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入門訓練9:方法和技巧

要寫好作文,首先要豐富自己的生活,學會觀察、認識生活,積累生活經驗,解決“寫什麼”的問題。但也不能迴避這樣一個問題:有了米,並不等於就有了香噴噴的米飯;觀察、認識到的事物,並非就一定都能用語言文字很好地表達出來。這是經常遇到的,也是很自然的現象。

因為作文是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寫好作文,除“寫什麼”之外,還有一個“怎麼寫”的問題。這就涉及到了作文的“形式”問題。

寫文章要先有內容,內容是第一位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第二位的,它反作用於內容,是為內容服務的。形式恰當,文章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離開了恰當的形式,作文內容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形式,包括文章的體裁、結構、表現手段和語言這四個要素。下面,我們單講記敘文的表現手段,即寫作方法和技巧。

61.學會使作文情節曲折

情節,指事情的變化和經過;情節曲折,指事情的變化和經過,不順當,有波折,出人意料。

有人說:“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觀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錯落、層巒疊嶂,遊客才會興趣盎然。寫文章也是這個道理,只有內容生動,而且情節曲折,看似“山重水複”,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會引人,動人心絃、攝人心魄。文章如若平鋪直敘、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帳,必然會讓讀者感到味如嚼蠟。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想想小作者在安排情節上有什麼特點,能否從中悟出一些使作文情節曲折的方法:

我真沒想到

“通知家長,今天下午來學校開家長會。”老師鄭重地說。“家長會”,多麼討厭的字眼兒。唉,今天又有“好受”的了,爸爸又該打罵我了。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裡亂槽槽的。

到了家,我用很小的聲音告訴了爸爸。爸爸瞟了我一眼,“讓你媽去!”“媽媽下午五點才下班,還是您去吧。”爸爸沒有言語。

下午,爸爸去了,我在家等著吧,肯定沒有好結果。我清楚,每次家長會,老師無非是表揚先進,揭差生的“老底兒”;每次爸爸、媽媽開會回來,對我不是打罵就是“給臉色”。看來今天也不會例外。

將近五點的時候,我突然聽到了爸爸那熟悉的腳步聲。呀!受苦的時刻到了,等著打罵吧,我做好了思想準備。爸爸推開門,表情陰沉,沒有說話,順手又把門關上了。此時,屋內的空氣像是凝固了。爸爸面對我站了一會,表情又一點點緩和下來。我覺得有一線希望,就試探著問:“爸,老師說什麼呀?”“你甭問了,反正爸爸不會打你的。”我好奇怪:今天爸爸怎麼變了?這時爸爸又問我:“今晚想吃什麼?爸給你做。”“我想吃的多著呢,您隨便做吧!”從此後,爸爸再沒有打罵過我。

我真想問問爸爸:您怎麼不打我啦?可我始終不敢。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天老師到底說了些什麼。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小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在安排情節上,作者採取了欲揚先抑、欲喜先悲之法。行文時,作者先通過自己的心理描寫,步步鋪陳,尤其是抓住細節,進行細緻地描寫,以渲染情節氣氛。如文章中,隨時間的推移,“我”的心情愈來愈沉重;當爸爸從學校回來、進屋又順手把門關上時,屋內的空氣像是凝固了,“我”的緊張程度也達到了高潮。而事情的結果卻出乎“我”的預料,真是看似“山重水複”,忽而“柳暗花明”。這樣,文章便自然地照應了題目,突出了主題。

為使文章情節曲折有秩,除採取欲揚先抑方法之外,同學們還可以在安排材料的順序上動一番腦筋。如:變常用的“先因後果”的順序為“先果後因”;變常用的“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為“倒敘”——把事情的結局或事情的關鍵部分作為文章的開頭,然後再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從頭一步一步地記敘事情的起因、發生發展的過程及結果。按照“先果後因”或“倒敘”的順序寫;開頭就引起人的注意或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帶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或“這是怎麼回事”的疑問讀下去;這樣,既加深了讀者對結局的印象,突出了中心事件,也有效地避免了平鋪直敘的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把常用的記敘順序練習熟了,才可以學習按照“先果後因”或“倒敘”的順序寫;要根據文章中心和表達的實際需要,來安排新的記敘順序,或是為了突出結局、關鍵部分的效果,或是為了讓讀者帶著追問原由的念頭看下去,總之,不能單純追求“曲折”;要注意由“結果”轉入“起因”,由“倒敘”轉入“順敘”的銜接、過渡。

【思考練習】

(1)情節曲折,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文如看山不喜平”?作文時,怎樣才能做到“情節曲折”?

(2)以《原來如此》或《一場虛驚》為題寫一篇短文,要求先列提綱,情節要曲折。

62.學會設置懸念

懸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馬上知道底細的情景。它可以是一個場面、一段情節,可以是貫穿全文的一個具體事物、人物某一時刻的神態描寫等。懸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讀者的心,引起讀者對事情的發展、變化、結果,對人物或事物的處境、結局產生關切的心理,使文章情節發展更具有吸引讀者關切、引人入勝的魅力。

怎樣設置懸念呢?設置懸念的位置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篇首設置懸念。這種設置懸念的形式運用很廣泛,它有助於創設氛圍、環境,展開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種是在篇中設置懸念。這種設置形式有助於承上啟下,推動情節的發展。設置懸念的具體方法常見有如下幾種:

①以人物某一時刻的神態描寫為懸念。如《渡船》開篇寫:“年輕的媽媽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裡還噙著淚水,船一搖晃,淚珠便直滾下來。在她的懷裡,孩子沉沉地睡著。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裡,看不出什麼樣子,儘管這樣,媽媽還是把他貼在胸口,生怕被江風吹著,被水花濺著。”這是怎麼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讀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時刻的言行心理描寫為懸念。如《三人行》開頭便寫: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樹跟前再休息!’指導員王吉文望著前面四五百米處一棵小樹,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在王吉文看來,它似乎比實際距離要遠一些。”王吉文為什麼“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為什麼望著只有四五百米,走起來卻“似乎比實際距離要遠一些”呢?這些心理描寫既緊緊地抓住讀者,也自然展開了情節,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③以環境描寫為懸念。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落筆就交代:“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這個小女孩是幹什麼的?天冷又下著雪,她為什麼還光頭赤腳?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為什麼不趕快回家?她的命運、結尾如何?文章一開頭,就把人物放在這樣一個典型環境中,於是便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絃,引起讀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細的心理。

④以記敘場面或一段情節為懸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記敘了這樣一個場面:周瑜施毒計,要諸葛亮10天造好10萬枝箭;諸葛亮說只用3天,還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不知對方是在陷害自己嗎?只用3天能造好10萬枝箭嗎?諸葛亮又是怎樣造箭的?這自然引起讀者濃烈的興趣。

⑤以貫穿全文的一個事物為懸念。如《小木船》這篇習作,開頭就寫:“每當我看見藏在抽屜裡的那隻精緻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陳明來。”這隻小木船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要把它藏在抽屜裡?為什麼看見它就想起陳明來?全文以這隻小木船為線索、懸念,層層展開,引人細讀。

設置懸念要強調的是:設置懸念不能濫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牽強、生硬。所設懸念要簡明、乾淨利落,不能枝蔓橫生、故弄玄虛,以致使讀者眼花繚亂,甚至厭煩,從而失去懸念應有的作用。

【思考練習】

(1)什麼叫懸念?怎樣設置懸念?要注意什麼?

(2)以《神秘的____》為題,寫一篇短文,要求寫前先列提綱,練習正確使用懸念手法。

63.學會巧設伏筆

伏筆,指的就是文章前段為後段埋伏的線索。伏筆不同於懸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對文章情節的發展,作事先的說明、鋪墊,以使後來發生的事情不致於讓讀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沒有交代,後文冒出來”的現象。怎樣設置伏筆呢?伏筆的位置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在篇首設置伏筆,二是在篇中設置伏筆。設置伏筆的方法靈活多樣,具體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點而定。

①通過描寫環境設置伏筆。這是運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在介紹志願軍潛伏部隊周圍的環境時寫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敵人的前沿陣地,不但可以看見鐵絲網和胸牆,還可以看見地堡和火力點,甚至連敵人講話都聽得見。敵人居高臨下,當然更容易看見我們。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這就為故事向高潮推進作了鋪墊,為“我”為什麼看到親愛的戰友被烈火整個兒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為什麼“趴在火堆裡一動也不動??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呤”埋下了伏筆。

②通過描寫人物外貌設置伏筆。如《夜鶯之歌》一文,開頭寫小夜鶯“光著頭,穿著一件顏色和樹葉差不多的綠上衣”。這就為下文小夜鶯把敵人引入游擊隊包圍圈後順利擺脫敵人埋下了伏筆——正因為他的衣服是綠色的,跟樹葉差不多,所以鑽進樹林就不易被發現,便於隱蔽。

③通過描寫人物言行設置伏筆。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寫五壯士完成掩護任務之後,“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這就告訴我們:五壯士將面臨後有追敵,前是懸崖的絕境,暗示故事結局將是五壯士英勇跳崖,壯烈犧牲。

④通過描寫人物心理設置伏筆。如《窮人》一文,開篇講漁夫的妻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時,寫道:“桑娜沉思著: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可是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桑娜傾聽著風暴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划著十字。”這段心理描寫,既講了桑娜一家家境窮困,又講了她對丈夫十分疼愛。這就為她收留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時,所產生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鋪墊。

設置伏筆需要注意的是:設置的伏筆要與文章主要內容有密切的聯繫,是文章重要的組成部分——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埋設事情發展過程的“誘因”、“條件”,或暗示事件結局、為人物安排後路,等等,總之不能節外生枝。

【思考練習】

(1)什麼是“伏筆”,主要作用是什麼?如何巧妙地設置伏筆?

(2)以《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為題,寫一篇短文,要求寫前先列提綱,練習使用設置伏筆的方法。

64.學會使用對比

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作對照,互相比較,以達到鮮明地表達思想、說明問題的目的,這就叫做對比或對照。對比,原本是一種語言修辭方法,是針對語句而言的。但人們完全可以將這一語言的修辭方法擴展為篇章的一種寫作方法和技巧。運用對比手法,將對比的雙方放在一起,形成具體的對照、比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襯,這樣不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鮮明特徵,而且便於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文章的思想傾向。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對比”的特點及作用:

大家都誇她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到利華商場買東西,順便路過菜市場買點芹菜。我正挑選著,就聽有人說:“同志,你交稅了嗎?我回頭一瞧,原來是一位做稅務工作的阿姨。她臉上帶著笑意,正和一個賣蘑菇的小販說話。只見那個小販嘴裡叼著煙,不時地吐著菸圈,好像稅務員跟別人說話似的。那位稅務員又耐心地說了聲:“同志,請你交稅。”這回,那個小販可煩了:“交什麼稅,我早交過了。”說著,他坐在板凳上,翹起二郎腿。稅務員阿姨還是那麼耐心:“你說早交了,帳單上怎麼沒有,要不要去稅務所核實一下?”

