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緣何東北飛?長春人才新政逐漸發力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作為新中國工業起步的搖籃,東北地區曾以工業化程度高、基礎設施完備、技術工人數量龐大引以為傲。不過,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東北地區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經濟增速一度放緩,導致高端人才和技術人才“北雁南飛”,湧向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就業、落戶、安家。人才流失一度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痛點和不得不面對的尷尬。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長春市健全黨管人才工作推進協調機制

隨著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近兩年東北經濟逐漸回暖,2017年長春市GDP增長8%,2018年上半年GDP增長7.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領跑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站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新起點,長春比任何時候都渴求人才。

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提出,要大力改革,有效破除影響人才成長和作用發揮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放開視野選拔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學以致用培育人才,全面形成“拴心留人”的制度環境和“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營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局面,讓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長春市發佈人才新政20條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為全市500戶規模以上企業解讀人才新政

2017年以來,長春相繼發佈了“人才新政20條”,啟動招才引智“萬人計劃”“暖流計劃”……截至目前,長春市已出臺與引人、留人、用人有關的政策近30個、200多條……條條都是真金白銀,疊加釋放政策紅利,在全市營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濃厚氛圍。

2016年以來,長春市年均新增人才近3萬人;2017年,吉林省內高校長春生源本地就業率達到71.41%,較上年提高近20個百分點;省內其他地區及外省生源留長就業率較上年提高13.6%;全市人才總量達到115.7萬人。

從過去的“北雁南飛”到今朝的“孔雀來兮”,長春已經實現人才正流入,人才新政的魅力正在進一步凸顯。

動作:“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贏得“搶才戰”

2018年初,海南、天津紛紛推出人才新政,掀起“人才搶奪戰”。事實上,長春制定和推出人才新政的時間比海南、天津更早。長春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政策層面,長春已經走在了全國“第一方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真金白銀”,焉能打贏“搶才戰”?長春市人才經費由2016年的500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近5億元,增長近100倍。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長春市人才公寓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國內知名企業參與長春人才公寓項目

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對能夠帶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世界一流人才團隊,給予最高5000萬元的啟動資金或股權投資支持;給予博士、碩士等人才安家費補貼,為新畢業的大學生提供人才公寓等。

長春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楊小兵說:“我們在人才政策研究方面,主要就是發揮長春市的相對優勢,打好服務牌。”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留學歸國人才創新創業項目推介

長春人才新政實施僅兩個月,就引進各領域人才2486人,從本科生至博士生,不僅能獲得一次性安家費,還可以入住政府補貼30%的人才公寓。

2018年4月,長春市又推出人才政策,對於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企業高級人才,參照其繳納個人所得稅中市區兩級留成部分的額度,用市人才專項予以獎勵,最高獎勵額度20萬元,預計將有12000名高層次人才受益。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是長春的中直龍頭企業,集聚大量高層次人才,僅這兩家企業就有近3000名高端人才享受到這一政策。

嬗變:“北雁南飛”到“孔雀來兮”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鳳還巢北京招聘會人頭攢動

在人才政策紅利的驅動下,近兩年,長春實現了從人才流失到淨流入的嬗變。

在長春新區北湖科技園的人才公寓內,獨立衛浴、空調、電視機、辦公桌椅、衣櫃、床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每套面積47平方米,提供的是酒店式管理服務。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完全可以滿足高層次人才‘拎包入住’。”工作人員說。

為了吸引更多外省高校畢業生留在長春工作,長春市在全市30多個小區和園區建設人才公寓5000多套,為到長工作且在長春無住房的大學專科以上畢業生解決過渡性居住問題。

潤德集團專業化運行的“人才公寓”是規模最大的一家,分佈在全市16個小區,共有2431套精裝修公寓式化住宅,可容納6000多人居住,配備傢俱、電器,可拎包入住。入住流程實現“線上選房——線上審核——線上繳費——拎包入住”,不必多跑腿兒。還有30%的政策財政補貼,租金僅為同區域、同類型住宅租金的70%。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大學生留長創業行動吸引青年英才積極參與

長春人才新政規定,對企業引進且與企業簽訂三年以上正式勞動合同的重點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給予一次性安家費3萬元,分別給予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費5萬元、8萬元。對引進的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領軍人才在長自購住房的給予20萬~50萬元購房補貼。

住房紅利只是引才新政的一部分,釋放出對人才的“滿滿誠意”。

“最近幾年,隨著長春軟硬環境的改善,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在長高校畢業生選擇留長就業創業。”長春市人社局就業處處長孟祥印說。

長春市高校畢業生“迴流”趨勢開始顯現。據長春市人社局統計,2017年,吉林省內高校長春生源共4.2萬人,留長就業3萬人,本地就業率達到71.41%,較上年提高近20個百分點;省內其他地區及外省生源留長就業2.5萬人,較上年提高13.6%。

