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神仙傳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晉代道學家葛洪著有《神仙傳》。《神仙傳》中的神仙其實大都是歷代著名的道士,經修煉而成仙,各位神仙有他們的出生地、出生時間及生平事蹟。其傳首句雲:“皇初平者,丹溪人也”,語氣篤定,不容置疑。故事說初平十五歲時,在家牧羊,一雲遊道士見牧羊兒“穎悟、俊拔秀聳,有異相”。(見金華赤松山志《二皇君》,明正統道藏本)遂帶他到金華山石室修道,終成神仙。

皇初平者,黃大仙是也,家在丹溪。那丹溪又在哪呢?查閱婺之各地,惟義烏(古烏傷)古蒲墟(今赤岸)有溪名丹溪。《義烏縣誌》卷十五《政事》篇,載有“南齊,(479-480)朱幼,字長明……祖朱汎,字孝祥,晉永興(304)中,任臨海太守,秩滿致仕,徙義烏蒲墟村,浸成大族。後朱女適王親,迎之日,兩族車紅輝映溪岸,因名蒲墟曰赤岸。後既又改為丹溪”。這是現今史料出現最早‘丹溪’之記載。在晉之後南齊時,居蒲墟的名門望族、三郡太守朱幼,又與王親聯姻,盛況空前。儀仗隊映紅溪岸的景緻被王親貴族的賓客頌之曰“赤岸”,朱氏也以此為榮,遂改名為赤岸流傳至今。“後既又改為丹溪”以小字附後,顯係為前文所補充,意思是說後來也有以溪名稱丹溪的。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丹溪之名由來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漢、晉時期,蒲墟為義烏南部重鎮,其地理位置在今東臨東陽、南靠永康、西南接武義、西連金華。要不然,曾任東陽郡太守、臨海太守的朱汎在致仕後何以會選擇蒲墟定居下來。

古蒲墟村東、西有溪水環抱。西邊溪名吳溪。《三國志》五十九卷《吳書》記載:“孫皓即位,追和、霸舊隙,削基、壹爵土,與祖母謝姬,俱徙會稽烏傷”時,孫權之孫孫基、孫壹和祖母謝姬,被新登基吳王孫皓打擊、排擠出京城,遠徙烏傷,從水路而來,到(吳)溪入江處溯流而上,把這條溪稱之吳溪。

村東也有溪廻環,在南齊時應已稱丹溪。晉代葛洪是《神仙傳》作者,字稚川,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其父隨孫皓降晉。葛洪自稱“少有定志,決不出身”,他的本志即修道成仙,“養性全真,在我而已”是為追求個性自由,故喜仙道,寧可辭官不做,專事煉丹學道。他這種內道外儒的做派,也是魏晉時期士大夫普遍的價值觀。他以此安身立命,修道之法也與人不同,認為服食金丹才能長生,他的拿手好戲就是煉丹,有各種煉丹方法著述傳世。是最著名的煉丹家。

他來義烏,已有人考證過。他記述皇初平、皇初起兄弟得道成仙之事詳盡,且事就發生在義烏,他一定會尋訪神仙故里。其故里就在東溪上游五里許,後人稱之山口村。山口村山環水繞,風景別緻,人傑地靈。古人特別是道家篤信風水。這裡出了二位神仙,必有靈氣。修道者為吸取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他會選擇神仙故里住下來修道。而他又是歷史上以“煉丹術”而著名的道家。他在此結廬煉丹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他把隱居地前方的溪稱之丹溪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所以有《神仙傳》開頭“皇初平者,丹溪人也”這樣肯定的語氣。故丹溪之名來自葛洪住神仙故里煉丹而得名。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以上是以推理得出的結論,但仍有史蹟和古蹟可尋。原山口村之南,有一座供奉皇初平、皇初起的廟宇,稱“皇門殿”。建廟時間無考,但《神仙傳》中有記載:“弟獨得仙道如此,吾可學乎?初平曰‘惟好道便可得之耳’,初起便棄妻、子留住,就初平學,共服松脂茯苓……後乃俱還鄉里,親族死終略盡,乃復還去。初平改字赤松子,初起改名為魯班,其後服此藥得仙者數十人”。可以想見,兄弟雙雙入道成仙,回到故里看望,還傳授成仙方法之一,即辟穀術,不食五穀葷腥,而獨食松脂茯苓,也有數十人得仙的事。村裡出了二位神仙,是何等大事。須知秦、漢、晉三朝,從皇帝到平民都尊崇道教,入道修行,把當神仙作為最美好的、最高理想去追求。村裡村外,捐錢為二皇建廟宇,保一方平安幸福,成了鄉民的合理訴求。廟宇歷久,代有興廢,只要香火不絕,廟宇就能永續。可惜,黃大仙成仙故事被好事者編成二仙鬥法,誰先築好蜀水塘、盆塘,以雞鳴為號分勝負,結果修蜀水塘的神仙作弊先學雞叫,喚眾雞齊鳴,築盆塘神仙剛趕下群石就聞雞鳴遂作罷。後知其作弊,氣忿入壁,叫“神仙吸壁”。這有趣的杜撰故事掩蓋了黃大仙出生丹溪的傳說故事。同時也說明道教在義烏逐步走向衰落的必然結果。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神仙故里風貌如何?

