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房樑上發現的錢幣,稱為房梁錢。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最著名的兩枚房梁錢,是民國29年,一位泥瓦工從北京房山一座金代古屋樑上發現的。一是“皇統元寶”(金·珍錢);一是“天顯通寶”(遼·珍錢)。最終被財力雄厚的日本人大川鐵雄以7500大洋購得。

房梁之上出大珍,天顯通寶漂東洋

民國29年(1940年),北京西南百里的房山,泥工拆房時從腐朽的房樑上發現古錢二枚。一是“皇統元寶”(金、珍錢),一是“天顯通寶”(遼、珍錢),為古錢商駱澤民購得。

皇統元寶後歸古錢幣收藏家李映庵先生,現珍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駱澤民極為愛惜這品天顯通寶,經常隨身攜帶,用棉花墊好放小鐵盒內,觀看時輕拿輕放,恐落破裂。拓時亦十分小心,不敢用力。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在1942年這枚珍稀的天顯通寶最終被財力雄厚的日本人大川鐵雄以日本金票七千元 (據傳這個價錢當時可以買下前門一條街)購得,並因此顯姓揚名,榮選為東洋泉印學會副會長,還為自己的齋室取名“天顯堂”。

1973年,大川鐵雄去世,天顯通寶捐給了日本文化廳。據說,當時國內泉界的幾位藏家為防止古代珍錢流失海外,還曾商議過集資購藏天顯通寶,結果失之交臂,幾十年後仍引以為憾。

房梁錢幣那些事兒

當然,遇到上述大珍的幾率還是少之又少。房梁錢幣作為一種民俗,多數以普通行用錢見諸於世。就錢幣本身而言,它們沒有傳世錢幣溫潤如玉的暖黃包漿,沒有江浙水坑勝逾黃金的霸氣表金,也沒有武威生坑那樣讓人迷醉的美鏽皮殼,但我就是沉溺於那種五彩斑斕、黃黑相間、破布殘餘、字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勁兒。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本文將我收藏房梁錢幣的粗鄙之見與各位泉友分享,請多多批評指正。

一、房梁錢幣為何物,百年老屋樑上尋

房梁錢幣,顧名思義,就是房樑上放置的銅錢,在清朝時期江浙一帶最為盛行。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每當有新的房屋竣工之後,人們為了祈福,會用紅布、紅紙包著銅錢,釘在房樑上或壓在磚瓦下,也有人把錢幣放在門檻下面,甚至四個床腿下各放置一枚。而又因為順治通寶寓意比較好,在房梁錢幣中順治居多。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因此,現在一線地皮(到一線收貨的錢幣販子)只需要一把改錐,爬到老房子的房頂,掀開瓦片,就可以看到幾十枚房梁順治。這就是“房梁錢幣為何物,百年老屋樑上尋”。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二、若懂房梁錢幣何以識,便知泉友痴情如斯矣

喜歡錢幣收藏的泉友知道,傳世的錢幣在流通過程中會形成各式各樣的包漿(即在流通過程中由於人們的體液等而產生的一層物質)。有一種黑漆古的包漿與房梁錢幣特別相似,幾乎可以以假亂真。那麼房梁錢幣具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性,可以讓大家在各式各樣包漿的錢幣中一眼識別?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房梁錢幣的包漿,是錢幣放置在房樑上,經過空氣的長期氧化,再加房屋上灰塵長期的積累,而形成的一層特殊的、類似於煙燻的黑色包漿。這種包漿將錢幣的字體很好地覆蓋,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包漿下若隱若現的字體也給人無限的遐想。而當初包裹錢幣的紅布紅紙,多數因為風化而消失,但是也有少數錢幣上會凌亂地殘留一點,印證著那個年代人們祈福的痕跡。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而傳世黑漆古包漿的錢幣,錢體一般都比較光滑,字體的磨損也比房梁錢幣嚴重(房梁錢幣被放置在房樑上是不流通的)。當然,傳世的黑漆古錢幣上是看不到殘存的紅紙紅布的。

在我看來,房梁錢幣的包漿是吸引泉友喜愛的主要原因,而我更是瘋狂地迷戀那種若隱若現的包漿和字口。這就是“若懂房梁錢幣何以識,便知泉友痴情如斯矣”。

三、房梁錢幣本已歷滄桑,莫動原汁原味老包漿

初接觸房梁錢幣的泉友,可能覺得房梁包漿髒兮兮的不是很喜歡,或者出於獵奇心理想一探包漿下面字體的完美程度。當然也有人單純為了賺取差價,低價買進房梁錢幣,再通過化學物質將錢幣洗成黃亮,或者長期把玩將房梁包漿消磨掉。其實我認為這幾種心理均不可取。

這些錢幣大都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在房樑上經歷風吹日曬、歲月消磨、灰塵積壓而堅強地留存下來,這是一種歷史的見證、一種民俗民風的遺留。經歷過一百多年尚未消磨掉的特徵,為何要毀於你我之手呢?

房樑上藏著的寶貝

那種紅紙黑漿的驚豔,那種霧裡看花的朦朧,與一眼看上去一片黃魚的傳世黃亮相比,不是更有味道麼?有泉友將其稱為“發祿”(飛黃騰達的意思)味道,我覺得很貼切。房梁錢幣本就是古時民間的一種祈福工具,我們今天有幸得到,也許是一種福祉的傳遞。

紅紙猶存附房梁,

百年風雨求吉祥。

新人不知古人韻,

古人焉知新人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