吉林大學每年畢業生超過1.5萬人。據吉林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主任鍾新介紹,近兩年吉林大學畢業生留在本地就業態勢穩中向好,留長工作畢業生數量在持平的基礎上有增加的趨勢。吉林大學汽車製造、醫學類優勢專業的很大一部分畢業生留到當地就業,分佈在政府機關、一汽、醫院等機構和單位,為吉林省培養輸送了大量高端人才。

“在長春人才新政的驅動下,近兩年,長春市已經呈現人才正流入狀態。”長春市人才辦副主任徐景惠說,近兩年,長春市經濟向好、發展提速,正吸引各類人才加速集聚長春。

據長春市人才辦統計,2016年以來,長春市年均新增人才近3萬人,截至2017年末,全市人才總量達115.7萬人,其中黨政人才3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9.2萬人,專業技術人才61萬人,高技能人才16.1萬人,社會工作人才0.7萬人。全市各類高端人才11.5萬人,其中“兩院”院士5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3人,“萬人計劃”專家80人。

從過去的“北雁南飛”到今朝的“孔雀來兮”,長春人才流動情況悄然改變,人才新政的魅力逐漸顯現。

經驗:長春新區打造“引才”樣本

長春新區一直是長春全面振興發展的“領頭雁”和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在“搶才”戰略上同樣以“新區速度”領跑長春。

2017年長春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50億元,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到29703戶。

2016年5月,吉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在長春新區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吉林省、長春市、長春新區三級聯手合力建設人才試驗區。

長春新區迅速行動,緊盯產業、企業和項目需求,突出“高端+實用”,積極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實施“長白慧谷”英才計劃,推進“僑夢苑”和長春海外學人創業園建設……大力引進、培養域內外高層次人才,初步形成了“產業興起、人才迴流”的人才聚集效應。

2017年初,零下30攝氏度的大冷天,長春新區科學技術創新委員會副主任龔莉第一次拜訪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科學系主任王玉金,與“本來無甚去意”的王玉金談得頗為融洽。

回到長春,龔莉又對項目進行了可行性論證。“這個項目新區太需要了。”兩個月後,龔莉再次赴哈,怎麼合作?如何幹事?雙方談的全是乾貨。同時,龔莉熱忱邀請王玉金到長春新區考察。

不到20天,王玉金來了,而且連續來了兩次。

2017年5月,春暖花開,龔莉一行三赴哈爾濱,終於簽約成功。

2017年10月,王玉金的項目落戶長春新區。11月8日,長春市推出“人才新政20條”。王玉金的項目和人才團隊立即享受到現金獎勵、股權投資、人才公寓等多條新政紅利。

短短几個月,3000平方米的廠房內熱火朝天,6名“80後”博士追隨王玉金而來。

目前,270戶外資企業、39戶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1868名世界各地的高級人才、4314名外籍留學生在此紮根,中俄科技園、長春海外學人創業園等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園區陸續建成。

2017年,長春新區人才建設投入資金1.2億元,新引進孵化項目240個,新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7000餘人,有1人入選第13批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4名人才入圍第3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新區聚才、引才能力明顯提升。

2018年,長春新區將新引入大學本科以上人才5000人以上,列支2億元專項用於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

早在長春推出人才新政之前,長春新區針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出臺了“長白慧谷”英才計劃,出臺實施了“對高端領軍人才給予最高5000萬元資金支持或股權投資”“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給予2-20萬元資金支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激發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2017年,長春新區對入選“長白慧谷”英才計劃的16個人才項目給予1670萬元無償資助。組織開展長春市(2017年)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對入選的30個項目共給予300萬元無償資助。給予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春博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張立華200萬元無償資助和1000萬元股權資金支持。

2018年初,國家為支持長春新區引入人才,將其列入了首批外籍人士出入境改革試點地區。

此外,長春新區與吉林省公安廳積極推進,公安部將長春新區列入出入境政策措施優化和擴大實施範圍,在長春新區實施4方面7項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政策,為外籍人才申請居留和出入境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經過長春新區認定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可以向公安部門申請中國綠卡,最長可享5年居留權。”長春新區人才辦公室主任王奇志說,這項政策簡化了外籍人士出入境手續辦理程序,對長春新區引進人才有重要意義。

加拿大籍華人專家李卓軍10年前回到家鄉長春,出任吉林天藥本草堂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之前每次出國,都要去人社局填各種表,再到出入境檢疫局體檢,還要準備各種證件去公安機關辦簽證,特別麻煩。”李卓軍說,今年,他拿到了“中國綠卡”,省去了以往出入境的諸多麻煩。

