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保障用戶資金安全,辦法總比困難多

日前,在2018網絡安全生態峰會上,支付寶的延時到賬被宣佈升級為2.0:如果遭遇詐騙,只要延時轉賬還未到賬,及時報警就能凍結交易,一旦警方下達止付指令,轉賬就能原路退回。支付寶的風控還能進行風險識別,如果判斷轉賬有風險,會主動提示“可能正在遭遇電信欺詐”,並建議用戶取消轉賬或延時轉賬。這一功能試運行期間,已幫助多位用戶挽回了損失(8月22日澎湃新聞)。

在電信網絡詐騙套路不斷翻新、技術手段持續升級的背景下,支付寶通過“事前提醒”和“事後救濟”方式保障用戶資金安全,這種努力值得點贊。報道中的圖片顯示,升級後的延遲到賬系統在轉賬頁面同時顯示“取消轉賬”“延時24小時到賬”“立即到賬”幾個選項,而之前的延時到賬設置相對隱蔽,需要層層進入不同界面進行設置。操作的簡化突出了對用戶體驗的重視,也提升了用戶使用的便捷性。

網友評論認為,升級版的延時到賬讓遭遇電信詐騙的人有了“後悔藥”可吃,試運行期間的效果也證實了這一功能的有效性。但是,如果進一步思量,不難發現,這一功能依舊無法完全解決威脅用戶資金安全的難題。保障用戶資金安全,除了升級延時到賬功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為有效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2016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加強轉賬管理:自2016年12月1日起,銀行和支付機構提供轉賬服務應當向存款人提供實時到賬、普通到賬、次日到賬等多種轉賬方式選擇;個人通過ATM轉賬的,髮卡行在24小時辦理資金轉賬,個人可在受理後24小時內申請撤銷轉賬。除實時到賬外,其他到賬方式均可歸為延時到賬。但事實上,用戶如果並非通過ATM轉賬,即便選擇了延時到賬方式,一旦將資金轉出,也無法行使“撤銷權”,時間一到,資金還是會進入對方賬戶。而支付寶通過與警方合作,賦予用戶一定的思考時間,讓未到達對方賬戶的資金有可能“迴流”,以避免用戶損失。

但是,如前所述,延時到賬的時間畢竟有限,留給用戶思考和發現問題的時間最長也不過是“24小時”,如果用戶在此期間並未醒悟,發現自己被騙,仍然會蒙受經濟損失。可見,延時到賬升級版依舊無法解決所有資金安全問題。此外,這次升級側重於強調“遭遇詐騙”時的處理,那麼對於用戶不小心轉錯賬的情形該如何應對?有無相應措施提醒、保障用戶權益?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支付機構重視。

不久前,微信支付就因發生多起消費者轉錯賬維權難事件而被有關方面約談,騰訊公司承諾將對微信支付進行整改。移動支付已成大勢所趨,支付機構在獲取商業利益的同時,也應該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切實保障用戶資金安全。面對複雜的網絡交易,支付機構應該不斷升級技術手段,如針對引發轉錯賬的各種情形,能否通過實名制、用戶暱稱設置排他性等方式,解決錯將錢款轉給相同暱稱用戶這一問題?我們相信,只要支付機構將用戶利益真正放在心上,辦法終究會比困難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