小販一聽這話,不再悠閒地吸菸了。他往左右看了看,然後從蘑菇堆裡挑出兩袋鮮蘑菇,直往稅務員手裡塞,嘻皮笑臉地說:“小意思,小意思!請笑納。”稅務員阿姨沒有接,反而嚴肅地對小販說:“我是收稅的,不是收禮的。”小販蔫了,乖乖地交了稅。

稅務員阿姨走後,人們議論起來,有的說:“這個稅務員真負責。”還有的說:“所有的稅務員要都像這個稅務員就好了。”

我買了菜,來到利華商場門前。門前圍著許多人,原來一個賣菜的小販又在和那位阿姨糾纏。咦!不對勁,賣菜的小販怎麼管她叫姐姐?哦!原來賣菜的小販是她的親戚。“大姐,就放我一回吧?”賣菜的央求著。“不行,”稅務員阿姨沉思了一會兒,說道,“你若不交,我先替你交了。”說罷她從上衣兜裡掏出錢放在錢夾裡。”這一舉動還真靈,他連忙說:“還是我自己交吧。”“就這一回,下不為例。”稅務員阿姨對賣菜的兄弟認真地說。

稅務員阿姨收了錢,隨後向其它小攤走去。圍觀的人不住地點頭,嘖嘖稱讚,我也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短文中,作者將稅務員阿姨收“生人”的稅與收“兄弟”的稅這兩件事進行橫向對比,於是,便鮮明、有力地表現出那位稅務員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品格。

怎樣使用對比呢?對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將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人物進行橫向對比。如寫《我的家鄉》一文,作者將高大敞亮的校舍與校舍旁邊低矮潮溼的村部進行對照,這樣就把家鄉人民重視教育、“窮什麼不能窮教育”的思想品格,鮮明而深刻地表現出來了。又如寫《我的好夥伴》一文,作者將自己內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動與對方的言行進行對照,形成鮮明的反差。這樣,“好夥樣”心中有他人、遇事能為別人著想的形象,就“樹”起來了。

(2)將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後兩個不同方面、不同情況進行縱向對比。如寫《我家的變化》一文,作者將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與今日的家庭現代化進行對比,生動地反映出改革開放政策給千家萬戶帶來的好處、實惠。又如寫《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寫在王老師當班主任前,

“我”的學習成績很差,險些留級。接著寫王老師當了班主任後,“我”下定決心,好好學習,逐漸提高了學習成績,並感覺到了讀書的樂趣。這樣通過自身前後縱向對比,既說明了自己學習上的進步,同時也有力地表現出對新班主任老師的信任和熱愛。

(3)將橫向對比與縱向對比結合起來使用。如寫《我的媽媽》一文,作者寫媽媽捨得給奶奶買各種營養品,自己卻捨不得隨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橫向對比);從前“算著”花錢時媽媽是這樣,而今家庭富裕了媽媽仍是這樣(縱向對比)。又如寫《介紹我自己》一文,作者寫自己從前整天吵著媽媽要新衣服,卻不重視學習成績(橫向對比);現在自己懂事了,看重的是品學兼優,穿的只要整潔就行(縱向對比)。使用對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①對比的目的要明確。即明確通過對比要表現或說明什麼。這樣以保證文章充分表現作者的思想傾向,抒發作者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②使用對比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不能失真、失理,為表現一方,有意貶低另一方。如寫家鄉、家庭或某人發生的變化,不能不切實際地把幾年前的情況寫得一塌糊塗。

【思考練習】

(1)什麼叫對比?怎樣使用對比?需要注意什麼?

(2)以《一次難忘的活動》為題,寫一篇記敘文,練習將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結合起來運用。寫前先列出作文提綱。

65.學會借用“他山之石”

同學們作文時,可能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選好材料以後,卻展不開文章思路,不知從哪兒下筆;有時雖然有了思路,可又覺得俗氣,缺少新意。這是一個構思、佈局的問題,當然也是一個寫作方法和技巧的問題。如何使文章情節既符合題目要求,又別出心裁呢?想開去,巧借“他山之石”——以他人的優點來補救自己的短處,或以他人的短處來引發自己正確的言行心理,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文章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

假如我是班長

我們班的紀律、學習空氣實在差。例如我是班長,會怎樣做呢?有一次,老師到別的班去聽課,給我們留了不少的作業。班長王立明只想著他的作業,一點兒也不管那些說話、下位的學生。我想:假如我是班長,我決不能只單單想著自己的學習,還要想著大家,想著維持班集體的紀律;這樣才算是一個稱職的班長嗎!我跟班長是很要好的夥伴,於是下課我對他說:“咱們班的紀律、學習這樣差,你也不想想辦法,太不盡職了吧!”他滿不在乎地說:“現在誰管誰呀!都快期末考試了,我不顧自己的學習,管他們幹什麼?難道他們將來考上大學能讓我也上大學嗎?我看你也顧顧自己吧,每次考那麼點兒分!”聽了他的話,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想:“假如我是班長的話,我一不能自私,二要虛心接受大家正確的意見,決不能諷刺、嘲笑差生。

還有一次,下課的時候,有兩個同學打起架來。我看老師、班長都不在,就上前去拉架。誰知,好心不得好報:我給他們勸架,他們倒說我不是班長,多管閒事。我好委屈呀,心想:這時我假如是班長的話,那該有多好啊!

這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說我真的當上了班長,還是大家一致選舉的。我笑呀、笑呀,直笑到醒來。我把夢說給媽媽聽,媽媽卻說我:“把自己管好就行了,非想當什麼班長,‘官迷’,我看你還是早點兒斷了這個念頭兒吧!”媽媽怎麼也不理解我?當班長不是為了自己爭名奪利,而是為了要把班集體搞好,成為學校的先鋒。

同學們,我想得對嗎?哪一天你當上了班長,會像我想的這樣去做嗎?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這個題目,作文時是很不容易展開思路、寫出有新意的文章來的;弄不好,文章還會寫成缺少具體事例、說大話、空發一些議論的“流水帳”。而小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借‘他人之短’來引發自己正確的言行心理”的寫作方法:

先寫現任班長如何自私、對工作不負責任,又不聽別人建議,還諷刺嘲笑他人一事,引出自己假如是班長會怎樣做的心理;接著寫自己給兩個同學拉架,反受奚落一事,引出自己“當時假如是班長的話,那該有多好啊”的強烈思想感情;最後寫自己連做夢都想著當班長,媽媽卻笑自己“官迷”一事,引出自己當班長是想更好地為班集體,為廣大同學服務的一席話。

全文內容具體,感情真摯,特別是在表達方法上,敘、議結合,環環緊扣,很有新意,準確表現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思考練習】

(1)借用“他山之石”,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方法?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2)以《我要向他(她)學習》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學習“借用‘他山之石’”的方法來寫。寫前先列出作文提綱。

66.學會使用襯托

畫花總要畫綠葉作陪襯。俗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作畫是這樣,寫文章也是如此。作文時,為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常常要用其他人物或事物來陪襯、對照,這種寫作方法就叫做襯托(或烘托、映襯)。襯托是對描述對象採用的一種間接表現手法,是通過對其他人物或事物的記敘,從側面形容、宣染,以達到突出主要描寫對象、深化主題、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藝術效果。

怎樣使用襯托呢?襯托的使用形式主要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1)正襯:就是利用同主體事物相類似的事物作陪襯。如《松坊溪的冬天》,文章一下筆並不是就寫松坊溪冬天的美景,而是用了很多筆墨去描繪松坊溪平時優美的景色,然後再寫雪後松坊溪的美景。這就襯托出雪後的松坊溪更美。

(2)反襯:就是從反面襯托,利用同主體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小站》:文中寫在列車經過小站這一轉瞬間,“你也許看到一間紅瓦灰牆的小屋??而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車兩旁依然是逼人而來的山岩和巨石。”這是用“逼人而來的山岩和巨石”來反襯車站的“小”。文中寫“站在月臺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禿禿的石頭山,沒有什麼秀麗的景色。可是就在這兒,就在這個小站上,卻出現了一股活潑的噴泉,幾樹燦爛的杏花。”這是用到處“光禿禿的石頭山”來反襯小站的“美”,給旅客帶來了溫暖的春意。

除以上兩種襯托形式外,還有“以虛襯實”、“以靜襯動”等形式。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作者著力寫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所產生的美妙幻景,及“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凍死街頭,以她的幻景襯托現實,幻景愈美好,愈突出現實的冷酷,小女孩的悲慘;《觀潮》一文,寫潮來之前錢塘江江面平靜、薄霧籠罩,完全是為了反襯大潮來時的奇特、排山倒海的氣勢。

襯托手法在具體用於寫入文章時,一般又有以下幾種使用形式:

①以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可以用一人襯托另一人,或用一人襯托幾人;也可以用幾人襯托一人,或用多人襯托一人。如:《少年閏土》,寫“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裡出賣罷了。”作者強調“我”空虛、知識貧乏,目的就是與閏土形成對照,反襯閏土知識豐富,表達自己對閏土的羨慕和敬佩之情。《我的心事》一文,寫姐弟倆和“我”互相許願,以及各自如何對待自己的諾言。全文以“我”作陪襯,突出了小姐弟倆說話算話、堅守諾言的好品質。《草船借箭》一文,寫周瑜施“毒計”終被擊敗,魯肅對立軍令狀疑慮、對“草船借箭”迷惑不解到讚歎不已,曹操奸詐無比卻也中“計”。全文對周瑜、魯肅、曹操三人的刻畫,都從不同的側面襯托出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以上三例如果分別稱為“一人襯一人”、“一人對兩人”、“三人襯一人”的話,那麼《跳水》一文可謂是用甲板上被“嚇呆了”的眾人來襯托沉著鎮靜、急中生智的船長一人了。

②以景物、環境描寫,交代背景等來襯托人物。如《草原》一文,開頭著力描寫草原的美麗景色,這與下文描述蒙古族同胞的風俗習慣和熱情歡迎、殷切款待客人有密切的聯繫。作者以寫草原之美,生動地襯托出蒙古族人民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又如《飛奪瀘定橋》一文,寫天黑、下雨、路泥濘,瀘定橋離水面幾十丈高、沒有木板、搖晃難行,大渡河水流湍急、叫人心驚膽寒,對岸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守敵狂傲囂張等,都很好地反襯出了紅軍戰士英勇無畏、壓倒一切、所向無敵的革命精神。

使用襯托時需要注意的是:襯托不同於對比,它有主次之分;作陪襯的事物、人物,總是用來說明或突出被陪襯事物、人物的。因此,運用襯托手法,要賓、主分明,作陪襯的事物或人物,與被陪襯的事物或人物,要讓讀者一看便清楚;千萬不能喧賓奪主,沖淡了被陪襯的事物或人物。

【思考練習】

(1)什麼叫襯托?怎樣使用襯托?使用襯托時需要注意什麼?

