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 01

事不拖:一勤天下無難事

曾國藩說: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梅蘭芳最初也資質平庸,但他不甘於此,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宗師。

庸人敗於懶惰,天才卻輸於狂傲。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義稱王,卻因勝利滋生驕傲,最終慘敗。

曾國藩在軍中時,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麼樣的天氣,什麼樣的環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 02

話不多: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說話需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自己置於進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個劍拔弩張、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淺薄俗氣、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的人。

曾國藩說: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

在生活中,精闢的、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裡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總結這三點,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俗話說,“禍從口出”,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為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而來也會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 03

人不作:有智者,方圓有度

不作,就是要把握好“度”。曾國藩家訓中有一言,傲為凶德,惰為衰氣。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

在為人處世中,事事斷然不可冒進直擊,當拿捏有度。

比如水滸裡面:牛二面對楊志,喊你來砍我啊!結果是一刀斃命!或許,有時一味的直與進看似一種忠貞、一種激昂,但如能審時度勢,就會發現,某些場合下,與其相對的軟與退也不失為另一番智慧。

無論是以退為進、迂迴婉轉還是激進慷慨,用對時,則為良方,用錯時,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則著實需要用者親自掂量才可拿捏得當。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酒至微醺,花開半朵,是恰到好處的趣味,道破了人生交際處世的真諦。林語堂先生亦評此詩是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