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兒女的深愛,有時候讓孩子備受壓力

父母對兒女的深愛,有時候讓孩子備受壓力

前幾天,有一篇叫《我們如此深愛我們的兒女,他們愛我們嗎?》的文章在父母輩的朋友圈裡瘋轉,文章的大概內容是說他們這代人正在經受獨生子女時代帶來的傷害,因為他們非常深愛自己的兒女,但兒女卻對他們很冷淡。比如他們滿心歡喜地去探望自己的兒女,但是卻遭到冷落對待。

我的朋友阿蒙看到這篇文章之後,不禁吸了一口氣,她意識到自己的確是這樣對待她的父母的。阿蒙在廣州工作,去年國慶節,還沒下班的阿蒙在毫無徵兆、毫無預告的情況下,接到媽媽的來電,電話那頭,父母二老已經來到白雲機場,晚上和她一起吃飯。

阿蒙當下就蒙圈了,她連續加班了一個月,國慶節後半段還要加班,本來就只有4天的休息時間,這下好了,父母過來了還得帶著他們到處逛,她那顆想休息的心都碎的。

接下來的幾天,阿蒙打不起精神,她的父母碰了一鼻子灰也開心不起來,父母千里迢迢來到女兒的城市,卻每天看到女兒黑著臉,滿肚子怨氣,每天都免不了吵架,於是二老住了兩晚,第三天的下午就坐飛機回家了。

父母對兒女的深愛,有時候讓孩子備受壓力

阿蒙跟我說過很多她和父母之間的故事,她認為她父母給她的愛,讓她倍感壓力。從小,父母就對她的生活都做了很多的安排和規劃,無論她喜歡與否,父母總會對她說:“都是為你好”。

阿蒙是雲南人,高考的時候選志願,她想到北京去讀傳媒,可是全家人都強烈反對,希望她留在雲南讀大學,離家裡近。她媽媽說,要是你敢去北京那麼遠讀大學,我就不給你打學費和生活費。

最後阿蒙沒敢報北京的學校,可是她確實不想在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念大學,她理想中的大學都是自由的天堂,而不是每天放學回家吃飯的拘束。於是她報志願的時候把第一志願偷偷改成了廣東的大學,最後被廣東的大學錄取了。

家人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後,發現阿蒙要去廣東念大學,全家都暴動了,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的勸,爺爺奶奶哭著說:“這孩子出去被人騙了就回不來了”,七八姑八大姨都紛紛前來勸誡,甚至有勸她去復讀再考一年的。

最後,她哭著求了媽媽兩個夜晚,媽媽終於妥協了,於是她終於第一次踏出了雲南,出來追逐她想要的自由。

父母對兒女的深愛,有時候讓孩子備受壓力

大學結束之後,阿蒙進了一家自己喜歡的公司工作,雖然有時候很苦很累,偶爾會向家人吐吐苦水,可是自己卻過得非常充實,也挺喜歡自己的工作狀態,工作一年後,她升職了。

她將升職的消息告訴父母,可是父母卻不是預想中那樣替她高興,她媽媽說:升職了就升了,幹得不開心就趕緊回家來,家裡有吃有喝的,考個公務員也過得挺好的。

她還沒畢業的時候,父母和親戚們都一直勸她畢業以後回雲南工作,可是她想從事傳媒行業,而云南在這個行業的發展顯然是比不上廣州的。她只是沒想到,現在她已經畢業快兩年多了,升了職,漲了工資,小日子也過得不錯,可是家人卻讓她放棄現在努力擁有的一切美好,回家去過她不喜歡過的生活。

她理解這是因為她父母愛她,希望她能在家裡紮根。她會主動去理解她的父母,也袒露自己很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希望還能再做出更好的成績。可是有一次,她和媽媽在電話裡談到這個話題時發生了口角,她媽媽跟她說:“你敢不回來?你信不信我現在就飛去廣州把你綁回家。”

那天晚上,阿蒙約我出來喝酒喝到深夜三點,哭得眼睛都腫了,第二天戴著墨鏡去上的班。

父母對兒女的深愛,有時候讓孩子備受壓力

阿蒙的事情雖然只是個例,但是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表現,他們對兒女投入了太多的愛,當兒女做出與他們預期不一樣的事情時,往往會用強硬的態度去反對,而不是理解和接受。

很多父母說:現在時代不同啦,孩子都太不孝順了,以前我們在外頭學習工作,要是父母來探望我們,不知得多高興呢,現在的孩子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時代的確不同了,以前父母那一代人,生活不好,他們的父母每天都忙著為柴米油鹽發愁,每天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很少時間管教孩子,而且一家人裡一般都有幾個孩子,所以父母主動的探望和關心,反而變得很奢侈,於是他們那代人非常珍惜這種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現在這一代的獨生子女,大多數從小就被家裡好好的管著,家人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把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兒女寄予的希望太多,於是對兒女的管束也很多,因為站在的立場不同,孩子不理解父母的嚴厲、父母容不得孩子的懶散,兩代人在觀念上發生分歧,於是所謂的“代溝”就產生了。

父母深愛孩子,這沒有錯,錯就錯在用錯了愛的方法,愛和溝通是分不開的,用錯了方法,單方面的愛,對孩子來說,也許是壓力,而不是愛。

最後,希望大家的父母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這不就是我們做兒女的最大的願望嘛。

父母對兒女的深愛,有時候讓孩子備受壓力

配圖來自《家有兒女》,童年的回憶,一直很希望自己能生活在這樣歡快的家庭,然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