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一堂理財課

家長們晚上好。今天簡老師為你解讀的書是《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


過年了,孩子們最開心的事情除了放假,就是能收到父母長輩們的壓歲錢了,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大人們會給我們5塊、10塊的,一群小孩子就直接拿去小商店買零食、玩具和鞭炮了。

可是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人們給孩子的壓歲錢金額也越來越大了。劇2017年發佈的《中國孩子的壓歲錢調查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父母們給孩子壓歲錢的平均金額為392.55元。這還僅僅是調查父母給孩子壓歲錢的情況,不包括其他人的。

過個年,小孩子們收到的壓歲錢,甚至可以趕上大人一個月的工資。這讓家長們很發愁,全給孩子顯然不行,全拿走孩子也不幹。給孩子一小部分自由支配吧,又不知道給多少合適。有的家長還擔心孩子拿著錢亂買東西。這些錢該怎麼處理呢?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就是幫助家長和孩子管理好壓歲錢,並讓孩子學會花錢、學會儲蓄、學會投資。通過對孩子財商的培養,增強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生存的智慧。

本書作者是來自日本的八木陽子,她曾取得理財師和註冊金融分析師資格,一直致力於考察和製作孩子的金錢教育課程,向家長普及培養孩子財商的方法。

下面我就用三個問題來講解這本書的內容:

第一,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財商呢?

第二,如何幫孩子建立零用錢制度呢?

第三,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財商?

我們先來講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財商?

中國的父母們似乎不太喜歡和孩子談錢,他們不希望孩子關注錢,也不願意孩子為錢的事情操心。常聽父母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只管讀書就好了,錢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可是從小不和孩子談錢,等孩子長大了,進入了社會,面對突然出現的工資,興奮之餘,可能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吧。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規劃這筆錢,常常花著花著,錢就沒了,巴巴日子,離下個月發工資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這樣的人呢,規劃金錢的能力較差,換句話說,就是財商不高。

所謂財商,就是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孩子怎麼賺錢、怎麼花錢、怎麼理財都是要伴隨他們一生的技能,這個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

首先,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夠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比如,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父母帶孩子去逛商場,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就一定要買,儘管家裡有一個類似的了,孩子還是哭鬧著要買一個新的。這時有的父母為了儘快安撫孩子,想想也就是花個100塊錢,就給孩子買了。

可是,不要小看這100塊錢的花銷,它可能會變成讀小學以後幾百元的遊戲機,讀中學後幾千元的新款蘋果手機。如果父母從小不給孩子樹立良好的金錢觀和價值觀,長大以後,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控制自己的慾望,看到想買的東西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買。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校園貸”這麼氾濫的原因之一。

培養孩子的財商,就是要告訴孩子,什麼東西是必要的,什麼東西是重要的,什麼東西是需要捨棄的,在消費的時候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判斷。

而且消費,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來決定自己的花銷。現在很多大人在消費時很不理性,看到想買的就買,錢不夠了就透支信用卡,還不上了就分期,新債加舊債,每個月都入不敷出。

因此,良好的金錢觀和價值觀能讓孩子受益一生,他們不會被物質迷惑了眼睛,面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東西,他們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其次,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夠讓孩子瞭解一些和金錢相關的知識。

為什麼要讓孩子瞭解金錢知識呢?

孩子到了三四歲的年紀,就進入了人際交往的敏感期。他們在這一階段,經常會通過“交換”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比如,小明在幼兒園裡經常用媽媽給他買的零食、玩具等,去換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一天,小明帶了媽媽新買的變形金剛到幼兒園,突然他看到一個小朋友拿出一個甜甜圈。小明從來沒吃過甜甜圈,於是他就用自己的變形金剛跟小朋友交換了甜甜圈來吃。吃完後又想起自己的變形金剛,想去要回來,可是小朋友怎麼都不肯。於是兩個孩子打了起來。直到小明的媽媽趕到,又買了一個甜甜圈還給那個小朋友,兩個孩子這才罷休。

因此,如果父母能告訴孩子一些和金錢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對金錢和物品的價格、價值有一定的瞭解,就可以避免此類麻煩。當然,在金錢知識科普的同時,孩子可能會問到很多問題,這時,家長要做好回答的準備噢!

比如,孩子會問:為什麼甜甜圈只需要2塊錢,但是變形金剛卻需要200塊錢呢?

