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我國慢阻肺診斷和治療的現狀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辦的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8(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CTS)正在蘇州召開。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蔡柏薔教授介紹了我國慢阻肺診斷和治療的現狀。

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我國慢阻肺診斷和治療的現狀

中國慢阻肺患者近1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表明,全世界有2.5億慢阻患者。中國慢阻肺患者佔全球總數的40%。40歲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從2007年的8.2%上升至2018年的13.7%。

慢阻肺在慢性疾病所致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中佔據第二位。我國心血管疾病和慢阻肺是DALYs最主要的兩種疾病。

慢阻肺的認知問題

社會各界對慢阻肺認知普遍不足;慢阻肺未納入醫保十大疾病;戒菸、控煙處於起步階段,落後於發達國家。

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我國慢阻肺診斷和治療的現狀

慢阻肺的診斷問題

我國有88%的慢阻肺患者沒有做過肺功能檢查。2007年鍾南山報告,只有6.5%患者曾經做過肺功能檢查。2018年王辰報告,僅有12%的慢阻肺患者做過肺功能檢查。

肺功能是慢阻肺診斷的金標準

2018年GOLD報告指出,對任何有呼吸困難、慢性咳嗽或咳痰、和/或有危險因素接觸史的患者都應該考慮到慢阻肺的臨床診斷。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必備條件。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FEV1/FVC<70%,可確定存在持續氣流受限。如果有相應的症狀和明顯的危險因素接觸,則可診斷“慢阻肺”。

我國大部分基層醫院尚無肺功能儀器。基層醫院目前無法展開肺功能檢查,農村慢阻肺診斷幾乎從未使用肺功能進行診斷。中小型醫院肺功能臨床應用處於空白狀態。

慢阻肺藥物治療主要涉及穩定期的治療,是慢阻肺治療核心問題。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氣流受限以及急性加重的差異,每例患者的治療應該個體化。

從生產力來看,我國藥品生產力居世界前列,但“中國醫藥大而不強”。在慢阻肺領域,我國藥物自主研發能力存在明顯差距。

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我國慢阻肺診斷和治療的現狀

目前停留在國際上15年前慢阻肺藥物治療水平,缺乏某些重要的治療藥物。比如LABA和LAMA聯合制劑、超長效LABA等。

農村地區醫療機構中目前沒有2018 GOLD報告推薦的藥物。農村慢阻肺患者幾乎沒有接受過以吸入藥物為主的長期維持治療。

僅有20%基層醫生了解慢阻肺的藥物治療。

支氣管舒張劑治療的慢阻肺患者中,半數以上使用短效支氣管舒張劑。

農村地區抗生素的使用非常普遍。慢阻治療中抗生素使用比例高達93%,茶鹼為58%,ICS聯合LABA僅為4%。

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我國慢阻肺診斷和治療的現狀

目前我國慢阻肺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需大幅提高

早期發現和診斷慢阻肺:輕中度氣流受限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只有症狀十分嚴重甚至發生急性加重時才就診。

普及肺功能檢查:肺功能儀使用不足,僅有1/3的診斷是肺功能儀測定做出。

維持規範治療和藥物供應:應用的治療方案常與慢阻肺指南不相符合,缺乏長期、規律的維持治療概念。基層醫院缺少慢阻肺治療的基本吸入型藥物。

患者自我管理:用藥依從性差,不能堅持長期、規律、穩定地維持治療。重視近期療效,忽略遠期目標。

第十九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我國慢阻肺診斷和治療的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