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前言:

不論是2月份在國內上映的口碑佳作《馬戲之王》所呈現的視聽大秀,還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中多次對經典歌舞片的致敬,亦或是去年《愛樂之城》的大放異彩,好萊塢似乎正迎來歌舞片這一“古老”電影體裁的復興。本文簡要回顧了好萊塢歌舞片百年的發展歷史,來一起看看它如何見證了電影產業的成長和社會文化的變遷。

歌舞片,或依照英文musical film的表述稱為音樂電影,產生於上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與有聲電影同齡。其最大的特徵就是突出展現完整的歌唱與舞蹈表演。其中歌舞既作為推動情節、敘事的方式,有時亦以不合常理的方式突然爆發,“打斷”原本的劇情。

近年《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愛樂之城》(La La Land)、《馬戲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等影片相繼在國內上映,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得以在影院中接觸到好萊塢歌舞片。可以說,歌舞片的百年曆史正是整個好萊塢電影產業興衰的一條線索。

緣起:1926年華納兄弟的“聲音試驗”

一部無聲的歌舞片是無法想象的。電影採音技術的最早突破來自於華納兄弟公司。通過與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合作,華納兄弟帶來了維太風(Vitaphone)錄音系統(利用唱片錄放音的有聲電影系統)。該系統將聲音刻錄在一張蠟質唱片上,然後與電影膠片同步播放(一張唱片對應一盤膠片,時長約10分鐘),以實現聲畫同步。

這一技術的侷限性很大,不出幾年便被取代,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拉開了有聲電影時代的序幕。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1926年,工程師E.B.Craft 手裡正拿著一個音軌唱片演示維太風系統裝置

緊接著,歷史上的第一部有聲(配有歌唱和臺詞)故事長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誕生了。該片於1927年上映,由華納兄弟製作,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雖然相當大部分時候並沒聲音而且對話十分有限,但在這部影片中,歌舞片的的雛形已然顯現,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歌舞片出現在1929年。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海報

首秀:1929年《紅伶秘史》

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舞片是1929年上映的《紅伶秘史》(The Broadway Melody)。作為第一部大規模上映的有聲長片,該片自豪地宣稱為“全對話,全歌唱,全舞蹈”,並在好萊塢著名的中國戲院首映,票房收益超160萬美元。

它也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的有聲電影,當然,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部歌舞片。此外,該片還率先採用了預錄音軌和後期音效的技術。

《紅伶秘史》是一部典型的後臺歌舞片(backstage musical),講述了紐約某劇院一對姐妹碰巧同樣愛上一個歌舞演員的故事。這一題材也被後來的歌舞片一遍遍地複製模仿。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紅伶秘史》(The Broadway Melody)劇照

從這部影片裡也可以看到在傳統歌舞片中,故事發生的空間仍是舞臺,並得以進一步擴展。在佈景規模、場景切換以及聲光營造上,電影實現了傳統劇院難以企及的效果,並通過鏡頭語言加以呈現。也正是因此,歌舞片常被稱為銀幕上的百老匯。

此時,歌舞片數量呈現爆炸性增長,成為當時好萊塢最主要的電影形式之一。僅1929年一年就有超過60部歌舞片上映。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電影業初期,不論是當時的觀眾還是製片方仍然習慣於劇院表演。歌舞片的產生可以說是雙方通過一種熟悉的體裁逐漸接受一種陌生的媒介,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

《紅伶秘史》的成功也奠定了米高梅(成立於1924年)這一“後起之秀”在歌舞片領域的顯赫地位。此後,華納兄弟與米高梅雙峰對峙的局面一次次在歌舞片的歷史中上演。

黃金期:上世紀30-40年代大蕭條下的異軍突起

30年代,好萊塢歌舞片迎來了它的黃金期,在數量上達到了巔峰。正是這種靡靡之音的產品特徵,正好迎合了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影響。

掙扎於困頓之中的人們急需一種解脫。面對大銀幕上的載歌載舞的明星和豪華璀璨的舞臺背景,人們得以暫時將籠罩在周圍的貧窮與苦悶暫時拋到腦後。所以歌舞片成為那個時代觀眾逃避殘酷現實的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工具。

這一時期,似乎每家電影公司都在製作奢靡的、星光璀璨的、大雜燴式的歌舞片。這些電影往往是歌舞雜技表演、喜劇小品、短劇等諸多元素的雜糅。影片大多陣容豪華,即使演員不善歌舞也沒關係,他們的任務就是建構一種“全明星奇觀”。然而,觀眾不久便對這種形式感到了厭倦。

上映於1933年的《第42街》(The 42nd Street)極具革命性。由華納兄弟製作,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本片由當時好萊塢最著名的踢踏舞演員露比·凱勒(Ruby Keeler)主演。本片講述了一位來自工人階級的女性努力進入演藝行業的故事。片中她一度在困苦的生活中掙扎,充滿對大蕭條時期美國下層真實生活的寫照。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第42街》(The 42nd Street)劇照

更重要的或許是此片在拍攝技術上的創新。原百老匯編舞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突破性地在歌舞片中引入移動鏡頭,藉助滑軌、升降杆,極大地活潑了歌舞片的鏡頭語言。《第42街》中穿梭於舞者腿間的鏡頭便是其經典代表。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第42街》(The 42nd Street)劇照

這種靈活的拍攝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借鑑。新的拍攝手法賦予演員更大的表演空間,使得舞蹈表演和舞蹈演員個人在歌舞片中變得空前重要。30年代最廣為人知的歌舞片演員恐怕要數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和金吉·羅傑斯(Ginger Rogers)這對組合了。

