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能讓扶貧變扶懶

警惕!不能让扶贫变扶懒

點擊上方“廣西脫貧攻堅” 可以訂閱哦!

“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必須要堅決克服‘等、靠、要’思想,扶貧政策不能養懶漢。如果我們的扶貧政策把懶漢都養起來,就會破壞社會規則,黨和政府公信力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必須堅決避免扶貧政策養懶漢。”日前,在國新辦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就扶貧政策養懶漢的現象表明了態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貧困人口減少6853萬,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然而,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有些貧困戶安於現狀,缺少主動脫貧的動力;有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認為扶貧是幹部的事,自己什麼都不用幹,存在“幹部幹、群眾看”的現象;有些人眼看貧困戶可以享受較多福利政策,當上貧困戶之後便不想脫貧、不願脫貧;有些人樂於坐享其成、不勞而獲,把貧困戶的身份當成一種榮耀,甚至出現爭當貧困戶的怪象。

警惕!不能让扶贫变扶懒

一邊是扶貧一線的極端“懶例”,一邊是我國脫貧攻堅戰面臨的艱鉅任務——今後三年,我國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平均每年需要減貧1000萬人以上。而且這些需要脫貧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殘疾人、孤寡老人和長期病患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人,其減貧成本很高,脫貧難度也很大;還有一部分是處於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很大的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戶。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是今後三年我國脫貧攻堅戰非常難啃但又必須要啃下來的“硬骨頭”。

因此,扶貧的每一項政策、每一筆資金、每一份關懷都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戶身上,而不能用來養懶漢。另外,與物質、身體原因所致貧困相比,思想、精神原因所致貧困更具隱蔽性和傳播性,危害也更大,甚至會形成一種不好的風氣,消弭損害扶貧的政策和成果,影響脫貧攻堅進程。

好在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日前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強化脫貧光榮導向,要更加註重培養貧困群眾依靠雙手實現脫貧致富的意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培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同時,特別提到要把不履行贍養老人義務,虛報冒領扶貧資金、嚴重違反公序良俗的人列入失信名單,加大懲戒力度。

警惕!不能让扶贫变扶懒

當然,這些政策要轉化為實際行動,還需要基層扶貧幹部多費心思,正視個別貧困戶身上存在的“懶漢”表現,重視其思想狀況,加強教育引導,想方設法扶起他們的思想,引導他們增強脫貧的主體意識。要注重改進扶貧的方式,不能簡單地通過低保一兜了之,不能提倡不勞而獲,而要通過扶貧項目吸引更多的貧困群眾參與,動員貧困群眾投工投勞、多勞多得。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一味坐享其成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對貧困戶而言,自然也不例外。扶貧並非要扶懶,只有激活了脫貧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有了奮鬥的意識和意願,更多地參與到扶貧項目中,才能讓貧困戶有底氣主動和貧困說再見,才能更快更好地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