(2)以《讓我____的一個人》(如敬重、厭惡等)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用上襯托的手法。寫前先列出作文提綱。

67.學會通過外貌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同學們知道了如何把人物的外貌寫具體,也懂得了外貌描寫是刻畫、表現人物特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作文中經常要用到的。但是不少同學在描寫人物的外貌時,仍總是不盡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貌描寫無目的,是為了寫外貌而寫外貌。

外貌描寫既然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那麼它就要為表現人物特點服務,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具體地說,那就是:要通過外貌描寫,使人物的形象更富有立體感,更豐滿,以便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通過外貌描寫,揭示人物的身份、身世(經歷及遭遇);要通過外貌描寫,展示人物在特定場合中的心情、內心世界(心情異常、心理活動不同,必然會導致神態的變化);要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質;??總之,外貌描寫要有的放矢,要與表現人物的特點、文章的中心思想緊密融合。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外貌描寫就成了文章中的一個累贅。

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作者多次描寫老班長的外貌神態——“高顴骨,臉上佈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看到魚“喜出望外”→“皺緊眉頭硬嚥下”我們吃剩下的魚骨頭→看我們不吃魚便“收斂了笑容,眉頭擰成了疙瘩”→看到我們喝下魚湯“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已經“瘦得只剩皮包骨頭,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還一直用飽滿的情緒鼓勵著我們。這樣,通過外貌神態描寫,就準確地揭示出老班長長期過度操勞的經歷,以及人物捨己為人、心中只有他人的崇高品德。

大家再來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文中外貌描寫的特點,及對錶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爺爺

我的爺爺今年67歲了,可是他愛下棋的習慣一點也沒有改變,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棋癮反而越來越大,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一天剛吃過早飯,爺爺就捧起棋盒哼著小曲走出家門。不用問,爺爺又去找鄰居杜爺爺下棋了。

轉眼到了中午,炒菜的香味撲鼻而來。奶奶叫我:“搏洋呀,快去叫你‘見棋就沒命’的爺爺回來吃飯。”我三步並作兩步跑下樓,來到樓前的小院。

爺爺和杜爺爺正坐在一棵大槐樹下下棋。爺爺右手拿著一枚棋子,左手託著腮,凝視著棋盤,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動不動。我悄悄走到爺爺身後,輕輕地叫:“爺爺!”爺爺絲毫沒有發現站在身後的我,還處在深思中。我只得貼在爺爺耳邊大叫一聲:“爺爺!該回家吃飯了。“啊”,爺爺如夢方醒,“不去,不去!棋沒有下完,吃什麼飯!”回到家裡,我見到奶奶已將飯菜擺上了桌,正冒著熱氣呢。我又第二次叫爺爺回家吃飯。我來到樓下,見爺爺正在擺棋子,連忙大叫:“爺爺,反正還沒有下呢,快回家吃飯吧!”杜爺爺也忙說:“老趙,小孫子來叫兩遍了,明天再下吧。”“不行,今天沒有下過癮,不吃飯!”

爺爺和杜爺爺又下起了棋。無可奈何,我和奶奶先吃了飯。飯後,奶奶睡午覺,我看起電視節目。十二點多了,爺爺才喜滋滋地從外面回來,見到我就報喜訊:“搏洋啊,今天爺爺可連贏三局。”“不吃飯了?”我生氣地問到。“那不吃就不吃唄。”

瞧瞧,這就是我那愛下棋的爺爺。

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短文。文章很重視通過正面描寫爺爺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尤其重視通過描寫爺爺的神態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爺爺右手拿著一枚棋子,左手託著腮,凝視著棋盤,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動不動。”“爺爺絲毫沒有發現站在身後的我,還處在深思中。”當“我”貼在他耳邊大叫時,爺爺才“如夢方醒”。十二點多了,爺爺才“喜滋滋”地從外面回來。這些神態描寫,將“下棋勝過吃飯”的爺爺刻畫得入木三分,既展現出人物的個性,又使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

從外貌描寫的特點上,以上列舉的兩例,又提醒我們:要依據人物的品質特點,選擇表現中心的外貌,有重點地進行描寫,不能面面俱到;要把外貌描寫同人物言行心理描寫結合在一起,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特點,使人物有血有肉,生動傳神;不僅要重視在文章開頭描寫人物外貌,更要重視在行文過程中,多次地、及時準確地刻畫人物動態外貌——神態的變化,把外貌描寫同文章故事情節推進緊密結合在一起。

【思考練習】

(1)外貌描寫為什麼要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務?如何通過外貌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突出中心思想?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寫人記事的習作,看看文中有沒有外貌描寫,外貌描寫的語句是否妥當,是否為表現、突出中心思想服務。如果沒有或不是,動筆改一改。

68.學會通過語言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語言是心靈的“門戶”,是直接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些,同學們是懂得的。既然如此,在作寫人記事的文章時,同學們就要重視、學會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塑造人物形象,進而達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塑造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具體地講:就是要通過直接描寫人物說的話——獨白或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思想感情及道德品質等;使讀者通過“聞其言”,就能夠“見其人”——即讀了或聽了人物的語言描寫,就彷彿看到了那個人。

如《憶鐵人》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語言描寫:他(鐵人)王進喜笑著說:“有什麼辦法?咱們是共產黨員嘛!這些不上串的事,總得有個人管嘛!家屬大嫂沒柴燒,十幾公里外的鑽工就覺著冷了。咱們不能把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光放在書架上文件夾子裡嘛!”這席話,生動地刻畫出了鐵人王進喜關心群眾、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中的優秀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大家再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小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

爸爸——“老磨”

我的爸爸是一名出租汽車司機,無論幹什麼事,都慢條斯理的。為此家人給他起了個綽號:“老磨”。

別看爸爸是個司機,我可一點光都沒沾上。每天上學,我都要步行二十分鐘,即使是颳風下雨,他也從來不接送我。為此,同學們曾給我出過許多主意,想過許多辦法,可爸爸卻總是說:“接什麼,二十分鐘就走不動了,將來還能幹什麼?”說得我啞口無言,沒辦法,只好繼續坐我的“11路”人力車了。

可對於別人的事,爸爸卻是有求必應,有時,還會“自己送上家門”呢!

記得那是一個星期六,爸爸開車帶我去天津接姥姥。車剛開上京津高速路不久,就見前邊不遠處有一輛汽車被濃煙包圍了。“不好,車著火了。”話音未落,爸爸加快了車速,轉眼間,停在了那輛汽車後面50米的地方。他推開車門,一個箭步衝到車尾,取出滅火器,三步並作兩步地衝到著火的汽車旁邊,舉起已打開的滅火器,投入了緊張的救援工作。此時,他平時那慢吞吞的勁兒一點都不見了。可能是火太大了,不一會兒,爸爸的滅火器就用完了,可火勢仍在繼續著,急得車主圍著汽車直跺腳。見此情景,爸爸又轉身跑到路中央,揮手截車。一輛車停下了,又一輛車停下了??大約過了十五六分鐘,火終於被撲滅了。車主拉住爸爸的手,不知說什麼好,只是一個勁地點著頭。

事後,那位車主還給爸爸的單位寫了一封表揚信。我和媽媽都說:“這回‘老磨’可風光了。”爸爸卻說:“風光什麼,我可不是圖個什麼表揚,誰沒個難事。”

你們看,我的爸爸就是這麼一個人。

這篇短文,先後只兩次描寫了爸爸的語言。“接什麼,二十分鐘就走不動了,將來還能幹什麼?”語言精練又極富有執拗、一錘定音的個性特點,既表現出了爸爸公私分明、以公事為重的品格,也寫出了爸爸對“我”的從嚴要求。“風光什麼,我可不是圖個什麼表揚,誰沒個難事。”語言淳樸無華、實實在在,卻極為準確地刻畫出了爸爸樂於助人又不圖表揚、有恩於他人又不圖報答的性格特點。將前後人物的語言描寫兩相對照,爸爸堅持原則、淳樸厚道、以助人為快樂的形象便躍然紙上,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以上列舉的兩例,也告訴我們:

(1)描寫人物的語言不能是“廢話”。寫廢話,與中心無關,也無益。一些純屬交代情節的語言,一般沒有必要讓文章中的人物去說。讓文中的主人公“說”什麼呢?這就要求我們,對主人公在生活中說的每一句話,要動腦筋思考,加以精心篩選,選擇出最能突出人物個性特點,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語言,寫進文章中。

(2)描寫人物的語言不能是“大話”,“套話”。大話不可信;套話沒有個性,不能為中心服務。好的語言描寫,一定要符合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的個性特點。只有這樣,語言描寫才能更好地為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服務。決不能把不切合當時情境、人物性別、身份、性格的大道理,硬安排到文章中。

當然,要做到以上兩點,日常的觀察、思考和積累是前提。平時對周圍人留心觀察,不僅要聽人物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還要動腦思考他為什麼這樣說。這樣寫出的人物語言,才真實、準確、生動,才能使讀者讀其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人物的形象才會在讀者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考練習】

(1)語言描寫為什麼要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務?如何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突出中心思想?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寫人記事的習作,找出不能為中心服務的廢話、大話、套話,圍繞中心動筆改一改。

69.學會通過行動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行為意表”——行動是人物性格特徵、心理活動和思想品質直接的外在表現;行動描寫是表現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寫“活”的重要手段。這些,同學們都懂得。可是,同學們在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方面,還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遺憾的現象。

具體表現在:或是通篇、整個段落只是平淡而空泛地敘述事情的始末過程,缺少具體的人物行動描寫,使文章不能給人以具體的形象感,文中主人公的形象蒼白無力,難以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或是良莠不分,也不管與表現中心是否有關,把人物的每一個動作一股腦兒地寫進文章中,致使文章拉拉雜雜,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被淹沒其中。

如何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呢?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想想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發生在節日裡的一件事

媽媽是個醫生,平時工作可忙了。今天是國慶節,媽媽答應帶我去天安門看燈。剛剛下午四點,我就拉著媽媽迫不急待地走出家門。

忽然,一位穿著白大褂的阿姨匆匆忙忙地跑到我家,氣喘吁吁地對媽媽說:“來了一位重病人,正在心電圖室搶救。”媽媽一聽,急忙拉著我跑向醫院。

一進心電圖室,我就看見一位病人躺在床上,臉色蒼白,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媽媽推來一臺機器迅速連上了病人,按了開關。熒光屏上顯示出幾道綠點,還一跳一跳的。我知道那是病人的心臟在跳動。媽媽目不轉睛地盯著熒光屏。幾位護士阿姨忙著給病人輸液、輸氧和吸痰。忽然,熒光屏上的綠點不跳了。“不好,心臟停止跳動。”媽媽一步邁到病人身邊,雙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為病人做胸外按摩。心電圖室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可阿姨們忙而不亂。有的為病人量血壓,有的給病人做人工呼吸,還有的給病人打針??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慢慢地病人的心臟開始跳動了,病人睜開了眼睛。這時,媽媽才擦了擦頭上的汗,眼睛又盯住熒光屏。媽媽和阿姨們一直忙到病人情況平穩,被送進了病房,才鬆了口氣。

離開醫院,媽媽拉著我在街上默默地走著,樹上的彩燈照著媽媽疲倦的身影。媽媽帶著歉意對我說:“真對不起,沒帶你去天安門。”我急忙說:“沒關係,以後可以再去。”大街上燈火輝煌,從一家家敞開的窗口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聲。我在心裡說:“你們知道在這節日之夜有多少人在忙碌嗎?”

