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讓人民羣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 張紀南

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職能職責,緊緊圍繞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以更大的改革勇氣、更積極的進取精神、更高超的實踐智慧,全力推進新時代社會保障工作。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關係國家的長治久安。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並明確了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進改革深化,促進制度可持續發展,努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保障工作新局面。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就社會保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深刻闡明瞭社會保障工作的豐富內涵、思想方法、工作任務和基本要求,為新時代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領會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意義,把織密扎牢社會保障安全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務,進一步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保障發揮著社會穩定器作用。結構性改革要深化,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要做好,構建公平、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至關重要。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社會保障制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根本立場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的重大意義,紮實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深刻領會社會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要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過多過高的承諾,多做雪中送炭的重點民生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確保參保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這些重要論述,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既體現黨和政府的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又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刻闡明瞭社會保障工作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從保障基本權益做起,循序漸進、積少成多,不斷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深刻領會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思維方法,堅持底線思維和社會政策要託底的基本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可靠的社會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托住這個底。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深入細緻做好社會託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政策要託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保障基本規律和基本功能的深刻把握。我們必須積極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民生問題,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織密扎牢託底的社會保障網。

深刻領會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任務,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快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強化政策銜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障可持續性出發,儘快提出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舉措。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任務,指明瞭改革的前進方向。我們必須聚焦重點難點,加強統籌謀劃,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推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全力推進新時代社會保障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社會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認真抓好貫徹落實,我國社會保障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啟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全面建立大病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9.2億人,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加,制度的公平性顯著提升。基金收支規模持續擴大,基金監管機制不斷完善,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制度運行總體平穩。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1.5億人,基於“互聯網+”的服務模式正在普及,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這些都為做好新形勢下的社會保障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保障工作仍然面臨許多矛盾和困難。制度公平性還不足,部分人群還沒有納入社會保障範圍,統籌層次不高,制度之間的轉移銜接還不通暢,多層次體系構建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保險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撫養比持續下降,且區域間分化嚴重。這些都對社會保障改革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黨的十九大提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這是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對於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強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職能職責,緊緊圍繞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以更大的改革勇氣、更積極的進取精神、更高超的實踐智慧,全力推進新時代社會保障工作。

突出重點,努力實現社會保障覆蓋全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以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把更多的人員納入社會保障範圍,推動實現制度和人群最廣泛的覆蓋。建立全面完整準確的社會保險參保基礎數據庫,實現全國聯網和動態更新。完善政策、創新服務,促進中小微企業和重點群體積極參保、持續繳費,促進和引導各類單位和符合條件的人員長期持續參保。

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改革創新,是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必然要求。積極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在實施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全國統籌步伐。不斷增強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作用,建立健全失業保險費率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聯動機制。積極構建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推進基金省級統籌。加快發展職業(企業)年金,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保險,在保基本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障需求。推動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建立科學合理的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健全完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待遇調整機制。

加強監管,不斷夯實社會保障物質基礎。基金是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穩步推進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擴大基金投資規模。穩妥有序推進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社保基金,做大做強全國社保基金。提高企業年金覆蓋面。強化投資監管,努力實現基金保值增值。完善內控機制和財務管理制度,充分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強基金監管,維護社會保險基金安全,確保制度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轉變作風,努力打造群眾滿意的社保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是落實社會保障政策的重要載體。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集各項社會保險於一身,融經辦服務與信息系統於一體,以社會保障卡為唯一載體,實現線上線下銜接互通,為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提供全網式、全流程服務的統一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社會保障信息化、標準化建設,積極實施“互聯網+人社”行動計劃,精簡流程、優化服務,加快推動數據共享,努力實現一網通辦、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持續改進社保公共服務窗口單位作風,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溫暖貼心的服務。

積極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