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爲農民以前交的「公糧」可以轉化爲社保嗎?爲什麼?

aliangcn













農民以前交的“公糧”,可以轉為社保嗎?:

4050和60的農民,在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等方面,在支援工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和犧牲,理應得到關注與補償、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20多年以來,國家對“三農”給予了很大政策傾斜與惠顧,特別是意新一輪土地政策,使土地成為農民的家庭財產與可置換的資本!

一:將交“公糧”的時間與交“社保”置換,可以轉變成另外一種補償方式:

①:時間太長、工作量太大,太複雜、實在是無法實現;

②:國家的建設、每個公民都有義務與責任,不能太過於計較;那些為解放全中國而犧性的英雄、烈士怎麼補償,誰能賠償他們的性命?;

③:這些年、國家已經給“三農”不少補貼與補償!所以、你的提議不可取!

二:怎樣更進一步補償、救助農村4050和60的農村老人(人員)?:

①:本人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己經提出:4050老年農民每人每月給予300元一一500元的生活費補貼(直接到個人帳戶),

②:60年代出生的農民(1978年已成年的農民)買養老保險時、國家財政給20%一30%的資金補貼(直接到個人養老保險資金帳戶);

③:國家已出臺策:農村養老保險、可用土地、房屋及財產做抵壓、然後用貸款的資金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④:農村“新農合”將去銷,併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民買城鄉居民保險,國家、地方政府和村組將補貼25%一一35%的資金,直接打入買保人員的養老保險帳戶!這可對“三農”的最大利好!


海海147035523


我是種地的農民,感覺應該把從前的農業稅轉為社保,提高農民的養老金。

企事業單位離退人員可以領到退休金和養老金,是因為他們在工作期間為國/家建設做出了貢獻,並且按貢獻大小(職位高低)所領到的錢也不相同。根據本地(座標:山東/泰/安)情況,一般在2000(工人)~6000(幹部和教師)元之間。

農民也許沒給國/家做出過“貢獻”,既無編制也無職位,養老金髮放相對“公平”,從前幾年的55元到現在的110元,也就是說大約20--60個農民的養老金才抵得上一個做出過“貢獻”的人。

農民果真沒有做出過貢獻嗎?

且不說戰/爭時期“母送子,妻送郎”,根據地農民把身家性命都獻給了革/命事業,陳/毅元帥曾動情地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民用扁擔挑出來的、用小車推出來的”。

只說新/中/國/建/政後農民對國/家做得這些算不算“貢獻”呢!

【1】交公糧——皇糧國稅的徵繳歷來顯得天經地義,但我記憶中(1984年至2005年)的交公糧有兩個名字,叫做自願交售“餘糧”和“愛/國/糧”,前者的字面解釋應該是農民足額留下自用部分多餘的糧食,後者則被賦予了政/治意義,而“自願”這兩個字就像紅燒牛肉麵的“牛肉”一樣——都是強制徵收,當時的情況大約是這樣:本地農民人均耕地約0.8畝,小麥玉米為主,產量均600~800斤,也就是說每個農民兩季的糧食收成約800~1000斤,農資成本大約佔產量的一半,純收入只有400~500斤,而每個人的定額則為170斤~200斤左右,當時小麥市場價格0.3元,玉米0.2元,徵收公糧價格分別是0.165~0.18元和0.08~0.085元——價格遠遠低於價值,亦即農產品剪刀差,這差距部分算不算“貢獻”呢?交售的公糧必須曬乾揚淨,待糧站檢驗合格方可,返工重曬兩三次的司空見慣,賣完“餘糧”的農民拿著糧站開出的白條交回村裡,連買一根冰棍兒都捨不得,因為那白條被扣完農業稅和三提五統後(各項雜捐雜費)所剩無幾,價格高的剩餘十幾二十幾元還要準備買化肥和供孩子學費,有的還不夠扣的——每個鄉鎮都有專門催繳稅費的聯防隊員,不能及時交完的捱打挨罰更是家常便飯。交完“餘糧”,農民則以少量的小麥、玉米和地瓜填飽肚子。

【2】交愛/國/棉——本地不是棉花主產區,卻有交售愛/國/棉任務,有的農戶在路邊崖頭開些荒地種棉花,多數人只能花1.6元/斤買回棉花,再按1.3元/斤賣給棉站。

【3】出義務工——每年冬春兩季,農民都要出義務工去外地修水庫、修堤壩、修公路、整平土地,而這些除了管吃飯,勞動都是無償的,這些勞役算不算“貢獻”呢?

