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局嚴查「失控發票」!80%小企業 注意這4點,不用補交稅款!

稅務局嚴查「失控發票」!80%小企業 注意這4點,不用補交稅款!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公司經營中取得的增值稅發票,在進行認證時卻被認定為“失控發票”,不允許抵扣,這到底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

總結了一下大家表示不解的幾個點:

1.失控發票是個啥?

2.咋產生的失控發票?

3.發票失控會怎樣

4.遇到這種坑爹情況該怎麼辦?

5.企業如何防坑爹?

先來看個案例!

浙江某外貿公司去年9月~10月出口美國11個批次的拉桿箱,累計出口額為78.7萬美元,購進貨物金額455.8萬元,進項稅額77.5萬元,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已通過認證,退稅率為15%,已於2014年1月~2月辦理出口退稅,退稅額為68.4萬元。

因供貨商WJ市某旅遊箱包用品有限公司開具給該公司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事後被該供應商所在地國家稅務局列為失控發票

。該外貿企業主動退回了已退稅款。

稅務局嚴查「失控發票」!80%小企業 注意這4點,不用補交稅款!

什麼是失控發票?

失控發票是防偽稅控企業丟失被盜金稅卡中未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以及被列為非正常戶的防偽稅控企業未向稅務機關申報或未按規定繳納稅款的增值稅專用發票。

也就是說,如果稅盤丟失或者給你發票的客戶出了問題,好端端的票也會變成失控發票!

所以, 受票方納稅人的主管稅務機關在稽核比對時如果發現“失控發票”,可能要求企業不得抵扣失控發票的進項稅額。

為什麼會產生失控發票:

1.納稅人逾期未抄報開票數據;

2.納稅人丟失增值稅專用發票,導致抄報信息不包含丟失發票的號段;

3.納稅人丟失防偽稅控抄報稅介質,如稅控卡、稅控盤,導致無法抄報;

4.納稅人走逃而不抄報開票信息。

由此可見,失控發票因不得作為稅前扣除憑據,會導致企業需多繳企業所得稅

稅務局嚴查「失控發票」!80%小企業 注意這4點,不用補交稅款!

2、發票失控了會怎樣?

回到案例之中。

當該外貿企業出口美國的上述11個批次拉桿箱能夠正常退稅,可退到出口退稅款68.4萬元,加上相應的出口銷售收入(摺合人民幣)484.1萬元,扣除購貨成本455.8萬元和相關費用75萬元後,可盈利21.7萬元。

如果不能退稅,再加上按規定還要計提銷項稅額70.3萬元,則要虧損117萬元。又因失控發票不得作為稅前扣除憑據,增加應納稅所得額275.1萬元而需多繳企業所得稅68.8萬元。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金稅工程增值稅徵管信息系統發現的涉嫌違規增值稅專用發票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6〕969號)的相關規定,

屬於“重複認證”、“密文有誤”和“認證不符(不包括髮票代碼號碼認證不符)”、“認證時失控”和“認證後失控”的發票,暫不得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憑證,稅務機關扣留原件,移送稽查部門作為案源進行查處。

經稅務機關檢查確認屬於稅務機關責任以及技術性錯誤造成的

允許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憑證;

不屬於稅務機關責任以及技術性錯誤造成的

不得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憑證。

屬於稅務機關責任的

由稅務機關誤操作的相關部門核實後,區縣級稅務機關出具書面證明;

屬於技術性錯誤的

由稅務機關技術主管部門核實後,區縣級稅務機關出具書面證明。

稅務局嚴查「失控發票」!80%小企業 注意這4點,不用補交稅款!

3、失控該怎樣處理?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失控增值稅專用發票處理的批覆》(國稅函〔2008〕607號)規定,購買方主管稅務機關對認證發現的失控發票,應按照規定移交稽查部門組織協查。

1

銷售方已申報並繳納稅款的

可由銷售方主管稅務機關出具書面證明,並通過協查系統回覆購買方主管稅務機關,該失控發票可作為購買方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憑證。

因此,納稅人正常經營且存在真實交易的,增值稅發票被認定為失控發票,一方面應該按照要求將抵扣聯原件報稅務機關(如果已經申報抵扣的,還要將進項稅額轉出)。

另一方面及時聯繫銷貨方,核實其造成發票失控的真正原因,如果屬於稅務機關責任以及技術性錯誤造成的,經稅務機關相關流程核實後,將允許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憑證。

2

未向稅務機關申報或未按規定繳納稅款的

應督促其依法申報繳納稅款,經稅務機關核實已申報並繳納稅款後,也將允許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憑證。

如果發現銷貨方存在違規行為或拒不履行其納稅義務的,應主動向稅務機關舉報,協助稅務機關追繳稅款,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稅務局嚴查「失控發票」!80%小企業 注意這4點,不用補交稅款!

4、企業平時應該如何防控?

1、要注意業務真實性,發票內容與真實業務要相匹配,手上證明業務真實性的票證、合同、付款單據、物流信息等等材料一定保存好備查。

2、從哪裡來就從哪裡開票。確保手上的票是從自己購買產品的公司取得的,而不是來路不明的所謂的“供應商”或“第三方”。

3. 要多和稅務機關溝通,打消僥倖心理,注意風險防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