這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啊,甜甜圈和變形金剛的價格不一樣,這是因為做一個甜甜圈,需要買麵粉買糖,然後做出來,做每一個甜甜圈所花費的時間大概只要0.5小時。但是一個變形金剛,先需要有設計人員設計造型、顏色和功能,還需要成立專門的工廠來製造。為了讓孩子知道變形金剛,還要製作專門的廣告宣傳片、動畫片和電影,這所有的時間全部加起來,摺合到每一個變形金剛的時間,大概需要50個小時。花費的時間更長,叔叔阿姨們所付出的勞動也更多。這就是為什麼變形金剛的價格是甜甜圈價格的100倍了。

因此,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金錢知識,可以讓孩子珍惜金錢,瞭解只有付出勞動,才能獲取金錢。

最後,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夠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現在社會有一個金句,“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這樣的思想下,很多家庭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東西,父母自己卻省吃儉用。

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新聞,父母靠著做小生意賺錢,可是孩子卻要求換上最新的蘋果手機,父母不同意,孩子還會怨父母沒本事。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孩子都將父母無限滿足自己的想法視為理所當然,他們沒有去感恩父母對自己的付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提的要求越來越高,父母無力再承擔的時候,他們還會反過來責怪父母。

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夠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讓他們知道錢來得並不那麼容易,父母盡他們所能,給孩子買好的東西,也並不是理所應當的。

以上就是我介紹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財商。所謂財商,就是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這個能力是需要學習的。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夠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獲得和金錢相關的知識,還能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

我們知道了要培養孩子的財商,那怎麼培養呢?下面我將介紹第二個問題,如何幫孩子建立零用錢制度。這是財商教育的第一步。

通俗來講,就是讓孩子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父母在決定要不要給孩子買東西時,常帶著主觀意願,不能做到時時理性,也很難保持一貫的策略。有時候父母心情好,即便覺得孩子在浪費錢也買了;有時候心情不好,不僅不給買,還要責罵孩子一頓。

但如果讓孩子有了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錢,買或不買的決定權就交給孩子自己了,他們不用再通過和父母談判、耍賴或者哭鬧來獲得想要的東西了。這其實也培養了孩子的自主意識。

而且當他們意識到,他們可以支配的金額是固定的時候,他們就會反覆比較自己想要買的東西,反而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只要被什麼東西吸引了,就立刻要求買。這其實是讓孩子學會了選擇和取捨。

那麼,什麼時候給孩子零用錢比較好呢?作者認為,當孩子瞭解到錢可以買東西,有一些基本的數字概念,而且有自己想要買的東西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發零用錢了。一般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他們喜歡在放學路上買一些小零食、小玩具,這個時候引入零用錢制度,孩子通常是非常樂意接受的。

那給孩子多少錢才合適呢?父母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平時主要買些什麼東西。比如5歲的孩子,他們經常買的是一些零食和小玩具,每天大概三四塊錢,那麼父母可以考慮給孩子100塊錢一個月,讓孩子作為零花錢使用。

但是,有一個值得父母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要在一開始,就把一個月的零花錢全給孩子了。因為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100塊錢已經是一筆鉅款了,他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合理地使用。比如,父母可以按照星期給孩子發零花錢,每週一給孩子25塊錢。

但是,即便只給孩子25塊錢,孩子也可能在第一天就買了一把20塊錢的玩具槍,和一大包零食,把錢全部花完了,這種現象非常正常。有很多大人也是在拿到工資的第一個星期,就去吃大餐、買衣服,把錢全部花光了。

因此,父母需要跟孩子強調,這是一個星期的錢,如果提前花完,要等到下個星期才會有。而且,當孩子真的提前花完以後,父母也要堅持原則,不接受孩子的哭鬧,不預支錢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所以,建立零用錢制度最重要的部分,是引導孩子如何合理地使用零花錢

第一步,要讓孩子分清needs和wants。Needs指的是必要的東西,wants指的是想要的東西。

現在很多大人都分不清買回來的東西,到底是“必要的”還是“想要的”。很多不理性的消費,往往就是本來只想去買“必要的”東西,卻買回了一堆“想要的”東西。看到打折,就認為“總有一天會用到”。2017年雙十一大促中,淘寶和京東的交易額高達2953億元,這其中,被各種折扣、滿減等促銷激發出來的“想要的”交易佔據了絕大部分。

從小幫助孩子區分“必要的”和“想要的”東西,可以幫助孩子合理地規劃自己的金錢,學會理性消費。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要買的東西全部列出來,或者畫出來,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區分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想要的,再規劃如何分配零用錢。