宋代有習儒學者成氏見山口村是塊風水寶地,舉家遷居,建有鄱堂。在其家譜卷二《藝術集》中,有一篇《鄱堂記》記述山口村山川勝蹟,今復錄如下,以慰神仙故里被湮滅聊表一絲懷念之情。

《鄱堂記》雲“義烏之南五十里,曰鄱堂,乃祖居處也。其東南四峰,嶙峋軒昂,望之足令慷慨,且又峰巖壁立若翡翠;左右諸山獻奇拱秀,如人環揖不絕。數十里泉流,一帶曲曲而行,至若春景明媚、夏景清涼,與夫嘉禾秀而蔭繁,飛雪凝而玉立,則四時之景無窮,而賞玩者又何窮也。予先人愛其地,故隱居於此……”

何以見得鄱堂在神仙故里呢?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成氏後裔成均、成子美、成汝鵬等與赤岸馮仲容、馮伯和、馮大綱為朋友,詩唱往來。成氏宗譜卷二《藝文集》有數十首描寫當地勝景和人事的詩,如馮仲容《次韻答成子美》詩首句即雲“三石溪頭子美家,客來掃榻便供茶”說明居鄱堂成氏在三石溪頭(今二大石沒入水庫,水位低時露出,一石在水上坡地)。永康友人呂元明《宿鄱堂千戶侯謾興》詩曰:“人世應知別有天,尋真谷口立風煙”,谷口即今盤塘坑與深塢坑相交匯處,也是“山口”村名的來由。赤岸鄉進士馮大綱《過太常寺少卿(成氏遷居祖)故居》詩曰:“傳家唐宋久簪纓,裡號先年稱世卿”,表明成氏始遷祖故居在此。成汝鵬《南窗夜讀》詩:“精廬卜築從南宋,雲霞五色連高棟”句,說明高樓鄱堂建於南宋。赤岸朱肖梅作《從黃溍卿遊石洞》詩:“偶從長者扣雲關,直向人仙問此山,別是一天真境外……”句,也表達了當時已知有人仙來過此山此洞。解廷埏有《北野春耕》詩曰:“伯勞枝上語間關,驅犢農夫事北原”,北原即是村北廣闊農田。

以上諸詩作,足以說明鄱堂者,就在神仙故里後稱“山口”之地。

皇門殿、丹溪吟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皇門殿自古以來就建在村南,而村之居民代有更替。皇氏晉代消失了,其他姓氏未有顯者,也就沒有資格可以載入史料流傳。至宋始有顯者成氏遷居。其後有婺之戚氏遷居,當時又稱乾溪戚氏(與戚繼光同宗),並與赤岸朱氏數代聯姻,元代名醫丹溪朱震亨先生之夫人就是乾溪戚氏。再後有盤石丁氏、東陽明代兵部尚書許宏綱後嗣許氏。歷代居住者們對皇門殿的仙人深表敬意,廟宇代有修葺,年年拜祭。一直流傳至一九七零年,因修築柏峰水庫,全村居民悉數搬遷,而古蹟從此湮於水底,沒了蹤跡。現赤岸鎮政府在皇門殿橋頭立《皇門亭》以紀念。亭有楹聯取自宋.徐僑詩《丹溪吟》:“丹溪群山俱有情,顒昂環列如逢迎”,為馮志來先生手書。在石崖下立有“黃大仙碑”和“皇初平碑記”,還有中國道家文化協會執行會長吳丹豐撰文並書《丹溪皇門殿記》碑,以紀念黃大仙古蹟。丙申年(2016)七月楊守春先生題寫的《山口村遺址》碑(碑高5米,寬1.5米),及吳潮海先生撰寫的《山口村記》碑,樹立於皇門殿橋頭(因山口村遺址已被湮沒於柏峰水庫庫底)。

最後,呈上皇門殿原廟聯,聊表敬戴之心:

義烏神仙故里——丹溪

“此地看,高山流水,歷滄海桑田,幻叱石成羊,望雞犬同升,真仙境。

那廂歌,斜陽曉月,過短籬殘菊,羨斯人得道,悟母廬有別,竟是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