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我明白了,正是媽媽和千千萬萬的叔叔阿姨們用自己的奉獻精神,支撐著共和國的大廈。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像他們一樣的人。

這是一篇十分生動、感人的文章,通過記敘節日裡搶救危重病人一事,讚揚了媽媽等一群人救死扶傷、講求奉獻、任勞任怨的精神品質。在寫作手法上:面對眾人,作者著重寫的是媽媽;在刻畫媽媽的形象時,作者又著重採用了行動描寫,直接表現人物。“媽媽一聽,急忙拉著我跑向醫院。”“媽媽推來一臺機器迅速連上了病人,按了開關。”“媽媽目不轉睛地盯著熒光屏。”“媽媽一步邁到病人身邊,雙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為病人做胸外按摩。”通過這些行動描寫,急患者之所急、遇事沉著鎮靜、技術精湛純熟的人物形象,便脫穎而出,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這篇短文,提醒我們:

(1)在記敘事件、表現人物時,要依據材料的特點(即最適於運用行動描寫),變作者自己空泛地敘述介紹為直接描寫人物的行動,讓人物的行動去“說話”。這比作者自己嘮嘮叨叨的敘述更有說服力。

(2)要選擇最能表現人物心理、性格特點,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行動,納入文章,進行具體描寫。不能不分輕重,把人物所有的動作都具體描寫下來。

(3)在描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突出中心思想的行動時,要寫出人物“做什麼”,而重點是寫清楚“怎樣做”的。只有這樣,人物的行動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當然,要做到以上幾點,就必須要對生活中人物的各種行動仔細觀察,同時認真思考、理解不同的行動所反映出的人物的不同心理。這樣,在作文中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才會運用自如。

【思考練習】

(1)行動描寫為什麼要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務?同學們在此方面經常會出現哪些令人遺憾的現象?如何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突出中心思想呢?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寫人記事的習作,看看文中在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沒有令自己“遺憾”之處。如果有,動筆改一改。

70.學會通過心理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心理描寫,是直接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狀態的一種寫法。跟語言、行動描寫相比,它更能直接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思想鬥爭,不但可以把人物寫“活”,而且能使文章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而讀同學們的習作,感到大家在運用心理描寫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主要的表現是:

第一,在寫人(寫他人)敘事(記敘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時,忽視心理描寫,就事論事,沒有寫出自己在此事之前、之中、之後是怎麼想的。

第二,在寫自己的心理活動時,口號化,表面化,有時又不惜弄虛作假:明明自己心裡沒有那麼想,卻偏要寫自己是那麼想的;有時故意抬高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寫得挺高尚;為了襯托他人,有時卻又成心貶低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寫得很骯髒。

第三,在描寫他人的心理活動時,真的“鑽”到了人家的腦子裡,把自己的心理強加在他人身上。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小作者是怎樣運用心理描寫的:發生在家裡的一件小事一天晚上,我正在屋裡寫作業,忽然聽到一件什麼東西摔在地上,聲音特別大。原來是奶奶在收拾屋子時,不小心把暖壺打碎了,熱水灑了一地。在廚房做飯的媽媽聞聲趕到,一看,連忙問:“媽,您沒事吧?”“沒事。嗐,老了,不中用了。”媽媽讓我把奶奶扶到沙發前坐下,然後趕緊洗了洗面手,拿笤帚掃去了地上的碎片,又不聲不響地用墩布把地拖淨。

不大一會兒,爸爸下班回來了。他見氣氛有點不對頭,就問媽媽是怎麼回事。媽媽悄聲把經過告訴了爸爸。我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頓。我想錯了,爸爸走到奶奶跟前,關切地說:“媽,不要緊的。您傷著了沒有?”“我沒事,忙你的去吧。”“媽,我看看您的手,燙著了嗎?”媽媽也走過來,關切地問。奶奶忙把手背了過去。我把奶奶的手伸給爸爸、媽媽看。只見奶奶的小手指上劃了一小道血口,流了血,血口的邊緣很紅。“媽,您怎麼不早說呢!我給您包上。”媽媽說完就找來紗布,小心翼翼地把奶奶的手包上了。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

屋裡又恢復了平靜。我真為媽媽、爸爸這樣孝順、關心老人感到高興。

這是一篇清新秀美的小文,讀來令人激動、欽羨。文章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字裡行間充滿了濃濃的情和意。而這一切,又都是小作者善於描寫人物心理、善於運用心理描寫的結果。

文章中,通過描寫媽媽、爸爸一系列的行動和語言,真實而準確地表現出父母發自內心地對奶奶關切和體諒的心理;

通過描寫奶奶的語言(“沒事。瞎,老了,不中用了”“我沒事,忙你的去吧。”)、動作(奶奶忙把手背了過去)和神態(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真切而生動地寫出奶奶由自責到激動、欣慰的心理。

文章中,還先後兩次直接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先是猜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頓,結果事實很快證明自己想錯了;最後寫“我真為媽媽、爸爸這樣孝順、關心老人感到高興”,既點明瞭文章的主旨,又抒發了自己對爸爸媽媽、對溫馨家庭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從這篇短文的寫作特點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1)寫人敘事時,要特別重視通過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來突出中心思想。在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時,不但要寫清事情發生發展的經過,還要寫出自己在做此事之前、之中、之後的心理,即寫出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在記敘看到的、聽到的人或事件時,也要把自己“擺進”文章中去,通過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以“我”的心理映襯、烘托主要人物的品質,突出或點明中心思想。

(2)在敘事過程中,要如實地描寫自己內心深處的活動。是怎麼想的,就怎麼寫,不虛偽,不造作,不誇張,不掩飾。要寫出自己的童心、童真。故意抬高自己(口號化、表面化)或成心貶低自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描寫他人的心理活動時,要慎重、客觀,不能以己之心,強為人意。小學生作文,採用的大多是第一人稱(以“我”或“我們”的口氣來記敘)的寫法。由於“我”不能鑽到他人的腦子中去看,所以採取這種人稱作文,就不能以“他想”的形式直接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必須要在描寫人物言行神態方面下功夫,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和體態,去揣摩、推測,這樣才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實可信。

【思考練習】

(1)在運用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同學們的習作常會出現哪些不盡人意的現象?如何通過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呢?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寫人記事的習作,看看文中在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沒有“不盡人意”之處。如果有,動筆改一改。

71.學會通過環境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叫生活環境,它有大小之分,大到社會發展形勢、社會風尚,小到一街一市、一院一室;自然環境,主要指氣候、地理和各種自然景象變化。環境描寫,就是對人物活動或事件的發生、發展有直接關係的環境的具體情況和條件所進行的描寫。通過環境描寫突出中心思想,大致可採取如下兩種形式:

(1)獨立成段或較大篇幅地集中進行描寫。通過描寫環境,展示生活畫面、自然景觀,藉以讚揚人物,表現文章主題,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小站》一文中有這樣幾段話:

這是一個在北方山區常見的小站。月臺正面有一張紅榜,上面用大字標明241天安全無事故的記錄,貼著競賽優勝者的照片。紅榜旁邊是一塊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寫著今早廣播的新聞和首都報紙摘要。出站口的旁邊貼著一張講衛生的宣傳畫。月臺上,有兩三個挑著蘿筐的農民,正準備上車進城。幾步以外,站上的兩位工作人員正在商量著什麼。月臺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噴水池,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噴水池中間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著一棵尺把高的小樹。噴泉從小樹下面的石孔噴出來,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寶塔洗得一塵不染。月臺的兩頭種了幾株杏樹,花開得正豔,引來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地邊歌邊舞,點綴著這個寧靜的小站。

這是幾段典型的集中地大篇幅地生活環境描寫。作者按方位順序介紹了小站的情況——經過工作人員“精心設計”的站容,突出了這個車站小而精、美的特點,從而表現出了工作人員熱愛本職工作、熱愛旅客、熱愛祖國鐵道事業的精神。

這也提示我們,在進行集中地大篇幅地描寫環境時:方位順序要清晰,描寫的目的要明確。

(2)隨著文章故事情節的發展,穿插三言五句或點到而止的簡要環境描寫。通過描寫環境,交代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動情節發展,或映襯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40多歲了。他對我的學習非常關心。那是四年級時,因為我貪玩,所以功課很差,期末各科平均才60多分。老師決定利用暑假給我補一補,免得上五年級時跟不上。這天外面下著大雨,瓢潑一般。“這不是成心跟我作對嗎?”我望看窗外的大雨嘟嘟囔囔。正在發愁時,爸爸走過來對我說:“走,小飆,我送你去!”我本來不想去了,聽爸爸說要送我去,又不好說不去。沒辦法,我只好跟著爸爸鑽進雨幕。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澆得人睜不開眼。爸爸儘量把雨衣往我這邊挪,生怕我淋透了。快到學校了,我忽然想起自己沒拿課本。爸爸對我說:“你在這等著,我給你拿去。”說著,爸爸把我領到一家門樓兒下面躲雨,自己又轉身鑽進雨霧裡。他一步三滑地往回走著。突然,他一下栽倒了,又不顧一切地站起來,滿身是泥水。接著,爸爸那跌跌撞撞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茫茫的雨霧中了。

此時,我的眼睛溼潤了,心裡熱乎乎的: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文章之所以感人,與事情發生的典型環境及作者巧妙穿插環境描寫是分不開的。作者幾次描寫環境:“這天外面下著大雨,瓢潑一般。”→“雨越下越大,澆得人睜不開眼。”→“爸爸又轉身鑽進雨霧裡。”→“身影漸漸地消失在茫茫的雨霧中了。”這樣,既交代了事情發生的背景,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更映襯出爸爸堅強的意志,為了“我”的學習、不懼任何困難的高大形象。難怪爸爸的行動令“我”感動得“眼睛溼潤了,心裡熱乎乎的”。

這篇短文也告訴我們,隨著故事情節發展穿插環境描寫時:穿插的時機要妥當;描寫的目的要明確;描寫的語句要精練,防止喧賓奪主。

【思考練習】

(1)什麼是環境描寫?如何通過環境描寫突出中心思想?描寫環境時要注意什麼?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狀物或寫人敘事的習作,看看文中是怎樣通過描寫環境突出中心思想的。文中還有什麼問題,動筆改一改。

72.學會通過場面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寫人記事(包括寫活動)的文章,都是由一個、幾個或若干個場面(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動態”畫面)綴合而成的。因此,寫好場面,是出色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前提。有些文章中心思想不突出,人物形象不突出、不鮮明,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把表現事情經過的重要場面寫好。

怎樣把場面寫好,通過場面描寫突出中心思想呢?

(1)安排好“面”與“點”,既要照顧全面(整個場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點)。

攝影師拍攝戰鬥場面時:有時要鳥瞰戰場全景,有時要拉近鏡頭,拍攝局部廝殺的特殊人物。沒有全景,特殊人物就失去了廣闊的背景、陪襯;沒有特寫鏡頭,這宏大的場面就顯得空洞,主要人物就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寫場面也是如此:寫好整個場面的環境、背景、氛圍或人物活動概況,文章內容才豐富,讀者才能對事件有全面的瞭解;寫好典型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等,才能突出個別,才能有聲有色、有血有肉地把整個場面表現出來,才會讓讀者對事件的意義、重點人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有這樣一段話: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這座橋有一人多高,兩邊是光滑的斜坡。炸藥包放在哪兒呢?他兩次把炸藥包放到橋沿上,都滑了下來。要是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毀暗堡。這時候,嘹(liáo)亮的衝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藥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殼。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1秒鐘、2秒鐘??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衝啊!”