【4】有工傷,為何沒有農傷——每年農忙時節,因機器、農具的使用受傷的和農藥中毒的事故幾乎每村都有,有的甚至不治身亡,卻從來沒聽說有誰像工人在工作中受傷得到及時的救治和補償。



慧哥說事


在此我呼籲,提高農民養老金,刻不容緩!

交公糧的這批人,現在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了。

但是,很遺憾,現在的新農合每月只有90元(座標河南),年紀大會提高,最高也就兩三百一個月。
也有大病保險,但是算下來報銷不到一半。
他們交公糧和農業稅,已經將近30年了。
我記得小時,家裡糧食收完弄乾淨,先交公糧,要交好幾百斤。那時候農民種地根本無法養家餬口,都要出去打工,比如蓋房,做建築工等。上學交學費都要跑出去借錢。
如今,父母也退休了,還要養爺爺奶奶,自己退休金都不夠養活自己的。如果不是爺爺有點退休金,家裡生活壓力肯定要壓到我身上。
幸虧爺爺當年多讀了幾年書,成為了一名教師,不然,我估計現在我和弟弟都別想買商品房了。
但是我知道,未來父母的養老,只能由我們承擔了。而我們,還要承擔買房的重壓。
交了三十年的公糧,為何不能把退休金再提高點?城鄉差距太大了吧。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在此我呼籲,提高農民養老金,刻不容緩!
每天堅持原創,已經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內容對您有幫助,也希望各位能夠給些鼓勵,關注,點贊,留言都可以!感謝讀者,感謝粉絲的長久陪伴!

趙冰峰


為什麼不可以呢?

交公糧那一代人,都已經快要退休或者退休了吧。他們出生在五六十年代,那時候物資匱乏,從小他們就無償的響應國家的號召,打土豪分田地,從新做了時代的主人!在哪個連自己都吃不飽飯的年代,他們為了城裡人可以吃飯,為了國家!就把家裡最好的糧食上繳給國家,或許你會說城裡人,從來沒免費吃過農村人的糧食,可是這麼多年國家一直調控著糧食價格,就是為了不生產糧食的城裡人可以心不慌。


現在他們老了,歲月染白了他們的黑髮,他們再也不是那個打土豪分田地的英俊小夥子了,也不是那個繡花做鞋的小姑娘。他們把最美好的時光,最美好勞動無償獻給了國家好多年,為了國家的需要,自己種的糧食,哪怕自己沒吃一口,也要送給國家。哪怕洪水淹沒了他們的家園,也要想辦法繼續交公糧。

現在他們老了,是不是真的考慮過他們的餘生呢!他們是不是還要再為國家節約,節約社保局的開支,節約國家的錢,國家需要她們的時候,他們總會第一個無償支援,現在他們也需要國家呀!

難道這麼多付出還不能換來一點微薄的社保嗎?


農村早報


有關農民以前交的公糧能否轉化為養老保險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農民能否享受與城裡人一樣的養老待遇,這個問題有點沉重。

中國農民,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就作出了巨大貢獻與犧牲,從中共根據地建立起,中國農民無償的供應中共黨政軍的物資供給,抗戰時期亦是如此,特別是三年解放戰爭中,是中國農民用小推車推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是中國農民在自己缺衣少吃的情況下,主動響應國家號召,擔起了供養全國人民口糧的任務,一直到1978年,這並不象宗元三農堂先生所說的繳納的農業稅,而是國家的任務,1978年至2006年時間,即農村分田到戶到2006年1月1日國家取消農業稅時間,農民先由交糧繼由交現金即農業稅。中國農民不但無償向國家交糧,還無償承擔了挑河治水,建水庫等國家基建任務。

需要申明的是,我國企業和農村在1978年以前沒有稅金一說,是按一定比例收益上交國庫的。農民由1978年一直到2006年一直在交農業稅。

城市職工1986年試行繳納養老保險,2011年國家規定企業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

城市職工1986年參加工作的工齡視為繳納養老保險,直至年滿15年即可退休。

綜上所述,城市1986年前參加工作的,

職工,能享受退休待遇,1978年前已上交公糧滿15年的農民有什麼理由不能享受退休待遇!


