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你有什么仇,你要这么对他?

文 | 木晚风

最近看过的一个新闻,让我的心里一直揪着。

当年网络爆红的“杀鱼弟”,一个17岁男孩服农药自杀了。

8年前小孟手持菜刀,将一条条鱼开膛破肚。技巧熟练,眼神犀利,被网友戏称为“杀鱼弟”。

据爆料,小孟的爸爸经常打孩子,还说读书没用,要干活赚钱。

媒体报道,事发当天,小孟在菜场和买鱼的人吵架,接着又被爸爸训,爸爸训完妈妈又训,邻居接着训,小孟说不是自己错,为什么你们都怪我,转身一气之下喝了农药。如今小孟在医院,据大夫说,他这个是尿毒症里的重度中毒,肺也有损害,半个月后如果病情能稳住,再根据综合治疗,判断病人能不能生存下来。

“为什么你们都怪我”一句话说出了小孟的绝望。

当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最亲的人没有安慰他,没有站到他一边,反而和所有人一起指责他。当最亲的人带给他那种深深的被全世界遗弃、无依无靠的感觉时,还让他怎么对这个世界报以希望?

孩子和你有什么仇,你要这么对他?

去年一位母亲把9岁的女儿头发剃光,发朋友圈示众。

起因是孩子三番五次的忘记记作业,不爱刷牙,闹腾到半夜也不爱睡觉,游泳偷懒,教练受不了把孩子踢出队等等,孩子的这一系列行为惹怒了妈妈。

她把孩子的行为发到朋友圈,表示让所有人都见识一下不知廉耻、行为不端、不孝不敬的人是什么样的。

这位妈妈没有反省孩子今天的这些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味地去抱怨孩子,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

可是很多父母却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来解决问题。肤浅的认为打一顿孩子就记住了,因为身体的疼痛是最能让孩子记忆深刻的。但对于孩子来说,一顿打也许会让他在短时间内记住教训,但长期拳打脚踢,棍棒相加甚至羞辱式的教育方式足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以至于让孩子以选择死亡来结束痛苦的生活。

孩子和你有什么仇,你要这么对他?

很多父母觉得这是孩子不争气,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好,将来有一天孩子会感谢我的。

真的吗?

心理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其《冷暴力》书中提到精神虐待发展到最后阶段的表现就是:施虐者的恨意会表面化,受虐者被逼得走投无路。

如果父母长期言语攻击孩子,则孩子被完全摧毁,认为活着没有一点价值,像个笑话,最后要么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儿童”,要么伤害自己,甚至选择结束生命。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纪培伟惊恐地发现,他每天撞见同一个人,同一个司机,说同样的话,给妈妈交同一张修改过分数的试卷……他在重复地过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礼拜三。

原来,是纪妈妈获得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为了让儿子改正错误,把儿子的人生卡在了同一天。

不管是初恋,还是其他的小事,只要不按妈妈的意愿来,纪妈妈就按下遥控器,让他重新来过。

妈妈的这些行为让纪培伟特别压抑,受不了折磨的他开始自杀。纪妈妈发现后,依旧是用她的宝贝遥控器,回到了儿子自杀前的那一天。纪培伟一次次的自杀,纪妈妈一次次的按键。一次又一次,没有沟通,没有安慰,只有冷漠地按键。

纪培伟绝望的问问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孩子和你有什么仇,你要这么对他?

没有理解,没有沟通,她只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走下去,不管自己的做法带给孩子多大的痛苦,不管孩子想以死来获得自由,她依然在坚持自己。

孩子到底和你有什么仇,你要这么对他?

《养育女儿》的作者珍妮·艾里姆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的至亲,作为父母,我们就算不能全数理解孩子的行为,也请不要伤害他,逼他走上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