這是一個英勇壯烈的場面,先寫董存瑞“捨身”的背景、氛圍(橋高坡滑,無法放置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毀暗堡;嘹亮的衝鋒號吹響了,喊殺聲由遠及近,如果不馬上炸掉暗堡,就會阻礙大部隊前進,造成更大傷亡),再寫他“捨身”的行為表現。這樣,英雄“捨身”的原因、意義、價值寫清楚了,人物的高大形象自然也就顯現出來了。只是要提醒同學們:在安排“點”與“面”時,可以先寫“面”,後寫“點”;也可以先寫“點”,後寫“面”;還可以先寫“面”,接著寫“點”,然後再寫“面”。

如《狼牙山五壯士》中有這樣一段話:為了拖住敵人,六班的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撤退,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衝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鬥,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象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滿腔的怒火。戰士宋學義擲一顆手榴彈就把胳膊掄一圈兒,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戰鬥進行很久,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這是一個阻擊敵人的場面。作者先寫“面”——“五壯士”誘敵上山,憑險阻擊,把“五壯士”群體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的形象和激烈的戰鬥場面寫得活靈活現;接著寫“點”——“五壯士”打擊敵人時,每個人具體的神態、動作,生動逼真,突出了“五壯士”對敵人的刻骨仇恨,英勇奮戰的精神;最後又寫“面”——阻擊時間長,敵人前進難,傷亡大,突出了“五壯士”痛擊敵人的戰果大。

(2)寫好雙方的表現。這是對比賽、聯歡等場面而言的。因為這樣的場面都是由雙方參與的,所以在描寫這類場面時,既要寫好“我方”的表現(有點有面),又要注意描寫“對方”的表現(點面結合)。這樣,事件的中心思想、人物的形象就在這大的活動背景中顯現、突出出來。下面這幾段話是《拔河比賽》一文的“經過”部分,大家讀一讀,體會一下文中環境描寫的特點:

“嘟”隨著一聲清脆的哨聲,比賽開始了。參加比賽的同學個個精神振奮,鬥志昂揚。場上的掌聲、歡呼聲、加油聲響成一片。第一局比賽五(2)班的同學贏了,我班同學不甘示弱,個個小臉憋得通紅。第二局我打頭,心想: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要贏他們。決定勝負的關頭開始了。儘管我們咬緊牙關,皺緊眉頭,汗水都急出來了,但是腳一個勁兒地打滑。眼瞅著繩子上的紅布條一寸寸地向他們班移去。我們的李老師更是著急,她用力喊:“加油啊!使勁往後拉!”“完了,我們輸定了。”

“哦!我們贏了。”二班同學興高采烈地跳起來,高喊著,“我們勝利了。”聲音大得好像讓全世界都聽到這個喜訊似的。

這幾段話先寫總的場面;接著略寫第一局雙方的表現;然後詳寫第二局“我方”奮力拼搏的情景,“對方”獲勝的喜悅場面。縱觀整個“經過”,照顧雙方,突出重點,點面結合,讓人真有身臨其境之感。

(3)簡單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但切忌過多地發表議論。這一點,

《拔河比賽》的“經過”部分,也很好地體現出來了。

【思考練習】

(1)場面描寫在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什麼重要意義?怎樣通過場面描寫來突出中心思想?描寫時要注意什麼?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寫人、敘事、寫活動的習作,看看文中的場面描寫寫得怎麼樣,是否為突出中心思想服務了。有問題,動筆改一改。

73.學會通過景物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遊記或以寫景物為主的文章,要通過具體展現獨特的地域風貌和自然景色,來讚美祖國山河的壯麗和大自然的奇妙。除此之外,在寫人記事的文章裡,也往往需要描寫景物。在寫這些文章時,可以通過穿插景物描寫:交代背景,渲染氣氛;為故事發展鋪設條件;推動情節發展;襯托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抒發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總之,要藉助景物描寫,來達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作者是怎樣通過景物描寫來突出中心思想的:

我的小弟弟

我有一個五歲的弟弟,叫小強。別看他小,但是很願意幫助人。記得那是一個夏天,我和弟弟到附近的公園裡去玩。這裡的景色真美呀!

假山威武地聳立著。柳條在微風的吹動下輕輕搖曳,花兒鮮豔奪目,競相開放。弟弟拿起一塊小石片,側著身子,舉起右手,在空中劃了一道弧線,往河裡一投。小石片在水面上前進,激起了層層浪花,好像一艘快艇全速前進!

我們在兒童樂園玩的時候,忽然弟弟不見了,我非常著急,找了半個小時之後,才發現了他。一問,才知道他去幫助一位小妹妹找媽媽去了。原來,他在玩的時候,發現一位小妹妹在長椅上哭著找媽媽!於是,弟弟領著小妹妹去找媽媽。他們到假山,繞葫蘆池,過長廊,轉了不少地方,終於找到了小妹妹的媽媽。阿姨高興地對弟弟說:“謝謝你,小朋友!”邊說邊從包裡拿出來一袋糖果。弟弟連忙說:“我不要。阿姨,再見!”說完就跑開了。聽了他的話以後,我真高興,說:“真是個助人為樂的小雷鋒!”弟弟羞澀地笑了,又跑去玩了。

回家的路上,我們都非常高興。弟弟邊走邊唱,活潑、天真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樹上的鳥兒歡樂地唱著,池塘裡的青蛙高聲地叫著,好像在說:“小弟弟,好孩子!小弟弟,好孩子!??”

這篇短文先後兩次描寫了景物。開頭通過描寫景物,既襯托出我們遊玩時的愉快心情和弟弟的聰明、靈巧,也為下文弟弟領著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妹妹找媽媽寫清了環境;結尾通過描寫“樹上的鳥兒歡樂地唱著,池塘裡的青蛙高聲地叫著”,不但渲染了當時的氣氛,表達了我們痛快、高興的心情,還巧妙地讚譽了弟弟樂於助人的品質,突出了短文的中心思想。

這篇短文,也提醒我們:

(1)穿插景物描寫,目的一定要明確。景物描寫,一定要為文章主線、為中心思想服務。只有這樣,寫景物才有用途,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脫離中心主題,為寫景而寫景,不但不能為全文增色,而且會使文章囉嗦、龐雜。

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人記事時,對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自然景物,要有一個“優選”的過程——要揀與事情、人物、中心關係最密切的景物寫進文章,同時要考慮清楚插寫這些景物到底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2)穿插景物描寫,時機一定要適宜。可以在文章開頭寫景,也可以在文章結尾寫景,還可以在文章中間隨時插寫景物。總之,要隨著情節的展開,在敘事、表現人物的需要處和關鍵處進行景物描寫。

(3)穿插景物描寫,形式一定要靈活。可以是簡短的一段話,也可以是一兩句話,還可以是一兩個詞語。總之,在寫人敘事的文章裡,景物描寫是表現主題思想的輔助手段;因此要做到簡練、適可而止,不要過多地描寫景物,以免沖淡文章主要情節。

【思考練習】

(1)在寫人記事(含活動)的文章裡,插寫景物都有哪些作用?如何通過插寫景物突出中心思想?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寫人記事(含活動)的習作,看看文中有沒有插寫景物,插寫的景物是不是有利於突出中心思想。有問題,動筆改一改。

74.學會通過細節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細節,指人物某些細微的裝飾、表情、動作、語言和細微的事物。細節描寫,就是對這些細枝末節進行刻畫、描繪。

生活中充滿了細節,細節描寫的使用範圍也很廣泛。它既可以用於寫人記事,也可以用於寫景狀物。

表面看來,細節描寫無足輕重,實際卻是小中見大。它能夠使文章顯得更加有血有肉,豐滿而漂亮,更富有感染力。單就寫人記事來說,精彩的細節描寫:可以用來設置懸念,作為伏筆、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可以用來揭示人物內心隱蔽的複雜微妙的感情;可以用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工作態度、生活作風和精神品質,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豐盈,進而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一夜的工作》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告辭時,把小轉椅的上面部分帶歪了。他(指周恩來總理)過來把我的轉椅扶正,然後就走進後面去了。周總理過來把小轉椅扶正這一細節,乍看起來似乎很瑣細,但實際包含的意思是很深的:周總理儘管工作了一整夜,已是十分勞累,但仍遇事細心,對生活瑣事也不疏忽大意。這就表現出了周總理一絲不苟的精神,良好的教養和生活習慣。大家再來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文中細節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我的爸爸

我爸復員後,在十六局工作。他十分關心我和弟弟的學習。那是在前一段的複習時間裡。爸爸見我們每天晚上都得背自然、地理和思想品德,早晨起來還得背一會兒,便給我們拿出一盒“蜂王精”,說:“你和弟弟每人每天喝兩瓶兒。”兩天過去了,盒裡只剩下兩瓶兒了。我對爸爸說:“爸,我和弟弟快把這盒‘蜂王精’喝完了。別這樣早晨晚上地喝了,太浪費了!”“沒事,只要你們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爸爸那兒還有九盒‘蜂王精’呢!”我吃了一驚,爸爸買了十盒“蜂王精”呀,一盒就是十多元錢,十盒就是一百多元錢呢!爸爸為了我們能考一個好成績,竟花了這麼多的錢。如今他穿的毛衣還是媽媽當年用白手套線織的呢,戴的還是在部隊上發的那頂軍棉帽。那雙棉鞋是以前買的,好幾年了,直到現在他還穿著。

想到這些,我悄悄提醒弟弟:一定要好好學習,為爸、媽爭光,決不辜負爸爸、媽媽對咱們的一片愛心。

這是一篇真實而感人的短文。文章之所以能夠達到這一效果,與作者正確運用細節描寫是分不開的。短文前面寫爸爸讓“我”和弟弟每人每天喝兩瓶兒。因為一盒“蜂王精”內裝十小瓶,所以“兩天過去了,盒裡只剩下兩瓶兒了”。內容真實嚴密,自然引出下文。後面,作者當得知爸爸為了“我”和弟弟能考個好成績,竟花了一百多元錢、買了十盒“蜂王精”時,筆鋒一轉,具體寫了爸爸穿戴這一細節。這一細節和文章所記敘的主要內容形成鮮明對照,寫出了爸爸情願自己儉省節約、對我們無限關懷並寄予厚望的品格,也自然引出了文章結尾一段。從這篇短文中,我們還能夠得出通過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突出中

心思想的一些經驗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1)細節要真實,是確實存在,切不可馬馬虎虎或添枝加葉。細節若失真,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光彩。

(2)細節要典型,要以能夠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中心思想為標準。這就要求我們寫文章時,不能將生活中的任何細節隨意寫進文章,一定要精選,以“細節”顯示人物“大節”。

(3)要安排好描寫細節的時機,把細節描寫與場面、環境、景物等描寫緊密結合,有機融到文章的情節之中。

(4)描寫細節要細緻、具體、形象、逼真,用詞又要精當、繪形傳神。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日常留心觀察細微(哪怕是個眼神,一個細小的表現、變化),準確記憶當時的情況是前提。

【思考練習】

(1)什麼是細節描寫?為什麼說細節描寫可以“小”中見“大”?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或事物,突出中心思想?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描寫人物或事物的習作,看看文中有沒有細節描寫,是怎樣通過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或事物的,有什麼問題,動筆改一改。

75.學會通過側面描寫突出中心思想

寫人的文章,除直接刻畫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活動,從正面描寫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之外,還有一種寫人的方法——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就是間接地反映所要描寫的人物,就是通過對此人有聯繫的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寫,來間接烘托,從而達到以此顯彼、表現突出這個人物的目的。從表達的效果看,側面描寫往往能更好地表現人物特點,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觀,更有說服力,中心更突出。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主人公是邱少雲,而文章當中卻集中地描寫了“我”矛盾、焦急、希望和痛苦的心理活動,這是為什麼呢?通過對“我”在邱少雲被烈火重重包圍時的複雜心情的描寫,這樣就從側面烘托了邱少雲當時極端危險的處境,反映了邱少雲所表現的為了革命利益、全局利益,寧可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精神。又如《小英雄雨來》一文中,寫群眾稱讚的語言——“雨來是個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這樣就從側面高度評價了雨來的品質;《江姐》一文中,寫一間牢房的同志們集體寫慰問信及決心要向江姐學習,這就從側面熱情讚頌了江姐“在敵人面前不軟弱,不動搖,不投降”,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大家再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小作者是怎樣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

“懶”爸爸

我的爸爸什麼都好,可就是“懶”。

媽媽辛辛苦苦做得了飯,可爸爸好像一點兒也不知道餓,一個勁兒地寫著他的科研論文。開飯了,我走到爸爸身邊對著他的耳朵大聲地喊:“爸爸吃飯!”爸爸一驚,放下筆桿,看了看錶:“噢!已經九點鐘了。”在媽媽的嘮叨下,爸爸端來一碗飯,三下五除二,吃完米飯,但忘了吃媽媽特意為爸爸做的蝦。媽媽走過來問:“蝦不好吃?”爸爸認真地說:“是的。”可把媽媽氣壞了。到了吃中午飯時,這回媽媽自己去叫爸爸。爸爸說:“九點鐘吃啥飯?”媽媽說:“看看天色,難道你總是過九點?”爸爸仔細地看了看錶,恍然大悟地說:“手錶忘了上弦了!”我也連聲責怪爸爸“懶”。爸爸看了看我,笑著摸了摸我的臉蛋說:“你說說,爸爸怎麼懶?”我說:“爸爸懶得睡覺、懶得吃飯、懶得帶我去公園??”爸爸、媽媽聽後都笑了。不久,我又看到了爸爸的科研獎狀,撲哧笑了。媽媽問我為什麼發笑,我對媽媽說:“我的爸爸只有得獎才是最勤的!”

