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死前留下7個字,震動日本:他若不死,中國必強於日本

1916年6月6日,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袁世凱,因尿毒症病發不治身亡,結束了他叱吒風雲的一生。袁世凱是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許多人稱呼袁世凱為“竊國大盜”,甚至直呼袁世凱為“漢奸”、“賣國賊”。可實際上,

袁世凱直到死前也不曾動過一絲賣國的念頭

袁世凱死前留下7個字,震動日本:他若不死,中國必強於日本

為何說袁世凱不曾動過賣國的念頭呢?答案就在他死前的一句話中。袁世凱死前知道自己大限將至,諷刺那些反對他的人是“為日本去一大敵”。

袁世凱為何說他的死是“為日本去一大敵”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擁有極為高超的政治手腕日本人一直視其為心腹大患。早在清朝年間,袁世凱就曾經2次與日本為敵逼退了日本的軍隊

袁世凱死前留下7個字,震動日本:他若不死,中國必強於日本

第一次是1882年7月23日,朝鮮爆發壬午兵變,許多士兵走上街頭焚燒日本大使館,毫無顧忌地殺日本人。日本人得知後欣喜若狂,因為他們終於找到了出兵朝鮮的口實。對政治極為敏感的袁世凱,立刻率清軍鎮壓,搶先日本人一步佔領漢城,迫使日本駐兵半島的美夢泡了湯。

第二次是1884年12月4日,朝鮮開化黨人在日本人的鼓動下,掀起了甲申政變。李鴻章曾經上奏:“朝鮮君臣為日人播弄,執迷不悟。”開化黨暗殺了7名守舊大臣,並且和200名日本兵一起,奪取了政權。袁世凱得知此時,二話不說就要派兵。日本人一聽中國兵要來,毫無準備只好撤兵。而袁世凱僅僅用了3日,便粉碎了日本的陰謀。開化黨僅僅掌政三日,史稱“三日天下”

袁世凱死前留下7個字,震動日本:他若不死,中國必強於日本

兩次正面交鋒後,日本人也清楚地明白了袁世凱的實力:只要袁世凱還有一口氣在,日本就沒辦法進一步擷取更大的利益。公元1912年,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事傳到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內心是非常不爽的。只要有袁世凱在,他就會利用各種政治手腕,阻撓對抗日本的

大陸政策”。

日本人苦惱的不止這些,袁世凱當政時期的中國發展突飛猛進。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詹天佑,他是中國第一條自主修建的鐵路的設計師,後人稱之為中國驕傲。可很少有人知道,詹天佑恰恰就就是袁世凱親自點名委派的,甚至就連修鐵路的錢,也是袁世凱親自籌集的

袁世凱死前留下7個字,震動日本:他若不死,中國必強於日本

1912年至1916年期間,恰恰就是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和大總統的時期,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財政收入也是連年增長。最初執政的3年間中國新開設的工廠就達到4000多個。一直到袁世凱稱帝退位,中國的工業、商業、農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大有復興的兆頭

袁世凱不僅僅在經濟上有突出貢獻,在保留中華文化方面也有所作為。正月初一過年,這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傳統。可是一些人打著進步的旗號,非要廢除大年初一,甚至要廢除農曆。袁世凱與這些勢力針鋒相對,偏偏保留了大年初一這個節日,還規定這一天公職人員休假一日,名叫“春節”。相比之下,日本

廢除了傳統春節,過西方的元旦去了。

袁世凱死前留下7個字,震動日本:他若不死,中國必強於日本

倘若袁世凱不死,中國早就強於小小的日本國,哪裡還會國土淪喪?日本人無法接受中國再度崛起為世界大國,所以想盡辦法除掉袁世凱。只要袁世凱一死,中國的各路軍閥就會紛紛爭鬥起來,如同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整個天下陷入一片兵荒馬亂。只要軍閥開始混戰,

日本便可輕鬆挑撥軍閥間鬥爭,自己坐享漁翁之利。

事實上,日本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他們每年都會有大量針對中國的開銷,目的就是激化軍閥之間的矛盾。於是當袁世凱的死訊隨著那7字之言傳到日本時,日本內閣成員全體震動,感嘆:“他若不死,中國必強於日本。”話中帶著些許惋惜,更多的是興奮。袁死後,中國陷入了南北分裂的局面,軍閥混戰十餘年,錯失了復興的良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