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高頻交易?

高頻交易是一種極快速、 買賣頻率極高的交易手段。

高頻交易始於 1998 年。 那一年,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對電子交易開了綠燈。 這一決策的初衷是 “便民”——讓大眾能以個人電腦作為交易平臺, 實際上卻催生了包括高頻交易在內的許多特殊交易手段。

在金融世界裡, 風險與回報是密切相關的, 風險越低迴報也就越少。 但高頻交易卻能利用高頻的優勢, 將稍縱即逝的低風險、 低迴報機會匯聚成巨大利潤。 不僅如此, 藉助速度優勢, 它還能充分利用某些交易所給予最先交易者的優惠, 以及允許交易者購買的幾十毫秒的提前瀏覽權限。 為了謀求毫秒級甚至更細微的時間優勢, 高頻交易公司不惜重金租用毗鄰證券交易所的機房, 鋪設專用光纜, 以及開發專用芯片。 由於這些系統性的優勢, 多數高頻交易者甚至在金融市場很悽慘的情況下, 依然能盈利。 據估計, 目前美國證券市場已有 73% 的交易量來自高頻交易, 歐洲的這一比例也已達到 40%, 亞洲的比例雖還不到 10%, 卻在快速跟進中。

高頻交易雖早已是金融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卻一直保持了策略性的低調。 直到 2009 年 7 月, 才因高盛公司 (Goldman Sachs) 一位掌握高頻交易技術的 “叛逃” 程序員遭起訴而引起了關注。 這其中最洩露天機的是高盛公司對該程序員的一句指控, 即被他帶走的程序有可能被用於 “以不公平的方式操縱市場”。 一語激起軒然大波, 公眾當即對高盛公司自己, 乃至整個高頻交易技術是否 “以不公平的方式操縱市場” 產生了懷疑。 不巧的是, 高頻交易技術乃是金融界寧肯無法自辯也不願洩露的秘密, 公眾的懷疑也因此更難平息。

2010 年 5 月 6 日, 一次被稱為 “閃跌” (flash crash) 的金融事件再次把高頻交易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一天, 道瓊斯 (Dow Jones) 指數在五分多鐘內暴跌了 600 多點。 五個多月後,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 高頻交易在其中起碼起到了放大跌幅的作用。

儘管金融界的保密使外界無法知曉高頻交易的內部細節, 但有些研究者卻另闢蹊徑, 試圖從外部特徵入手, 來研究高頻交易。 2012 年 2 月, 美國邁阿密大學 (University of Miami) 的物理學家約翰遜 (Neil Johnson) 及合作者對 2006-2011 年間的 18520 次幅度在 0.8% 以上、 時間跨度在 1.5 秒以內的高頻股價波動進行了分析, 結果發現跌落和上漲方式分別在 650 毫秒和 950 毫秒的時間跨度上出現顯著變化。 約翰遜等人認為, 這樣的時間跨度恰好對應於人類的最短反應時間, 因此這種變化是高頻交易取代人類起到主導作用的徵兆。 在論文中, 他們還特意使用了 2004 年開始流行的一個叫做 “黑天鵝” 的新術語, 將那些高頻波動稱為黑天鵝事件。 什麼是黑天鵝事件呢? 它是指出人意料、 卻有著重大影響力的偶然事件。

約翰遜等人的研究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 約翰遜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他們的發現有可能幫助人們應對高頻交易造成的影響。 他認為, 就像飛機修理工能從細微裂縫中判斷飛機是否安全一樣, 人們也將能從細微的黑天鵝事件中窺視金融世界的風險。

不過, 約翰遜等人的研究還很初步, 他們甚至沒有對高頻交易問世之前的數據進行分析, 以確定自己的發現是否是高頻交易時代特有的。 他們用以檢驗自己看法的模型也極為粗糙。 高頻交易是否是金融世界黑天鵝事件幕後的主要推手, 應該還有待更多的研究來判斷。 另一方面, 即便高頻交易是主要推手, 它對金融世界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的? 也仍有很大的爭議餘地。

不過,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前主席唐納森 (William H. Donaldson) 的一個看法也許不容忽視, 他說如果無法跟上高頻交易者的技術步伐的話, 普通投資者 “將處於巨大的劣勢中”。

什麼是高頻交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