“近幾年,長春的環境很好,發展速度很快,我從加拿大回來,就想趕上這班快車,好好幹一番事業,為家鄉做點貢獻。”李卓軍說,他在加拿大定居10年,毅然放棄優越的環境、輕鬆的生活,回國投身家鄉新一輪振興大業,看中的就是長春的人才政策和發展潛力。

“尤其是最近一年多,長春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外籍人才來長創業、就業,不僅有優惠的落戶、居住和子女入學政策,還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這對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李卓軍說。

成效:庭栽棲鳳竹 吸引產業人才35.8萬

“現在,辦公室電話都要被打爆了,全是諮詢政策的。”長春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楊小兵說,做人才工作,單打獨鬥能力有限,得握指成拳,舉全區之力,發揮比較優勢,依託重點產業打造“產業人才高地”。

近年來,長春經濟回暖。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均實現8%的增速,經濟增速領跑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小巨人”企業戶數分別是上年的2.7倍和3.9倍。

2017年全市實際引進內資項目741個,金額1500.4億元,同比增長17.2%;全市實際引進外資74.19億美元,同比增長14.2%。

長春市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亦下足功夫。從簽約到開工建設僅用30多天的“華為長春雲數據中心”項目是“長春速度”的體現;“項目秘書制”和“只跑一次”政務改革為長春贏得了良好的營商口碑。

今年長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超過1200個,滾動儲備億元以上的項目1000個,按照一個項目配備一名領軍人才測算,需要各類產業領軍人才2200人。

主管項目工作和投資管理的長春市商務局副局長任宏雷比從前更忙了,“與過去相比,現在招商更注重優質項目,注重項目與城市主導產業的匹配度。”任宏雷說,2017年,長春市提出產業招商,即以3個支柱產業和6個千億級產業為核心的17個產業進行招商。

截至2018年5月,已經有“華為”等71戶世界500強、69戶國內500強和34戶央企落戶長春市,其中不少都涉及大數據、新材料、智能製造、現代服務業等高科技、高端服務領域。這些大企業的入駐,對人才形成了強大吸引力。

長春新區形成了“產業興起、人才迴流”的人才聚集效應。

“長春市擁有亞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產業,汽車、軌道客車和光電信息等產業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要根據產業基礎特點,在產業上建設人才高地,以人才集聚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楊小兵說,2017年末,長春市已分三級建立了15個產業人才高地,與12所大學、19個科研機構和18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建立了產業人才聯盟,吸引產業人才總量達到35.8萬人。

升級:打好“人情牌” 凝聚“吉人回鄉”

人才爭奪,不能只靠經濟待遇,還要打好“人情牌”。

孔雀缘何东北飞?长春人才新政逐渐发力

長春金賽藥業生物技術研究院專家與技術人員探討技術創新

長春金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物研究院院長馮曉是從美國回來的知名專家,最近,他的公司招來一對博士生夫婦,“他們剛有孩子不久,認可金賽,長春房價便宜,教育也不差,物價水平低。換作一線大城市,他們的生活壓力會大很多。”馮曉說。

“留人才,一是物質激勵,二是未來發展空間,三是家鄉情懷。”吉林省創業促進會會長魏蘭總結多年經驗。除了人才新政,長春還重點打好“人情牌”——凝聚吉林省和長春市走出去的人才,激活他們的“鄉愁”和“歸鄉情結”。

2018年,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組織召開了“吉人回鄉創業就業合作座談會”,對全世界的“吉人”發出家鄉的召喚。吉林天藥本草堂製藥有限公司總裁李卓軍說,他放棄加拿大和北京的優厚待遇,最終選擇回家鄉長春創業,就是想回到父母身邊,他很懷念兒時的美好記憶。

吉林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曉彤認為,“吸引人才”也是一種營銷,要找到優勢和賣點,比如長春22℃的夏天就很有吸引力。

王健大學畢業後留在長春已經15年了,他說,長春是一座很有人情味兒的城市,長春人樸實、熱情、包容性強,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2017年,長春市第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同時榮獲“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民獲得感案例獎”。

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強調,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舊城更新改造工作始終,將長春建設成為“本地人幸福、外地人羨慕”的優秀城市,將長春建成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

“搶抓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有利契機,長春在新一輪人才競爭中可以有所作為。”楊小兵說。

長春人才戰略,不僅要“招來女婿”,還要“留住郎”。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人才流動的客觀規律。當務之急是用好現有人才。”楊小兵說,長春市在本輪人才競爭中,將相當大的精力放在盤活本地人才存量,調整人才結構、轉變思想觀念上,充分發揮本地的智力資源優勢,“招來女婿也要留住郎。”

實際上,長春市的人才儲備頗“富”。全市有高等院校37所、科研院所9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4個,院士工作站15個。擁有各類高端人才10.5萬人,其中,兩院院士5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3人,是全國第四大智力密集城市。2017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14995件,授權量8190件。(顧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