比如,孩子的橡皮丟了,那麼橡皮就是“必要的”物品。孩子已經有了一套畫筆,但是看到自己喜歡的“機器貓”圖案的畫筆也想要買,那畫筆就要分到“想要的”物品中。再比如說,孩子喜歡吃的零食,是“想要的”物品;而買今天的午飯就是“必要的”物品。

在孩子分清了“必要的”和“想要的”東西以後,第二步,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將零用錢分類成:可以自由支配的錢,為他人使用的錢和存起來的錢三個部分,用三隻不同的存錢罐分別裝起來。

自由支配的錢是完全交給孩子掌控的部分,這部分錢,孩子可以自己決定去買清單上列好的“必要的”和“想要的”東西。

為他人使用的錢包括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買禮物的錢,也包括捐款的錢。比如碰到自然災害,捐贈給災區小朋友的錢。

給孩子引入“為他人使用的錢”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這是從小就培養孩子有感恩父母和樂於助人的品德。歐·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說的就是“為他人使用錢”的故事。丈夫偷偷賣掉了自己的金錶為妻子買了全套的梳子,妻子卻痛下決心賣掉自己的秀髮為丈夫買了一條好看的金錶鏈。其實,禮物貴不貴重並不重要,包含在禮物中的家人之間的濃濃愛意才是最重要的。

存起來的錢,就是孩子每個月從零花錢中,取出固定的金額用來儲蓄。這是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重要方法。除此之外,當孩子想買一些價格比較高的東西時,每個月分配給他自由支配的錢並不夠,這時他就需要通過存錢來買。

如,孩子想買一個500元的電話手錶。電話手錶的功能是方便父母隨時能找到孩子,但是平時媽媽和老師可以在微信中交流孩子的情況,上下學也是媽媽自己接送,因此,電話手錶屬於孩子“想要的”,但非“必要的”東西。

這時,媽媽就可以和孩子制訂一個存錢購買計劃。假設孩子每個月能存30元錢,堅持存半年,就是180元,剩下的部分由媽媽承擔作為孩子存錢計劃的獎勵。

一方面,這樣的方案延長了孩子等待的時間,也許孩子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就失去了購買的慾望。如果孩子還是一直非常想要,那麼得到這個東西的強烈願望,和孩子為自己喜歡的東西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會讓他在得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更有喜悅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孩子知道高價錢的東西得來不易,他們會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當他們下次還有這樣的需求時,會更加謹慎地決定要不要購買。

這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傳達一種積極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除了父母給孩子的零用錢,孩子們收到的最大一筆臨時收入就是壓歲錢了。由於壓歲錢的金額都非常大,如何處理壓歲錢的問題,也讓很多父母頭疼不已。

6歲的可可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今年春節,可可收到了五千多元的壓歲錢,媽媽還是想跟以往幾年一樣,將錢全部收到自己身邊。可是今年,可可不肯讓媽媽將錢全部拿走。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和零用錢制度的可可認為,這個錢是別人給他的,這是他的錢,不能被媽媽收走。

面對這樣的問題,作者提出,父母可以把壓歲錢像零用錢那樣分成3份:第1份是給孩子自由支配的錢;第2份錢可可自己存起來;第3份是可可將來上學專用款,交給父母代為保管。

這樣,壓歲錢的問題就解決啦!

關於零花錢制度,還有一個問題值得父母思考,那就是以什麼樣的形式給孩子零花錢比較好呢?

通常父母給零花錢的方式有兩種:報酬制和定額制。報酬制是指,當孩子完成一項勞動或任務後,給孩子一定的報酬。定額制就是給孩子固定金額的零花錢,和孩子完不完成任務無關。這兩種方式都有它們的優缺點。

報酬制能夠讓孩子明白,付出勞動和得到金錢之間的關係。比如,父母和孩子約定,倒一次垃圾1塊錢,洗一次碗2塊錢,擦一次浴缸3塊錢。當孩子完成了這項家務的時候,父母就向孩子支付報酬。

在歐美國家,使用報酬制比較多,因為他們更認同“金錢是勞動的等價物”這個觀點。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美劇中,孩子為了買一件昂貴的東西,比如自己心儀已久的吉他,主動幫家裡修剪草坪來獲得報酬。他們甚至會去鄰居家幫忙修剪草坪、洗車、帶年幼的小孩來掙錢。就連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兩個女兒,都必須做家務才能得到零用錢。奧巴馬接受訪問時曾說,女兒們如果做家務,比如佈置餐桌,清洗碗盤,打掃自己的房間和衣櫃等,每星期能領到1美元的零用錢。

