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宰相的一首詩,富含哲理,並有一千古名句爲後世傳誦

王安石,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曾官至宰相,他的詩作《登飛來峰》極具哲理性,為後世傳誦。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著名宰相的一首詩,富含哲理,並有一千古名句為後世傳誦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著名宰相的一首詩,富含哲理,並有一千古名句為後世傳誦

1.對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

B."浮雲"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C.詩人登高遠望,似覺天地萬物皆可盡收眼底,"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既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出作者歸隱山野的矛盾心理。

2.最後兩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1.D【解析】這首詩作者借景抒懷明理,表達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並沒有歸隱山野的意思。因此,D項理解不準確。

2.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對改革的非議、阻撓,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著名宰相的一首詩,富含哲理,並有一千古名句為後世傳誦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臨浙江寶林山時有感而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

這首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亦千古名句。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