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一周年之際:對ICO、虛擬貨幣交易的監管從未鬆懈

文|劉淮西

“九四”一週年之際:對ICO、虛擬貨幣交易的監管從未鬆懈

8月21日晚,一則突發消息在區塊鏈行業炸開。

金色財經、幣世界、深鏈財經、大炮評級、火幣資訊等多家區塊鏈自媒體微信公眾號被騰訊屏蔽。騰訊方面隨後回應稱,部分公眾號涉嫌發佈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賬號被永久封停。

騰訊的回應解答了所有人的疑問。眾所周知,自2017年下半年比特幣價格迅猛上漲以來,區塊鏈自媒體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各種關於炒幣、ICO的資訊充斥其間。

而去年9月4日央行、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七部委下發《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已明確將ICO定義為“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並稱有關部門將密切監測相關動態,按照現行工作機制嚴格執法,堅決治理市場亂象。

這為其後至今長達近一年的ICO與虛擬貨幣相關行為整治拉開了序幕。核財經APP梳理發現,雖然各種變相ICO冒頭、出海炒幣風起,但“九四公告”後監管部門從未鬆懈,曾多次強調ICO風險,並對交易所、礦場、自媒體等產業鏈上各個主體進行嚴厲監管,儘管在這過程中,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直在發出扶持區塊鏈技術發展的積極信號。

據不完全統計,“九四公告”之後,就相關部門監管舉措有據可查的報道就有10起。

截至核財經APP發稿時,據財新記者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獲得的最新消息,此次被封公眾號只是一部分,下一步還會繼續有所動作,部分重點自媒體APP也會被納入整治範圍。

“8·21”監管風暴之夜

昨晚21:30左右,去年9月開始做區塊鏈自媒體的老吳接到多個電話和微信,都是問他為什麼突然多個行業公眾號被屏蔽。

“我哪裡知道啊,於是我一個一個去查,果真都訪問不了。”老吳表示,這個消息讓整個區塊鏈行業措手不及,感覺“監管風暴”又要來臨。

有相同感受的還有某區塊鏈自媒體編輯。他告訴核財經APP:“消息一出,我們主編就通知,趕緊刪掉所有公眾號裡關於行情、幣價的內容。”

核財經APP注意到,面對突如其來的風暴,區塊鏈自媒體反應不一。火幣官方針對“火幣資訊”微信公眾號被屏蔽發表聲明:不影響旗下其他業務的正常運營。耳朵財經稱其公眾號已經轉移至新陣地“耳朵財經pro”。

幣世界創始人兼CEO譚晨輝在朋友圈回應稱:“嗯,雖然從微信起步,但我司很早就去微信化啦,勿念。”幣世界甚至發佈了自家微信公眾號被屏蔽的快訊。

而金色財經自始至終未對此次“屏蔽事件“進行報道。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核財經APP,金色財經高層已經在內部傳達了不發表涉及幣價、行情的新聞。

不過核財經APP發現,公眾號雖被屏蔽,但所涉區塊鏈自媒體的網站、APP、微信小程序等目前都在正常運營。

消息傳出大概1個小時後,騰訊官方正式對外回應稱,部分公眾號涉嫌發佈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賬號被永久封停。

《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於2014年8月7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實施,其中第四條規定,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

區塊鏈自媒體的商業模式:“割韭菜”

“區塊鏈自媒體很多不能叫做媒體。”在老吳看來,區塊鏈圈一直比較混亂,很多並非真正的“自媒體”。

老吳透露,很多區塊鏈自媒體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赤裸裸的“割韭菜”,——割項目方的韭菜、割投資者的韭菜。他說:“我做過初步統計,項目方大概30%的費用要用在市場公關上,大部分投給了這些自媒體。”

數名區塊鏈自媒體從業者和老吳有著同樣的感受。在他們看來,“幣圈”所謂自媒體發佈的資訊並無多少“乾貨”,大部分是項目方廣告,配合拉盤。

“幣圈自媒體太混亂了,如果自律的話就不需要監管。”老吳坦言,作為從業者自己積極擁抱監管,但更希望行業能夠自律,促進區塊鏈行業正向發展。

今年3月17日,人民網旗下人民創投曾刊文《泡沫破滅大勢已定,幣圈“媒體”還能一直浪?》指出,隨著ICO的瘋狂,作為市場買賣雙方重要的信息來源,為數字貨幣提供新聞資訊的“媒體”越來越多。但在目前的區塊鏈行業中,以金色財經、幣世界為代表的“自媒體”紛紛被業內指責有償薦幣誘導投資人、以“私募”之名變相推介ICO。