《愛樂之城》中的若干舞蹈片段便借鑑了《禮帽》(Top Hat,1935)、《搖擺樂時代》(Swing Time,1936)、《隨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等作品。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愛樂之城》中的若干舞蹈片段和《隨我婆娑》類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美國社會帶來了新的威脅。這次不是貧窮,而是死亡。這使得歡樂的歌舞片不再僅僅是一種解脫,反而被人們視為不恭。在此影響下,歌舞片具有了更多的對現實的關照。1944年上映的《火樹銀花》(Meet Me in St. Louis)便成功地通過傷感而非歡樂贏得了觀眾。

本片由米高梅製作,以1904年的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家庭倫理故事。富裕的史密斯家中有四位漂亮的女兒,每個成員都有說不盡的故事。而史密斯先生突然獲得升遷,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必須舉家遷離故土前往陌生的紐約。

其中最動人的一幕,當主演朱迪·嘉蘭(Judy Garland)唱響那首著名的主題曲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的時候,無疑充滿了辛酸,使當時的觀眾們想到了大戰中那些遠離故土未能回家團聚的士兵們。

巔峰之作:1952年《雨中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50年代初,特藝彩色技術(Technicolor,主要利用彩色濾鏡、局部鏡子、三稜鏡,以及三卷黑白底片,同時紀錄三原色光,將底片沖印染色後,就可以利用普通電影放映機播放彩色電影)的成熟為好萊塢歌舞片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由米高梅製作,1952年上映的《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吉恩·凱利(Gene Kelly)在雨中獨唱獨舞的片段更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經典一幕:吉恩·凱利(Gene Kelly)在雨中獨唱獨舞

本片不僅是一部不朽的音樂歌舞片傑作,同時也是一部展現好萊塢從無聲時代過渡到有聲時代的電影史喜劇。它對於音畫交融的絕佳呈現,對於“元主題”的獨特詮釋,使得其被美國電影協會列為百年百大歌舞片之首。

有學者甚至不禁提出疑問:在這之後,好萊塢歌舞片該怎麼走?

衰落:20世紀50-70年代歌舞片逐漸被邊緣化

事實上,上世紀50年代後歌舞片確實式微了。直接表現在影片產量下降了,在上世紀70年代甚至可以用屈指可數來形容。

究其原因,一方面,電視的興起衝擊了整個片廠體系。由於財源縮緊,各大片廠不得不精打細算。而歌舞片從來不便宜,宏大的佈景,大量的演員,全都耗資巨大。而好萊塢更加依賴於百老匯舞臺劇的改編,減少了對原創劇本的投入。這使得好萊塢歌舞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重複、模仿,在風格上逐漸僵化。

另一方面,當時的整個社會文化背景也變得不適合歌舞片。頻繁的政治抗議、反主流文化運動也影響了電影業。電影人希望通過其作品表達其政治訴求,反映社會議題。這一時期的電影變得愈發“男性化”,這一趨勢在80年代達到高潮,其代表便是動作、冒險、科幻類電影的流行,而相比之下歌舞片則顯示出過多的“女性”傾向。

不過,這一階段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歌舞片。在60年代十年間就有4部歌舞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霧都孤兒》(Oliver!,1968)。

其中的《音樂之聲》,中國的幾代觀眾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其中奧地利的實地採景,可以說刷新了國人對歌舞片的認識,而片中歌曲更是廣為傳唱。時至今日,本片仍是最昂貴同時也是最掙錢的歌舞片,正是此片挽救了當時製作《埃及豔后》之後頻臨破產的20世紀福克斯。作為一部歌舞片,該片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之廣泛持久,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劇照

21世紀:歌舞片迎來複興?

雖然經歷衰落,歌舞片卻從未消失,也從未停止嘗試改變。

進入21世紀,《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芝加哥》(Chicago,2002)、《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2004)、《追夢女郎》(Dreamgirls,2006)等以其新穎的視聽效果與敘事風格為歌舞片做出了新的詮釋。其中《芝加哥》更是1969年(《霧都孤兒》)以來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的歌舞片。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芝加哥》(Chicago)海報

然而在這些影片以外,同類型電影遭遇票房失敗的要更多。對於電影公司來說,歌舞片仍是一種頗具風險的選擇。不過,近年來像《音樂之鄉》(Nashville)、《嘻哈帝國》(Empire)、《歡樂合唱團》(Glee)、《聲名大噪》(Smash)等主打音樂舞臺的電視劇集表現不俗,似乎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歌舞體裁的活力仍在。

歌舞片在近百年曆史中見證了電影技術與產業的發展,亦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緊密聯繫。有研究者認為,當今的美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個“不快樂”的時期,人們需要有什麼來擺脫焦慮以及對未來感到擔憂。這樣的氛圍是否恰恰為歌舞片的歸來提供了條件呢?

當大銀幕在人物塑造和情節展開上不再那麼具有優勢,小屏幕(包括有線電視以及流媒體)又分流了大量的影院觀眾的情況下,《愛樂之城》和《馬戲之王》的成功是否意味著好萊塢正迎來一場歌舞片的復興呢?

答案或許還需要時間來印證。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愛樂之城》並非黃金時期……

《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 ,1954)

-The End-

https://www.rewire.org/living/rise-fall-rise-musical-film/

http://www.tamswitmark.com/blog_items/a-brief-history-of-musicals-on-film/

http://www.filmsite.org/musicalfilms5.html

設計:溫馥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