這篇短文,在寫法上很有新意。尤其是文章結尾部分,小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答話——“爸爸懶得睡覺、懶得吃飯、懶得帶我去公園??”“只有得獎才是最勤的!”這樣就借“我”的口,從側面讚揚了爸爸廢寢忘食、專心搞科研的精神,點明瞭文章主旨。

通過側面描寫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時,要注意兩點:

①要因文章的特點、需要來安排側面描寫,增強目的性,不能濫用。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在當時特殊的環境中,主人公既不能說話也不能行動,作者又不便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因此,作者只得從人物的神態上及藉助“我”的心理來刻畫人物。

②側面描寫一般要簡潔、精當,以防淹沒重點描寫對象,造成事與願違的結果。

【思考練習】

(1)什麼是側面描寫?如何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2)以《____能手》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用上側面描寫的方法。

76.學會在記敘中議論

議論,就是直接說理,對人物或客觀事物進行分析和評論,對問題發表見解、主張,用以說服他人。它是作者對人物、事物深刻認識的真知灼見,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和敘述、描寫、抒情、說明並列的基本表達方式。小學生是以學寫記敘文為主的,而記敘文很少有完全不加任何議論的。議論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可以直接為中心服務。記敘文中的議論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先議後敘。這種形式指文章一開頭,先就某個人物或事物提出問題,或者發表作者自己的觀點和評價,然後引出正文。採取發表議論方法開頭的文章,都屬於這一形式。先發表議論,可以使文章開篇入題,簡潔明快。

二是夾敘夾議。這種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邊記敘、一邊議論,記敘與議論密切結合,貫穿始終。夾敘夾議的文章,議論與記敘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不僅可以增強文章的條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層深化,增強文章的說理性。

如《養花》,全文以第一人稱來娓娓敘述養花的樂趣,像對朋友敘談家常,在表達“我”與花草之間的深厚感情時,也偶爾穿插著議論。

“摸著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麼有意思呀!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多得些知識決不是壞事。”搶救花草累得“腰痠腿疼,熱汗直流”,“可是,這多麼有意思呀!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這些議論精湛而又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大大增強了文章色彩,加深了力度。

三是先敘後議。這種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筆墨,對人物或事物進行詳細記敘,然後再發表議論。先敘後議的文章,議論是對記敘對象或內容的進一步闡述,是直接表達作者的評價、感情。因此它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題。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先敘後議的特點及議論的作用:

我的業餘愛好

我的業餘愛好很多,愛看書、寫字,更愛下象棋。記得上小學後,我看見姥爺和爸爸下棋,覺得很好玩。於是我便纏著姥爺教我下棋。姥爺告訴我:“馬走日,象飛田,炮打一溜煙,車四處奔馳,小卒一去不回還。”我就按著姥爺教的規則,學著下棋。一來二去,我也慢慢學會了下棋,可我總是姥爺的手下敗將。我很不服氣,心想,不能老這樣輸下去,一定要“打敗”姥爺。怎麼辦呢?我思來想去,有了,何不向爸爸求教呢?我請教了爸爸,學會“雙炮轟老將”這一招。過了幾天,我又跟姥爺下棋,用了這一招,真靈,很快就把姥爺“將住”了。姥爺愣住了,急得抓耳撓腮,怎麼也想不出對付的招法。我贏了姥爺,心中樂開了花,暗想這下姥爺成了我的手下敗將!誰知好景不長,姥爺又想出戰勝我的“看家本領”。隨後,我又向爸爸學會了“馬臥槽、馬後炮”等戰術,又贏了姥爺。

我雖然剛學下棋,時間不長,但通過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

下棋是兩軍對壘,好似戰場,雙方鬥智鬥勇;下棋要統觀全局,周密運籌,穩紮穩打,才能克敵制勝。棋盤不僅是戰場,又像是人生舞臺。顆顆棋子站的位置不同,履行的職責也不同,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人也應該如此。我非常讚賞小卒,他們雖然地位很低,但踏踏實實,只前進不後退,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遇到困難不退縮。我不是正需要這種精神嗎?

文章先詳細記敘自己怎樣和姥爺學下象棋,怎樣不甘心做姥爺手下敗將,又怎樣向爸爸求教最終贏了姥爺的事。在此基礎上,小作者闡發議論——“通過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棋盤不僅是戰場,又像是人生舞臺??我不是正需要這種精神嗎?”這樣,文章的立意就顯得十分深刻,耐人尋味。

在記敘中學習運用一點兒議論,做為點睛之筆,可以大大提高文章表達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①無論先議後敘、夾敘夾議,還是先敘後議,文章都應以記敘為重點,在詳細記敘的過程中發表簡短、甚至是片言支語的議論。這是因為記敘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記敘的昇華。

②議論屬直接說理(敘述、描寫屬間接說理),因此運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語言要明瞭,不能含含糊糊。

③議論既可以是作者對問題發表見解、主張,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評其他人物或事件,闡述人物自身的見解。無論怎樣,議論要有說服力,見解要獨到,不能人云亦云。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努力提高作者自身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是前提。自己愛憎不明,又怎能對人物或事物發表正確、健康向上的評論呢?自己認識不深,又怎能對周圍生活發表獨特、深刻的議論呢?

【思考練習】

(1)什麼叫議論?記敘文中主要的議論形式有哪些?運用議論表達方式有什麼重要作用,需要注意什麼?

④以《我愛____》(人物或事物)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學習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

77.學會在記敘中抒情

在記敘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記敘人物或事物、描繪景或物的過程中,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把自己內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熱愛或厭惡,或讚美或批評)抒發和表達出來。

人是有感情的,有豐富的、各種各樣的感情。作文時,需要把感情表露出來。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現出來,文章才能說明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真正態度。也只有這樣,才能深化主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進而打動讀者,引起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可見,抒情是表達中心的需要,直接為中心思想服務;這種表達方式是寫文章時必不可少的。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1)間接抒情。這種抒情形式就是藉助其它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議論等)抒發感情。

①在敘述中抒情,寓“情”於敘事之中。如《勞動的開端》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屋簷底下有兩張方桌,是窯上開票記賬用的。我看天還沒亮,爬上桌去躺著,一閤眼就睡著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好像落在萬丈深淵裡,渾身疼痛。原來桌子被人抽掉,礦上的辦事人來開磅稱煤了。”這段話,作者在敘述事情經過中,就間接抒發了對窮人處處受欺侮的黑暗舊社會的憤恨之情。

②在描寫中抒情,寄“情”於描寫人物、事物之中。如《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寫道:“溪底有好多鵝卵石。那鵝卵石多麼好看,有瑪瑙紅的,有松青的,有帶著白色條紋、彩色斑點的,還有藍寶石般發亮的鵝卵石。”這段話描寫的是鵝卵石繽紛的色彩,字裡行間抒發了作者喜悅、讚美之情。

③在議論中抒情,邊發議論邊抒情。如《一夜的工作》最後兩段:在回來的路上,我不斷地想著,並且對自己說:“這就是我們新中

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樸!”我這樣對自己說了幾遍,我又想高聲對全世界說,好像我的聲音全世界都能聽見似的:“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這兩段話中,作者借議論(“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樸!”“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抒發了對周恩來總理無限熱愛之情。

(2)直接抒情。這種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隨著文章情節的發展,事物的變化,感情達到高潮,間接抒情已不能滿足表達需要時,便直截了當地把內心強烈的感情抒發、傾吐出來。這又叫做“直抒胸臆”。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直接抒情的特點及作用:

家鄉的“掛鐘頂”

家鄉人都說,“掛鐘頂”是燕山餘脈數一數二的名山,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去過。今年暑假,我和姐姐遊覽了掛鐘頂,了卻了多年的心願。從家門出發,走約五百米就到了山腳下。山腳下有一個亭子般的小廟,在廟的中間,坐著一個盛裝的古代婦女,她慈眉善目,笑看著眼前的山、樹、水??姐姐說:“這小廟叫娘娘廟。”噢,我知道“掛鐘頂”為什麼又叫“娘娘頂”了。

山道像巨龍一樣盤曲而上,它九曲十八盤,彎彎曲曲通向高高的山頂。順著山道,我和姐姐一邊爬山,一邊欣賞著身邊的景緻。山上開滿了粉紅色的杏花,給山景添上了一片喜色。紫微微的雞桕花也在開放,這一叢,那一簇,爭先恐後地散著芳香;微風吹來,它們輕輕搖著花冠,像一個一個的小喇叭,細聽,它們好像還吹奏出了美妙的樂曲??

踏著剛剛返青的茸草,我們登上了山頂。在山頂,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棵老古樹了。它高高地屹立在山頂,方圓十幾裡都能看到它。聽說,在戰爭年代這棵樹是掛“報信鍾”用的。每當敵人來了,就會有人去敲鐘,給鄉親們報信,讓鄉親們安全轉移。“掛鐘頂”的名字也來源於此。老古樹為革命做出過貢獻,今天仍然受到人們的尊敬。

從掛鐘頂回來,我更愛自己的家鄉了。我真想變成一片綠葉,為家鄉的這座山增綠;我真想變成一朵花,讓家鄉的這座山更美。美麗的掛鐘頂,戰爭年代你為革命立過功,和平年代你又為百姓生活增添了美。

我深深地愛著你,不尋常的掛鐘頂!

短文中,作者在飽覽了“掛鐘頂”美麗景色、瞭解到家鄉光輝的革命歷史之後,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揮筆流出結尾兩段文字,直接抒發了對家鄉、對家鄉人民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同時點明瞭

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文中,運用抒情這一表達方式要注意如下幾點:

①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是相比較而言的,沒有純粹的、絕對的直接抒情。一般地說,在記敘文中直接抒情不應用得太多、太濫,要針對內容特點,做到適當、得體。

②抒情要有緣有故。抒情不是憑空來的,總是因為對人、事、景、物產生感情而發,總要有所藉助,或借人、借事抒情,或借景、借物抒情,平白無故的抒情是沒有的。因此,作文時要緊緊扣住所記敘的事物來抒情,不能盲目地亂“抒”一氣。

③要抒真情、健康之情,抒情要自然。要抒發的感情必須是發自內心的,不能以為文中多用幾個“啊”字,多寫幾句“我多麼喜愛”、“他真偉大呀”之類的空話,就算表達真實而熱烈的感情了。只有對人、事、景、物有深切的感受,強烈的感情,才會寫出感情真摯的文章。無感而發,卻要生硬地擠情、造情,抒情也定不會自然,文章定會讓人厭惡。

【思考練習】

(1)什麼叫在記敘中抒情?抒情的方式有哪些?運用抒情表達方式要注意什麼?

