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的美麗鄉村

青石板上的美麗鄉村

農民互聯網: 沙石峪,是坐落於河北省遵化市東南20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村,以前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這裡自然條件貧瘠,因常年無水少土,漫山遍野竟是石頭而得名。“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頭”,是解放時期這裡惡劣環境的真實寫照。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為了改變現狀,勤勞樸實的沙石峪人硬是用艱苦奮鬥、不怕困難的精神,在石頭縫裡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經過不懈地努力,讓綠油油的莊稼長滿了村莊,正如當地那首著名的歌謠中所唱:“沙石峪,山連山,當代愚公換新天”。

“你們就是當代愚公!”這是周恩來總理給予沙石峪人民的巨大鼓勵和高度讚譽。

20世紀60年代,周總理曾先後兩次陪同外賓到沙石峪參觀視察。此後,又相繼有120多個國家的黨和領導人來沙石峪參觀學習。改革開放以來,沙石峪人民繼續發揚當年的“愚公”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建設文明生態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了更快地發展農村經濟,讓老百姓快點富起來,老書記張貴順和全村黨員幹部一起反覆研究、探討改革之路,請專家實地考察分析沙石峪的優劣勢,組織黨員群眾到昌黎等地參觀學習,並精心選擇了玫瑰香等優良葡萄品種進行栽植。目前,葡萄種植已成為全村主導產業,僅此一項,全村每年人均便可增收2000元。2010年9月,沙石峪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文明村驗收。創造了“愚公”走向聰明、走向富裕的奇蹟,樹立了新時期“愚公”的華麗轉身。

在沙石峪村村頭樹立著一塊石碑,碑上寫著:“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以此告誡後人,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土地資源。從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村共動土石1760萬立方米,終於將原來的2.3萬塊、780畝土地,改造成現在的5020塊、1100畝的大寨田。

戰天鬥地的一番苦幹,沙石峪人擺脫了貧窮,解決了溫飽,但是受自身條件等諸多因素限制,沙石峪的發展程度和其他地方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過研究謀劃,沙石峪從本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出發,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著力發展綠色農業、綠色產業。藉助2005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這一優勢,他們因地制宜,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發展精品農業、打響特色農業品牌,重點發展以葡萄為主,櫻桃、李子等為輔的高效益果品種植,形成了“山頂松槐戴帽、山間果樹纏腰、山下糧田抱腳”的發展模式。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和合作社經營,沙石峪的土地利用率達到最大化,經濟效益也越來越高。為了方便遊客,沙石峪還培育了10傢俱有濃郁山村特色的農家院,供遊客休憩、食宿。在這裡,遊客可以品嚐到當年周總理吃過的特色農家飯——棒子餑餑,享受山野菜的天然風味。晨起欣賞鳥語花香,午後品嚐親手採摘的水果,黃昏漫步於炊煙裊裊、夕陽斜照的山間小路,夜晚則在大火炕上舒展筋骨、消除疲勞,過上真正遠離紛擾的鄉村生活。

將漂亮如畫的鄉村田園風光、農業基地與堅持不懈的開拓精神凝聚在一起,強化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提升旅遊產業層次是沙石峪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主旨。一方面,深挖紅色精神內涵,打造紅色教育的露天博物館。另一方面,延伸產業鏈條,與綠色休閒有效對接,打造高端休閒度假村。傳統的文化、古樸的民風、優美的風光、綠色的食品,令眾多遊客慕名而來、流連忘返。隨著遊客的逐年增加,沙石峪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旅遊收益也與日俱增。僅旅遊綜合收入一項,每年就可為村民增收160多萬元。

青石板上的美麗鄉村

漫步四面環山的沙石峪,只見山中果園纏腰,山下葡萄連片,村中民居錯落、民風淳樸,風景如畫,村民們過著宛如世外桃源般愜意與舒適的生活。在沙石峪村史陳列館前,周恩來總理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矗立在文化廣場上,微笑著向人們揮手致意、歡迎各方來客。