江蘇寶之林科技


完全可以。當年畝產夏季三百斤,交一百二多斤。秋季四百斤交近二百斤。加上農建工程用糧,牲口料用糧,幹部下鄉吃飯用糧,忠子糧,戰備糧等等。農民實分二百多斤了原糧,棉油肉分斤分兩,不說了。好苦。一切都是為國,為城裡人。現在吃國糧領退脩金,城裡人吃高補金。今日說到農民的話算有良心。謝謝:


用戶1018636257381


其實農民是最樸實善良,最容易滿足的一個群體,共產黨能夠打敗國民黨就是有千千萬萬農民支持。現在農村老人都在唸叨種地不交糧,每個月還有六十塊養老錢。共產黨好啊。說實話六十快錢趕不上城裡老人兩天火食。農村七八十老人大多自己還在勞動,沒辦法要生活。國家現在發展也好了,我們中華民族相來敬老愛老傳統。適應提高到四百_五百元。


GXY19202029051


【農民交公糧,理應得社保!】

國家將國營企業工人的積累收繳上去,後來工齡似同繳費年限;農民交三十年公糧,與城市工人將剩餘價值上交國家一樣,為啥不能如工人一樣計算繳費年限呢?!

“專家”說,農民享受宅基地與承包地等城市工人沒有的福利,所以不能如工人樣享受社保待遇。此言混賬透頂:城市工人享受福利房,難道不是福利,不比農民的宅基地價值高?承包地相當於城市工人上班所操作的工具,難道城市工人自己帶工具上班?

交了三十年公糧的農民理應得到與工人一樣的社保待遇!

“專家”胡說八道,老子日你先人闆闆![發怒]


圍觀黨人


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農民的社保問題,相信會逐步完善,並得以全面解決。

說到“交公糧”倒是引起我的一段回憶:當時插隊在哲里木,我們村在離縣城很遠,位於開魯縣與奈曼旗的交界處。第一次參加交公糧很興奮,凌晨四點就起床套車,天不亮車隊就浩浩蕩蕩的出發了。科爾沁的初冬還是很冷的,手腳都凍麻了,可看著這一袋袋的玉米就要交到糧庫,那種自豪感、成就感難於言表。縣糧庫周圍排滿了交公糧的車隊,各村的老鄉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農民的辛苦,農民的奉獻,有目共睹,理應享受應得的社保待遇。雖然操作起來比較複雜、比較困難,當時交公糧是集體行為,沒有完整的個人徵繳記錄,正是億萬勤勞樸實的農民,撐起了這個古老、富庶、欣欣向榮的國家。

可喜的是三農問題,國家越來越重視,社保、醫保的問題已經著手在推進,相應農民的社保願望一定會實現!


沽上漁翁


在交“公糧”的那些年代,(即一九八六年以前)。“公糧”是“打土壕,分田地”和“生產合作社”最偉大的傑作。

在農村的生產隊,隊長給社員派活幹,掙的叫“工分”,成人幹-天活掙十分半工分。

每年決算一次(除公積金,公益金,工傷費用,生產發展基金等外),農民每天的勞動所得是0.01元至0.50元之間。

每年365天,幹300天,所得工資:

300天X10·5分/天X(0.01元至050元/天)=31.5元~1575元

各個季節按人口分口糧,疏菜等,都是要當時的規定價格交錢算帳的。即買來口糧,蔬菜等。

所生產的糧食,必須先完成國家公糧和定購糧。這叫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再來才是分給社員的。

公糧有多少?比如:-個生產隊有500畝地,要交公糧2000斤。定購糧一萬多斤。

公購糧是交給國家的,是不給一分錢的

定購糧給錢,按當年國家糧價給錢。

那時的定購糧價格在0.12元/斤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