也是導致目前現狀的一大原因。方式上,前有現房+自持,後有公租+配建,真實地價往往比表面地價要高出不少,而一些冷門板塊的出地,也在平衡著先前過熱的市場,可以說這一波調整著實起到了抑制地價過快上漲的作用,但同時也逐漸無法讓賣地單位的心理價位變得“踏實”。

有位地產老總曾經說過:“房地產銷售最差的時候,開發商都在忙著吃飯,想方設法把房子通過各種渠道賣出去。”那麼,現在大概是做地方約地產老總的飯點了。

主播視角:杭州土地市場的溫度是怎麼降下來的?

環杭城市地圖

倒是一些下級縣市、環杭城市,正在積極地以公開形式招商,大小推薦會層出不窮。臨安、富陽、桐廬、建德頻頻發力,湖州、嘉興、紹興、諸暨紛紛推地,形成了對杭州的“圍剿”之勢,相對較低的地價讓風險變得更為可控,開發商的“彈藥”被分散到四面八方。

7、8月杭州賣了74塊地,沒有一塊封頂,8月僅有的土拍場次中可以發現,開發商對市場的謹慎態度已經延伸到了掛牌前的勾地環節。土地市場“狂獵”的窗口已經關上。

截至8月29日,杭州十區僅在8月掛牌臨安三宗宅地、一宗蕭山鐵路南站商地以及餘杭經濟開發區一宗加油站用地,掛牌量降至谷底。

一方面,杭州出讓金已達2218億,已超去年的2200億,供應方面收緊無可厚非;另一面,儲備地塊的潛在買家在減少,一度熱門的板塊加推宅地,甚至鮮有問津。

拿地方:繼續擴張VS回籠資金,多數選擇了後者

供地方的調整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拍地的下限,直接影響著房企的判斷。那麼究竟還有多少競拍空間,就要看上限了。

主播視角:杭州土地市場的溫度是怎麼降下來的?

2018年上半年杭州地價地圖

通常來看,地塊周邊新房產品的在售價位,是一個基準。目前,杭州已有部分板塊刷新了這個基準,例如主城區的大學城北、之江新城、西溪板塊,餘杭區的良渚新城、東湖板塊、未來科技城、崇賢新城,蕭山區的錢江世紀城、蕭山新區、空港新城,這一輪更新的最高均價為錢江世紀城的3.8萬元/平方米(暫不計排屋類型)。

一部分能做到不虧損的項目,儘量加速出貨,跑量為先,是房企當務之急。

反觀那些樓面價3萬元/平方米以上的項目,今年領出過預售證的僅有綠城·鳳起潮鳴、信達·濱江一品、濱江保利·翡翠海岸,後兩者則是最後清盤。與此同時,今年新盤當中還沒有超過4萬元/平方米的備案價(暫不計排屋類型)。

據瞭解,城東新城、三堡、艮北新城、申花、上塘/三塘、湘湖新城、濱江、運河新城等板塊均有樓盤達到可售狀態,甚至臨近樓幢結頂,其中不乏一些保本售價遠大於4萬元/平方米的項目。

然而,以當前市場條件下的售價開盤可能面臨項目虧損,而選擇站崗不開,一樣燒錢。

一旦前期資金大量沉澱,後續又無法回籠資金的時候,開發商即便看到優質地塊也會表現得心有餘力不足。所以,真正使土地降溫降到實處的,是調控的堅決態度。

與此同時,放著不開的高價樓盤每年消耗的成本不低,先前賣出的樓盤還要經得住質量的檢驗,不然砸了招牌等於重來。橫盤時期,任何一個小小的維權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連品牌房企都頻頻發生維權,足以表明房企的操作空間已經非常狹窄。

因此,萬元地價區域的佈局,成為了房企的備選之舉,這層因果關係是可以被理解的。當然,在三四線城市優選項目、風控得當、管理到位,一樣可以在完成拿地指標同時大有可為。

近日,綠城中國2018年中期業績會上,新任CEO張亞東已透露,傳統的“招拍掛”市場將不再是綠城的主要戰場。

其實,像綠城這樣的戰略調整,很多房企早已及時轉向了。

三資本方:流入房地產市場的資金被嚴控

資本方有時候和拿地方是重合的,比如像平安這樣的公司拿地,不如稱為圈地,所以叫出資方或許更合適些。

這裡我們指的出資方主要是銀行、基金、信託、房企融資平臺、資管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房企拿地的堅實“後盾”,它們也對土地市場產生著影響。

銀行自然是大腿中的大腿,不過,開發貸難度現在趨於艱難。杭州部分銀行已明確停止發放開發貸,其餘銀行即便有在放貸,也將根據白名單擇優,而對於過去幾年擴張非常快速的房企,銀行目前慎之又慎。相對來說,全國性大規模的房企,單個項目虧損對整體影響有限的,來得更有優勢。

其次是信託資金,近期就有傳言房地產信託被暫停,後來只是證實收緊,不過事件至少能看出幾個主要的融資方式都被嚴控了,所以房企會越加謹慎拿地。

今年信託的收益率一直延續上漲態勢,8-10%收益率的產品遍地可尋。隨著監管趨嚴,讓產品收益率不斷走高上升,這背後是更高的企業融資成本,個別企業融資成本已到12%。

房企旗下融資平臺,是內生性融資,相當於自己家的小金庫,好是好,但不是每家房企都有,一般也只有萬科這類千億級別的房企才搞得起來。

目前土地市場投資環境就是這麼一個三方“合力”作用後的現狀。所幸,新一輪放水後,還沒有看到央企、國企大包大攬的跡象。那麼,還是讓流拍再久一些吧,如此機遇往往會伴著降溫被髮掘,望江新城的例子不就是嗎?

主播視角:杭州土地市場的溫度是怎麼降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