但是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不太願意直接將勞動和金錢劃上等號。一方面,父母們認為孩子承擔家務是一種義務,不能夠和錢聯繫到一起。另一方面,家長們會擔心,一旦讓孩子養成做家務就要得到報酬的習慣,他們很快會學會與父母討價還價。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媽媽在廚房忙碌,要軒軒幫忙去把垃圾倒了。軒軒在看電視,就說:“倒垃圾只有1塊錢,我不想去倒。”媽媽說:“幫家裡做家務是每個人的義務,你不能因為錢少就不去做。”但是軒軒還是不願意,說:“我現在不想賺這1塊錢!”

如果把每一項家務都明碼標價,讓孩子有一種做家務就是為了賺錢的感覺。那麼孩子的確可能只選擇錢多的家務去做。他們會覺得,如果我錢足夠,就不需要再賺錢,那我就可以不做家務了,也不用考慮其他人的感受。這會誤導孩子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和金錢觀。

而給孩子零花錢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定額制。定額制不和任何勞動相關聯,父母就是固定給孩子一定金額的錢。這樣的方法的優點是,孩子不會出現討價還價的情況;但缺點就是,孩子可能會有不勞而獲的想法,家務的參與度會很低。

那怎麼發給孩子零花錢才科學呢?

作者認為,將兩者相結合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給孩子一個比較低的定額,剩餘的則是要付出勞動才能得到。我們回到上面軒軒的例子:

軒軒家實行了一段時間的報酬制以後,發現軒軒幫忙做家務前,總是會詢問有沒有錢,並比較金額的大小再決定要不要做家務。於是父母商量重新制定規則。

最後商定:軒軒每週的零花錢固定為15元,家庭的基本家務,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洗碗、倒垃圾等,都不再設定價格。

父母和軒軒商量,給每個人都分配了家務。比如,媽媽負責做飯和洗衣服,爸爸負責洗碗和拖地,軒軒負責飯前準備碗筷和倒垃圾。如果軒軒沒有按要求完成,爸爸媽媽將從15元零花錢中扣錢;完成得好,爸爸媽媽可以給軒軒適當的獎勵。

如果軒軒還想賺額外的錢,可以完成爸爸媽媽的任務,比如幫媽媽洗衣服或者幫爸爸洗碗和拖地。軒軒還可以做更高難度的家務來賺錢,比如幫助爸爸洗車,幫助媽媽清洗浴缸等。

這種將定額制和報酬制相結合的方式,既能保證孩子將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視為一種義務,也能通過給予孩子適當的報酬,激勵孩子完成更多更高難度的家務。

在零花錢制度,我們要討論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發放零花錢需要有儀式感。給孩子零花錢這個環節可以成為每個月的固定儀式,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召開家庭會議,總結上個月的零花錢使用情況,並將下個月的零花錢交給孩子。

等孩子長大一點,會受到同齡人的壓力,或自身對零花錢的需求增加,這時候父母可以在總結時,讓孩子參與討論增加零用錢的數量。

當孩子問到自己的零用錢為什麼比小夥伴的少,父母應該怎麼回答呢?比如,孩子每個月只有100元零花錢,但是他的同桌每個月有200元,另外一個小朋友,沒有額度限制,只要沒有錢就向家長要。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面對的一個問題。朱迪斯·哈里斯就曾在《教養的迷思》這本書中說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

當孩子意識到這種差異,來向父母詢問時,和孩子開誠佈公地談,是最好的辦法。父母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為什麼每個月只給這些零花錢,是出於什麼考慮,家裡的經濟情況是怎麼樣的。

同時,父母也要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認為孩子詢問這些是在攀比和無理取鬧。小孩子的世界往往更殘酷,沒有相同的東西,有可能受到其他同伴的嘲笑和排擠。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零花錢的制訂計劃,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處境和困擾,父母可以為他解答和提供幫助,這讓孩子在面對同齡人時,心理更強大。

以上,就是我向你介紹的第二個問題。財商教育的開始,是幫孩子建立零用錢制度。我們討論了在孩子開始理解錢的用途,並且有想要買的東西時,就可以引進零用錢制度了。父母在設定零用錢的額度時要考慮平時孩子經常買的東西。在引導孩子正確的使用零花錢時,首先要分清楚“必要的”東西和“需要的”東西;其次是將零花錢分成3類:可以自由支配的錢、為他人使用的錢和一部分儲蓄的錢。我們還討論了父母給孩子零用錢的方式,報酬制和定額制,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將兩者結合起來更適用。最後,將零用錢交到孩子手上時要有儀式感,可以把發零花錢噹噹做全家一起交流的機會。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如何在生活中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財商?

