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城內關帝廟

朝陽城內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朝陽市區北街,東臨大淩河約100米,整個院落佔地約 4100平方米。它是在一座廢棄的廟宇舊址上翻建的,其舊址遼代稱之為靈感寺,元代稱之為大通法寺,明代因戰亂廢棄。原廟建造年代已無據可考,但根據歷史上廟宇修建規律以及現存的其他佐證推斷,建造年月約在北魏與隋唐時期,依據是1963年在清理院內已經倒塌多年的東塔(朝陽三塔之一)地宮出土的《東塔經幢》記載,該塔曾在遼開泰六年(公元1017年)再建,名曰“無垢淨光大陀羅尼舍利塔”,2013年朝陽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對東塔塔基進行小範圍清理時又發現,塔基底座裡有漢磚及唐磚被砌在塔基裡,而且還有廢棄的粘有白灰的舊磚塊,還有早於遼代的建築構件以及唐代蓮花鉤頭(也叫貓頭,是一種扣在瓦脊上的半圓形瓦頭),更加證實了東塔被二次修建過。又據古代建築原理,先有廟後有塔,或廟塔同建的原理,由此可以推定,在魏、唐時期,就有名字不詳的古代建築。

朝陽城內關帝廟

清初,由山西一在朝陽經商的曹姓大戶倡導,發動當地一些大戶商賈集資,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至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在舊址修建關帝廟3間,並在殿內塑關公像及關平周倉像,又在中軸線上建欞星門、牌樓、馬殿、儀仗殿,還在關帝廟前增設捲棚。又建附屬建築藥王殿、財神殿、佛殿(又叫18羅漢殿)、觀音殿、東西配房各三間,東夥房西廊坊各五間。院內有11道月牆,單獨成6個院落。由剃度僧人照缽為住持,負責維護管理,一直到清末坐化老去。期間香火旺盛,成為朝陽當地一景。

朝陽城內關帝廟

1949年後,受破除迷信之風的影響,僧人被遣散,關帝廟的房產被當做醫藥公司倉庫和百貨公司倉庫,但廟內文物仍基本保存完好。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間,“破四舊”不但使許多文物遭到了破壞,而且,醫藥系統百貨系統和文化系統的一些職工陸續搬進廟內居住,廟內的整體格局也遭到了不同的損壞。文革後的1984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過問下,朝陽縣成立了縣文物管理所,將關帝廟交由文物管理所使用和管理,並於7月31日採取強制措施將廟內住戶全部遷出,同時在遼寧省政府撥付專項經費的基礎上,增撥專項經費,開始對廟宇及廟內遭到嚴重破壞的牌樓進行搶救性歸位和修復。

1984年修復了欞星門和牌樓,(下轉51頁)(上接56頁)1985年修復了馬殿、儀仗殿、東西配殿,1986年修復了觀音殿,東夥房、西廊房,1992年恢復了關帝殿的關羽周倉關平三尊神像和財神殿的財神以及藥王殿的藥王、火神、馬王。

經過8年的努力,關帝廟在1992年開始對外開放接待遊人。

朝陽城內關帝廟

1993年恢復了佛殿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及十八羅漢,恢復了觀音殿的銅觀音佛、彌勒佛、地藏王菩薩,1995年恢復了鐘樓,1999年恢復了鼓樓。

2003年,由於城市改造,四周建築及路面都高於關帝廟,為防止水患,把欞星門和欞星門前石獅子整體抬高1.4米。2016年把牌樓整體抬高1.4米。

關帝廟內的附屬建築原有鐘樓及牌坊明柱和石雕蟠龍旗杆2根,東側一根已倒多年,現僅存旗杆座,西側一根也在1976年唐山地震時被震斷,僅剩石雕蟠龍杆和底坐共6米。現有石雕蟠龍吼座2個,上坐望天吼,有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鐵獅子一對,嘉慶9年(公元1804年)紫銅大鐘一口,嘉慶11年(公元1806年)紫銅大鼎一口,藥王殿和財神殿門前,石雕垂花門樓各一座,在石雕垂花門樓兩側各有9幅石雕欄板,東側為佛教八寶分別為輪、螺、傘、蓋、花、瓶、魚、長,另一幅為日月乾坤太極圖。財神殿9幅為吉祥瑞獸,把各種動物的優點集中在9種動物身上,表示為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1988年,關帝廟已經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了保護力度。

朝陽城內關帝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