(2)以《我讚美____》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恰當地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

78.學會聯想

作文中,在寫自己看到、聽到的事物的同時,往往還要寫一些由這些事物引起的聯想。

聯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不在眼前的其它相關的事物。它是一種心理活動,是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聯想到的事物都是留在我們記憶裡的從前看到過或聽到過的事物。例如:

推開玻璃窗,看到空中條條雨線,聯想到天地間像掛著無比寬大的珠簾;看到雨落在對面屋頂的瓦片上,濺起一朵朵水花,聯想到像一層薄煙籠罩在屋頂上;看到雨水順著房簷流下來,聯想到像斷了線的珠子;??這些都是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相似的事物。

看到眼前的小金魚,回想起與贈給自己小金魚的夥伴的友誼;看到眼前漫天飛舞的大雪,聯想到來年的田野——金黃的麥穗在微風中搖動,一派豐收景象;??這些都是由眼前的事物聯想到過去或未來的事物。看到門前小泥路婉蜒曲折、崎嶇不平,聯想到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不可能事事都是一帆風順的,必須要從小鍛鍊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看到路旁那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聯想到紮根邊疆、只講奉獻的祖國建設者;??這些都是由看到的事物聯想到人或人的思想品格。

作文時,無論寫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離不開聯想。如:要形象地描繪某些景物、細節,就需要運用生動的比喻、擬人等手法;要完整地刻畫一個人物形象,就需要對他的心理活動作某些合理的推測;要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徵意義,就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在記敘內容的同時,加上恰當的聯想:不但有利於把事物或人物寫得充實、具體,避免乾乾巴巴、空洞無物,而且可以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深刻,使文章更加生動感人。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本文的特點和聯想的作用:

盧溝橋的石獅子

十月的微風像媽媽撫摸著我的臉,清柔,涼爽。我們趁著這大好時光,來到了舉世聞名的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天安門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清乾隆皇帝曾在這裡親筆寫下“盧溝曉月”。而最有名的要算橋欄柱上的石獅子,這些石獅子形狀各異,栩栩如生。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些石獅子吧!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隻大石獅子,它安祥地坐在那裡,旁邊還刻有兩隻小石獅子,它們是在保護大獅子,就像我們保護我們祖國媽媽一樣。一隻小獅子依偎在母獅子的懷裡,甜甜地睡著,真是母子情深。這時,我想起我小時候,也躺在媽媽溫暖的懷裡,吃著媽媽蜜一般的奶。繼續向前走,有一隻石獅子蹲在那裡抬頭仰望天空,爪子還託著臉蛋,彷彿在思考什麼,多麼神秘呀!我要是能為它解開這個迷,讓它和別和石獅子一樣活潑可愛,溫柔可親,那就好了,我真不相讓它成天苦惱下去。再向前走,我看見一隻小石獅子騎在母親的背上,小爪子還扒住媽媽的嘴角;媽媽很生氣,可又有什麼辦法呢,只好無可奈何地笑了。小石獅子真淘氣!

看,那隻石獅子生氣了吧!它露出了鋒利的牙齒,緊緊地把拳頭握住,好像很憤怒。那邊的一隻石獅子正在玩繡球,它那可愛的樣子,使你立刻轉變了情緒。

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盧溝橋的石獅子是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蹟。

短文中,作者看到小石獅在保護大石獅,便聯想到我們保護祖國媽媽;看到小石獅依偎在母獅懷裡,便聯想到“我”小時候甜甜地躺在媽媽溫暖的懷裡;??作者正是運用了這些“類似聯想”、“對比聯想”,才把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描繪得那麼形象、傳神。也正因如此,文章才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記敘中展開聯想,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聯想必須有根據。要緊密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或親身經歷的事情進行聯想,借人借物進行聯想。不能憑空聯想。

(2)聯想要合情合理。引起聯想的事物與聯想到的事物、人物之間,要有內在的聯繫,有相似點;聯想要符合客觀實際,讓人看了可信,讀了覺得有道理。不能瞎想,胡思亂想。

(3)聯想要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務。如果單是為了聯想,即使聯想得再合乎情理,再形象、生動,也是無益的。

【思考練習】

(1)什麼叫聯想?在記敘事物或人物時加上恰當的聯想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在記敘中展開聯想需要注意什麼?

(2)以《一次難忘的遊覽(或參觀)活動》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文中要求恰當運用聯想的方法。

79.學會想象

想象,就是“設想”,就是繼續沿著同一種事物設想下去,設想出不在眼前的新事物的具體形象。例如:

看到王老師一家居住的小屋擁擠不堪,便想象到他們終有一天搬進了一廳四室的房子,全家人歡樂無比;看到眼前鮮美的大草莓,便想象到它們恰似一個個漂亮、害羞的小姑娘,頭上戴著綠色的太陽帽;看著眼前滿池挨挨擠擠的荷花,忽然覺得自己彷彿也變成了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裡,隨著一陣微風吹來,翩翩起舞。

寫作文時,如果只會記實,不會想象,筆下的事物、人物就會顯得死死板板。在寫“眼前所見”的同時,如果能夠寫出“腦中所想”——融入大膽而合理的想象,哪怕是廖廖數語,讓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文章就會豐富多彩,中心思想就會鮮明深刻。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小文,體會一下本文的寫作特色:

夏天的夜空晚上,我搖著扇子,坐在樓下乘涼。我手託下巴,眼望深藍深藍的夜空。天上的星星像無數只小眼睛一閃一閃的,又像一塊華麗綢緞上繡著無數顆美麗的寶石。彎彎的月亮一會兒鑽進雲層,一會兒露出笑臉。啊!這美麗而神秘的夜空多麼令人嚮往呀。突然我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不由自主地飛了起來。不知不覺的,我穿上了宇航衣,頭戴宇航帽,越飛越高。看到了,看到了那閃爍的星星。對了,我先去探望一下地球的鄰居——月亮,再去探望嫦娥姐姐。嫦娥姐姐對我說:“剛開始我很寂寞,可後來那些美麗的小星星和我交了朋友,我們在一起聊天說笑,我就不覺得寂寞了。”她還告訴我,許多外星人也來到了這裡,它們都很友好。我謝過嫦娥,離開了月球,來到了火星。是它!是它!我經常在動畫片中看到的火星人。我參觀了它的房間,和它一起做遊戲??我們玩了好長時間呢!一陣風吹過,把我從夢幻中驚醒。天空還是深藍深藍的,深奧莫測。

“啊!今天的幻想,明天一定會實現的。”我一邊說,一邊握緊了小拳頭。我看著天空,彎彎的月亮,美麗的星星,還有那嫦娥姐姐正在向我招手!

這是一篇生動活潑的短文。作者樓下乘涼,遙望藍天:看到繁星,聯想到它們像無數只閃動的眼睛,像華麗綢緞上繡著的無數顆美麗的寶石;看到彎彎的月亮,聯想到它像頑皮的孩子,時而隱去身形,時而露出笑臉。接著,作者超越時、空限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自己飛入太空,探望月亮,拜訪嫦娥,登上火星,與火星人一起做遊戲??想象豐富、奇特,妙趣橫生,表現了作者熱愛科學、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思想情感。

把想象融入作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以生活實際為依據進行想象。不能憑空想入非非。因為想象來源於生活,想象離不開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蟲一獸。

(2)想象要有創造性、獨立性和新穎性。要開動腦筋,大膽想象,想象出“唯我獨有”的與眾不同的內容。要敢於想象前人從沒有想象到的內容;要勇於從新的角度去想象,“出人意料”。跟著別人後面學舌,沒有新鮮感。

(3)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要勇於“出人意料”,但這決不是說可以亂想、瞎想。想象要從客觀現實中引出,想象的內容要與現實有緊密的聯繫。“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最值得誇讚。

(4)要圍繞中心展開想象。不是任何想象都可以寫進文章。作文時,要圍繞中心去想象,才會產生好的效果。脫離中心的漫無邊際的想象,與文章無補。

合理、豐富的想象源於生活,又與人的情感、知識、興趣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平時勤於觀察思考,博覽群書,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培養豐富的情感、廣泛的興趣,是做到以上各條想象要求的基礎。

【思考練習】

(1)什麼叫想象?在寫“眼前所見”的同時,融入大膽而合理的想象,可以起到什麼作用,還應注意什麼?

(2)以《____遐想》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文中要求融入合情合理的想象。

80.學會象徵

象徵,就是用易於引起聯想的具體事物或活動,來說理或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從而使文章達到較高的藝術性和思想境界。

如《三人行》一文,講的是身負重傷、飢餓勞累的指導員王吉文,往返輪換揹負腿部受傷、不能行走的通訊員小周和重傷員黃元慶,在茫茫的草地上艱難行走,最後昏倒在草地裡;當王吉文醒來時,發現小周和黃元慶正用油布拉著自己在草地上匍匐前進。這是多麼感人的場面,充分表現了三個紅軍戰士患難與共、相互幫助的崇高革命精神。而文章結尾並沒有直接點明這一點。作者是這樣收束全文的:

王吉文看著,聽著,他心裡頓時激動起來。他仰起臉,望著天空輕輕地吁了口氣。天無邊無垠的。好像為了襯托那令人目眩的藍色,幾朵絨毛似的白雲輕輕地掠過去。在那白雲下面,一長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隊伍,輕輕地向南飛去。它們靠得那麼緊,排得那麼整齊。

這段話巧妙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寫得十分優美、壯麗,既含蓄地點出了紅軍戰士們此時此刻的心理以及事情的結果,也點明瞭文章的中心思想。“天無邊無垠的。好像為了襯托那令人目眩的藍色,幾朵絨毛似的白雲輕輕地掠過去。”——象徵著革命的前程無限廣闊、美好,表明紅軍戰士心裡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在那白雲下面,一長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隊伍,輕輕地向南飛去。它們靠得那麼緊,排得那麼整齊。”——象徵著紅軍戰士就像大雁一樣團結互助,共同前進,是一定能夠走出茫茫草地的,一定能戰勝千難萬險,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表明紅軍戰士們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念。

由此可以看出:行文中正確運用象徵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優美、含蓄——把要說明的道理或要表達的深意,隱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讓讀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給讀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尋味的餘地。這樣,就使文章收到了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從而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

大家再來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本文是如何運用象徵手法的:

登西樵山

今年暑假的一天,天氣格外晴朗,蔚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金色的太陽普照著大地,正是登山的好天氣,所以媽媽的朋友約我們到西樵山旅行。汽車在寬闊的公路上飛馳。不久,我們來到一座山腳下,媽媽的朋友說:“這就是西樵山。”“啊!多高啊!”我情不自禁地驚叫起來。我滿懷喜悅之情,與哥哥一起向山頂攀登。起初,我還蹦蹦跳跳的,輕鬆自如。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兩腿就發酸了,越走越慢,漸漸落在哥哥後面。又過了一會兒,我索性在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用拳頭向小腿上使勁地捶著,心想:“多累啊!能爬到山頂嗎?”接著,我氣喘咻咻地對趕過來陪我的哥哥說:“哥哥,我的腿實在不聽使喚了,你上去吧,我在這裡等媽媽。”哥哥聽了,親切地對我說:“天下無難事。我們休息一會兒再繼續前進吧!”我聽了哥哥的話,休息片刻後又繼續向上攀登,終於勝利地登上了西樵山。在山頂上,哥哥對我說:“你說這西樵山高嗎?”我擦了擦額上的汗珠,立即回答:“當然高呀!”哥哥又說:“對。但儘管西樵山很高,卻不是高不可攀的,你說對嗎?”我默默地點點頭,認真地思索著哥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站在山頂上,盡情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深情地觀賞著錦繡河山,由衷地感受到:“只有登上了頂峰,才能飽覽無限的風光。”

這篇短文,比較突出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全文以“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勝利登上西樵山,看到了只有登上頂峰才能飽覽到的無限風光這一具體活動,象徵、說明無論做什麼事,雖會遇到困難,但並不是難以克服,只要肯堅持做下去便能成功的道理。這樣,既提高了文章的藝術性,又達到了說理的目的。

使用象徵手法需要注意的是:要表達的深意,雖然沒明說,但要讓讀者能夠藉助所描述的內容心領神會,不能讓人費解或產生歧義。這是使用象徵手法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練習】

(1)什麼叫象徵手法?作文時正確運用象徵手法可以起到什麼作用,需要注意什麼?