走進村子,在一片核桃林的環繞中,一座“山字形”的沙石峪陳列館巍然而立。沙石峪的歷史是發展紅色文化遊的“金字招牌”。2009年,在遵化市紀委的支持下,投資100多萬元,將沙石峪村史館擴建成沙石峪陳列館,並在陳列館前建起了佔地66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紀念館外部造型從正面看構成一個“山”字,象徵沙石峪人民開山填澗,從背面俯看構成一個“土”字,象徵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主題序廳部分北牆為周總理、張貴順等人物浮雕,浮雕基座鑲嵌“艱苦奮鬥繼往開來”八個大字,點明陳列館的主題。展室分四個部分,內容詳盡、真實。其中包括周恩來總理帶領外國友人參觀沙石峪時的珍貴照片,也展示著沙石峪村歷年所得的榮譽稱號以及沙石峪村經濟從發展到騰飛的奮鬥歷程。陳列館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採用照片與實景相結合的形式,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沙石峪人民修築梯田、引水上山等勞動場景,陳列館內還有鐵鍁、大錘、鋼釺、扁擔等人民當初生產勞動所用過的工具,生動形象地展現沙石峪人艱苦創業的發展歷程和卓越成果。每年全國各地都有上萬名幹部、學生來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青石板上的美麗鄉村

據陪同參觀的陳列館館長周國軍介紹,沙石峪紅色遺蹟遺址有幾十處,他們對大口井、愚公洞、一畝田等歷史景觀進行了修繕與保護,以便讓人們重溫周總理當年視察沙石峪的歷史記憶。當年周總理和阿爾巴尼亞總理謝胡親手栽植的“中阿友誼樹”,如今已枝繁葉茂,當年老書記張貴順帶領村民開創的“萬里千擔一畝田”,已成為遊客體驗青石板上鋪土造田、春種秋收的旅遊活動場地。生活條件改善了,沙石峪開始了改善村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文化素養。近幾年,村裡修建水泥路7780米,實現了戶戶通;完成了道路兩側綠化、美化工程,在村內主街安裝了20盞太陽能路燈;粉刷了村街兩側牆壁;建成了佔地3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購置了各種健身器材,為村民們提供了休閒運動的場所;進行深井配套和地下管道鋪設,實施自來水工程,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

此外,沙石峪人更加明白,口袋富了不叫富,腦袋富了才叫富,在發展經濟,改善村貌的同時,他們更加註重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多方位傳承“當代愚公”精神。

以史育人。沙石峪人始終銘記歷史,時刻以過去那段艱苦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他們把“加強黨的建設、傳承愚公精神”的橫幅標語懸掛在村民中心牆的顯著位置上,黨員幹部更是在生活中時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使命。

以文化育人。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沙石峪以文化育人,引領文化發展。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裡成立了文體隊伍,農閒時間,村民們可以扭秧歌、唱紅歌。村裡還會定期舉辦籃球、乒乓球、象棋比賽……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打架鬥毆的少了,抓經濟幹實事的人多了,聊八卦聚眾賭博的杜絕了。

以德服人。創建和諧美麗的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沙石峪村開展了“十星級文明家庭”“十大孝星”“好婆婆、好兒媳”評比活動,在村民中傳遞正能量,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幾年來,沙石峪村無一例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或不贍養老人現象發生。

“現在我們每天的日子過得可舒服了,腰包鼓了,日子也有盼頭了,沒事兒的時候還能唱唱歌,跳跳舞。”一位村民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在沙石峪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願望正逐步實現。在離開沙石峪村時,我們特意去了村民高貴蘭的葡萄園,碩果累累的葡萄垂涎欲滴,7畝多的玫瑰香葡萄今年大豐收,價格從5元到10元不等,這裡是純正農家味道,生態有機,畝產2000-3000斤,收入達到10000多元。黨的富民政策好,這幾年村裡家家買了小汽車,修了上山的水泥路。在當地政府的正確引領下,“當代愚公”精神承著沙石峪人民的過去,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必將引領著沙石峪的將來,帶領沙石峪人民走在村美人富的振興大路上。

楊柳青、周宏武、劉玉香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