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比以前大了嗎?

山中青竹於洪濤


銀行的理財十幾年來如一日,沒有什麼變化,甚至應該說,風險變小才對,因為隨著時間推移,銀行的經驗又來越豐富,規避風險的方式越來越多,故而理財的風險整體上來說,應該是變低,而不是增加。

那為什麼大家會有目前的理財風險加大的感覺?這主要是2018年的資管新規中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也就是說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但其實這個只是一個稱呼的問題而已,雖然銀行字面上不得再有保本的字樣,但是產品還是原來的那些產品,風險並沒有變化。唯一的區別就是當真的出現虧損時,銀行不會進行兜底。但銀行理財虧損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銀行原本的保本理財,基本屬於R1層級的產品,R1層級的理財與貨幣基金差不多,餘額寶就是貨幣基金,大家認為餘額寶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大嗎?所以保本理財只是取消一個稱呼而已,實際風險並未增加,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另外在說一點:在銀行只要你購買到的理財產品不是飛單或者虛假理財,那麼即使出現重大異常情況或者投資失誤,也不可能說整個投資全部打水漂,最多就是投資未能達到預期或者小部分虧損。從業這麼多年,對於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而言,有聽說過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但是從未聽說出現虧損的。

PS:銀行的“飛單”簡單說,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員工私刻銀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不存在的理財產品。比如去年很火的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機的案例就是這樣。


鯉行者


我亇人理解銀行去剛兌是逐步實行的,不是一刀切。至少在二三年過渡期內,對銀行已發或繼續發行的老產品還做不到立馬去剛兌。去剛兌要和銀行新發的淨值理財產品相匹配,也就是說舊對舊,新對新。過渡期內對銀行理財老產品,該怎麼買還是怎麼買,只要控制住風險等級就行了,不必過於擔心。過渡期以後,銀行理財老產品逐步退出,相信銀行理財產品會更豐富,大家的選擇性會更大。以上體會不知對否,恭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