(2)以《記一件感人至深的事》為題,寫一篇短文,要求練習正確使用象徵方法。

81.學會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這也是作文中用來表現、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講述“我們”全家歡度收穫節,邊品嚐新花生,邊談論花生的好處;告訴人們,做人要做務實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文章在談論花生的好處時,有這樣幾段話: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這幾段話就運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點來比喻怎樣做人)的方法:父親引導孩子談花生,目的是為了論人生;他讚美花生的品格,也是為了說明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我”從父親的話中體會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認識得到了父親的肯定。這就像畫龍點晴一樣,很自然地表達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見,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讀讀下面這篇文章,體會一下本文借物喻人的特點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樹

杏子成熟時,正趕上農村收麥。麥收過後的一天,我才抽空兒扛著木棍兒,棍兒上挑著籃兒,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鄰居二嬸兒。二嬸兒見我也去採杏,忙告訴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樑南面第二個山溝裡那棵樹上還有杏兒,只是杏子又青又小,還不好吃!”說完,二嬸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樑,老遠就看到了那棵樹。它是那條山溝裡僅有的一棵杏樹。走近了才望見樹上綠綠的葉子中顆顆半紅不綠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擠滿枝頭。隨著一陣微風,杏樹抖動起枝葉,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這是一棵老杏樹,它長在溝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樹幹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顯然它已歷盡滄桑。我把木棍兒插在腰間攀到樹上。坐在粗大的樹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條上,每個葉窩兒都掛著一個圓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長著“陰陽臉”——一面綠中透黃,一面黃裡帶紅;個頭兒也不小,個個兒都像個小蘋果兒。望著這綠葉間壓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們像珍珠、像寶石,還是像翡翠、像瑪瑙。捏開一個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滿果汁,放到嘴裡,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頭,無意中發現兩個樹杈之間卡著一塊石頭。哦!我全明白了:二嬸兒說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為樹太高,她看不見結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會上樹,夠不著,用石頭又砸不下來。顯然,她著實冤枉了這棵老杏樹。

望著滿樹伸手可及的果實,再俯視一下這棵飽經風霜的老杏樹,一種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樹啊老杏樹,你不怕寂寞,不畏艱難困苦,獨自紮根於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為人們結下多少杏子?可你對人卻無半點所求。當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禮時,腳跟仍是那樣堅定,胸懷仍是那樣坦蕩、無私。多麼可敬的老杏樹啊!我輕輕地取下石塊,抽出腰間的木棍兒,可怎麼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兒而折損老樹的枝葉,傷害它的身心。於是,我下了樹,挎上籃兒,再爬上樹,坐在老杏樹的懷抱中,盡情地摘著杏子,盡情地享受著它奉獻的果實。

這是一篇優美、生動、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個同學讀了此文之後,都一定會認識到:本文決不單純是狀“物”;作者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樹的特點,熱情謳歌了具有老杏樹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艱難困苦,紮根深山,飽經風霜,老而不衰,只講奉獻,胸懷坦蕩、無私)的人,同時從心底抒發了對具有老杏樹品格的人的無比敬愛之情。

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時,描述的事物的特點,要與人的品格有相似之處;讓人讀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認識到,本文借物要說明什麼,要借物讚譽怎樣的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義。

【思考練習】

(1)什麼叫借物喻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需要注意什麼?

(2)寫一種自己最喜歡、最熱愛的事物,要求自己擬定題目,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82.學會“大”題目“小”寫

命題作文,特別是大型的作文競賽,常會遇到一些較為籠統的“大”題目。如,“我愛社會主義”、“我愛北京”,“在舉辦‘亞運’的日子裡”、“在申辦‘奧運’的日子裡’”、“在迎接香港(或澳門)迴歸的日子裡”??這些題目(範圍題)都很大,不容易寫好。許多同學一見到這樣的題目,就覺得非從大處落筆不可。於是,或寫一番從電視、廣播中得來的見聞,喊一番口號;或東拼西湊,泛泛地寫一番社會、學校、家庭的大好形勢,可喜變化;??結果,文章空洞無物,缺乏說服力。

其實,要寫好這樣的文章,恰恰應從小處入手。首先,要像照像那樣“聚焦”,把題目化小,化具體;然後從小處著眼;在題目限定的要求、範圍內,從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中,選取最典型、最有說服力的具體事例或細小事例,來表現中心,即“大”題目“小”寫,以小見大。

如,一次作文比賽,題目是“我愛北京”。北京這麼大,又是祖國的首都,要寫好這篇文章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一個北京偏遠山區、又從未進過北京城的孩子,巧妙地運用“大”題目“小”寫的方法,以《我愛家鄉的紅珍珠》為題,寫家鄉人民為擺脫貧窮面貌,村頭地邊、漫山遍野,都栽上了紅果樹。幾年後,紅果樹開始進入盛果期,鄉親們採摘著珍珠般的紅果,喜在心裡,笑在臉上。不到幾年時間,家鄉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文章結尾寫道:“我愛家鄉的紅珍珠,我更愛家鄉勤勞的人民。”比賽結果,這篇文章獲得了市級二等獎。

下面這篇文章獲北京市小學生作文競賽複賽(題目是“在舉辦亞運會的日子裡”)優勝獎。大家讀一讀,體會一下本文“大”題目“小”寫的特點:

我為社會增添一份美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心中便湧起自豪感。

那是亞運會前夕,我聽說亞運會自行車比賽要經過密雲,政府倡導把陽臺變成花園。於是我勸爸爸把陽臺上的廢物清理掉。爸爸說:“不用弄,咱一戶能影響多少!”我說:“不能這麼說,要是人人都這麼想,那首都還怎麼開亞運會!”爸爸聽了說:“要幹你自己幹。”我知道爸爸有意為難我,就說:“幹就幹。”

星期日這天,爸爸媽媽上班了,我就開始了這次特殊的家務勞動。我先把陽臺上的酒瓶、木板等雜物搬出,掃淨,用抹布把欄杆擦淨,用拖把把地面拖淨。再把一些木板搭在陽臺欄杆和窗臺之間,在上面擺幾盆粉紅色的月季、火紅的串紅和翠綠的萬年青。陽臺真的變成了小花園,在陽光照耀下鮮豔奪目。我欣賞著創建的“小花園”,心裡美滋滋的。最後我把酒瓶裝在網兜裡,跑到收購站賣了。晚上,爸爸回來,看到煥然一新的陽臺,欣賞了半天,高興地說:“我們的小燕子長成大燕子了,了不起了。”

不知怎麼的,這事讓居民樓組長知道了。在居民會上,他當眾表揚了我,還號召大家向我學習。這下,我們樓可熱鬧了,家家戶戶都搬東西,擺花。整個樓都生輝添色了。

這件事雖然過去好長時間了,但每當想起來,我就感到自豪;因為我是一個小東道主,更因為我為社會增添了一份美。

短文之所以寫得如此清楚、具體,是因為文章所記敘的內容是作者親身所做的事;文章之所以這樣感人、有意義,是因為小作者深深懂得——要寫好有意義的事,必須先做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人;文章之所以這樣生動、切題,是因為作者知道——面對這樣“大”的題目,必須要從“小”處著眼,選自身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動筆,只有這樣文章才有說服力,有真情。

【思考練習】

(1)什麼叫“大”題目“小”寫?為什麼要學會“大”題目“小”寫?“大”題目怎樣“小”寫?

(2)以“在迎接香港(或澳門)迴歸的日子裡”為內容,自己命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學習運用“大”題目“小”寫的方法。

83.學會把自己“擺進”文章中

小學生,主要學寫的是記敘文。而記敘文又要求必須寫真人實事,真景實物,即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這就涉及到自己在文章中的位置的問題。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包括自己所做或經受過的事情),“我”就是文章中的主要線索,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之一)。因此,文章中自然少不了“我”。同學們寫這類文章,也不容易將“我”丟掉。而在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時:由於“我”居於文章中的次要地位,已不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和記敘的核心。因此,同學們往往忽略“我”的作用,甚至把“我”從文章中“摳”去,省略不寫。這是極為錯誤的。如,有的同學在寫《我的老師》一文時,把老師的優點寫得很充分,但是沒有把作者自己和被寫人(即老師)這種關係用事實表現出來——這位老師對“我”怎麼樣,有過什麼接觸、幫助,全文一字不提。這樣純客觀地來寫一個人物,是不近情理的;“我”在文章中不出頭露面,也不會很好地寫出老師在學生中的良好反映,尤其不切合文題中的“我”字。

大家再讀讀下面這篇短文,想想本文在寫法上是不是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添嘴巴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老師走進教室說:“今天咱們來玩一個添嘴巴的遊戲。”老師先在小黑板上畫了一個娃娃頭,這個娃娃黑黑的頭髮,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頭,可惜就是沒有嘴巴。老師說:“誰能把娃娃的嘴添上?”郭巖第一個把手舉了起來。老師先叫郭巖出來,用布把他的眼睛矇住,把他帶到小黑板前。郭巖轉了三圈後,拿起筆把嘴添在了右腮幫子上,同學們都哈哈大笑起來。老師又叫了幾個同學,這幾個同學有的把嘴添在了腮幫子上,有的把嘴添在了眉毛上,還有的把嘴添在了臉的外邊,教室裡笑聲不斷。這時,老師說話了:“你們要動腦筋,不能瞎添。誰保證能把嘴巴添在合適的地方?”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把手舉起來。老師叫了王壯。只見王壯走到小黑板前,轉了三圈,但是很慢。他又用手在黑板上摸來摸去,找到了中心點,用筆在鼻子處點了一下,好象覺得不對,又往下移了一些,把嘴添在了鼻子的下面。這時,教室裡響起了一陣掌聲,一片歡聲笑語??

這篇短文寫得很樸實、流暢,只是沒有把“我”擺進文章中。“我”儘管沒有親自到小黑板前去“添嘴巴”,可是參與了這個活動,活動中也一定會有所表現、感受。而這些,文中隻字未寫,作者真成了“隔岸觀火”啦。

在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時:“我”儘管居於文章中的次要地位,但畢竟是文章中的重要線索,是文章內容的見證人;儘管“我”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對渲染氣氛、刻畫主要人物的形象,卻起著極為重要的烘托、陪襯作用;更何況全文要表達的總是“我”的喜怒愛憎的情感。因此作文時,一定要學會把“我”擺進文章之中。記敘文中,如若通篇不露一個“我”字,一般說來,這算不上是好文章。

【思考練習】

(1)寫記敘文,為什麼要學會把“我”擺進文章之中?為什麼通篇不露一個“我”字的文章,一般算不上是好文章?

(2)修改《添嘴巴》一文,把“我”擺進文章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