“九四”後監管並未鬆懈

其實,永久封停涉嫌發佈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的公眾號,對騰訊而言並非首次。

2018年3月2日,火幣網、OKEX、幣世界等區塊鏈微信公眾號曾被騰訊屏蔽;6天后的3月8日,幣安、火幣、OKEx官網、Gate等交易所網站和APP均被有關部門屏蔽無法正常登陸。

騰訊的種種舉措折射出來的是,相關部門對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的監管從未鬆懈。

2018年1月26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境外ICO與“虛擬貨幣”交易風險的提示》,稱有關部門對境內ICO行為及“虛擬貨幣”交易場所的清理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期間有部分投資者轉向境外開展相關活動,“需要向投資者指出,由於在國際上也普遍缺乏規範,境外的交易平臺一樣存在系統安全、市場操縱和洗錢等風險隱患。”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影響力僅次於“互金辦”,是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10部委組織建立的國家級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

2018年4月23日,處置非法集資部級聯席會議在銀保監會召開。央行表示,對涉嫌非法集資的“虛擬貨幣”相關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針對涉嫌非法集資、非法證券活動的ICO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及時發佈公告,明確態度、警示風險,並部署各地開展整治。央行在會上宣佈,全國摸排出的ICO平臺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已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

不久後央視新聞證實,有關部門組織屏蔽了“出海”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截至2018年5月,110個網站(包括火幣網、幣安網等交易平臺)已被屏蔽。監管部門還從支付結算端入手持續加強清理整頓,多次約談財付通、支付寶等非銀行支付機構,要求其嚴格落實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相關業務的要求。

其中,支付寶排查並關閉了約3000個從事虛擬貨幣交易的賬戶,微信禁止平臺、個人使用微信支付進行虛擬幣交易收款並限制個人賣家賬號收款額度。

央視報道還稱,清退了從各地搜索排查出的88家國內虛擬貨幣交易平臺、85家ICO交易平臺,人民幣交易的比特幣從之前全球佔比90%以上降至不足1%。

除了交易平臺,中國還對虛擬貨幣的源頭進行管控。2018年1月5日晚,由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挖礦”處置文件流傳出來,要求各地整治辦協調轄內有關部門綜合採取電價、土地、稅收和環保等措施,引導相關企業有序退出。當月,鄂爾多斯、新疆等地礦場被摸底排查,並取消之前以招商引資理由給予的電價優惠。

2018年7月,新疆有關部門要求2018年8月30日前完成清退違規用電“挖礦”企業。

同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大額交易報告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健全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工作機制,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單日累計交易額5萬元以上、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現金,自然人單日累計交易額50萬元以上、外幣等值 10 萬美元以上境內款項劃轉等大額交易情況需報告給央行。

2018年7月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上再次強調,ICO與各類變相ICO、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活動,以及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涉及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證券,“是不讓乾的”。目前部分機構在中國國內受到打擊後跑到國外,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仍然對中國的居民開展業務,也明確為非法並禁止。

及至昨日,多家區塊鏈自媒體公眾號被屏蔽,再次顯示監管部門對虛擬貨幣的管控並未放鬆。另據財新記者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獲得的消息,此次被封公眾號只是一部分,下一步還會繼續有所動作;對部分平臺重新註冊新公眾號繼續發佈消息的情況,監管部門態度堅決,計劃將部分重點區塊鏈、虛擬貨幣自媒體納入監管整治範疇,且不排除開展一攬子打擊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嚴厲抑“幣”的同時中國並未改變扶持區塊鏈技術發展與應用的態度。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人民日報》連發三文,視區塊鏈為戰略機遇;為幫助各級領導幹部瞭解區塊鏈知識,就在最近,人民日報出版社甚至策劃出版《區塊鏈——領導幹部讀本》一書。工信部早前透露的信息亦顯示,中國已開始著手建立區塊鏈國家標準,計劃從頂層設計推動區塊鏈標準體系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