財商的培養是貫穿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的。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購物,是財商培養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超市的商品種類豐富,同一種類也有很多不同的品牌,購物前需要比較商品的價格,比較商品的性能,能夠用同樣的錢買到質量更好、性價比更高的東西,是生活的智慧、財商的體現。

去超市之前,父母一般會列一個購物清單,或者事先想好要買的東西,然後按照購物清單來買東西。當然,父母也會靈活挑選幾樣自己特別想買的東西。這其實就是告訴孩子,父母買東西時,也會區分什麼是“必須的”和“想要的”。

這樣孩子今後在消費時,也會像父母一樣,對比、選擇、捨棄。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孩子思考的過程,也是他財商進步的過程。

財商培養的另一個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學會記賬。讓孩子記下每個月固定的零花錢和勞動獲得的報酬,再列出當月需要買的東西,按照必要的排在前面,想要的排在後面的順序列出來,這其實就是讓孩子有預算的概念。當孩子每買一樣東西,就在清單上做記號,並寫下金額。這樣到月末,就知道孩子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還剩下多少錢了。

學會記賬,能讓孩子用錢的時候更有規劃,這對於孩子財商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當孩子的儲蓄罐裡的錢變多了,尤其是收到大額的壓歲錢之後,父母可以帶孩子將錢存到銀行裡。教孩子儲蓄,也是財商培養的一個好的方法。把錢存在銀行裡和存在儲蓄罐裡是不一樣的,因為存在銀行裡,銀行會支付利息。

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辦一張屬於自己的銀行卡,在銀行卡背面,寫上孩子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當做一個大人,他對儲蓄這件事情會有更多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父母還可以讓孩子體驗在櫃檯上轉賬,讓孩子自己和銀行櫃員交流;在自動存取款機上存錢、取錢、查詢餘額等。

這些儲蓄的技能都是孩子長大以後需要掌握的,也為孩子以後的投資理財打下基礎,讓孩子能夠體會到管理自己的錢的樂趣。

使用儲蓄卡購買東西,是一種“即時支付”。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還會碰到支付的另外兩種方式:事先支付和事後支付。

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瞭解生活中存在的這三種不同的支付方式。

事先支付,就是使用之前先付款,其實就是充值卡、預付卡。比如我們去辦地鐵卡,需要事先存入錢到卡中,這樣每次坐地鐵時就不用排隊買票,而是可以直接刷卡,給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而事後支付,就是一種借錢的概念了。比如買東西時,刷信用卡,資金則先由信用卡的髮卡銀行墊付,就相當於是向髮卡銀行借了這筆錢,等到了還款日,再把借的錢還上。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使用信用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了。每次刷卡後都需要按時將錢還上。如果不及時還錢,不僅要繳納滯納金,還會在個人的徵信上留下不好的記錄。現在徵信記錄已經越來越重要了,如果徵信記錄有問題,會對今後貸款造成重大影響。父母可以模擬信用卡消費的方式,培養孩子誠信的意識。

比如俊俊想要買一輛100元的玩具汽車,但是他的零花錢不夠。這時候媽媽提議,可以先借100元給俊俊,然後俊俊每週要從25元零花錢中,拿出5元錢還給媽媽。俊俊開心地答應了,立馬買下了玩具汽車。可是每到週日,俊俊都得還媽媽5元錢,自己就只剩20元了,他原本計劃買的零食就只能減少了。

父母可以通過這個方式向孩子傳遞信用卡的好處和壞處。讓孩子從小了解信用和借貸的概念,能夠讓孩子在步入社會以後,更加謹慎地透支和消費,並養成誠實守信的品德。

現在海外旅遊越來越熱門,最後,我們再來講講如何通過海外旅遊,提升孩子的財商。

比如父母計劃帶孩子去美國旅遊。那在出發之前,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去銀行兌換外幣。告訴孩子,美國和中國用的貨幣是不一樣的,去美國必須要使用美元才能購買東西。銀行可以提供這種換取外幣的業務。除此之外呢,美元和人民幣之間還存在有匯率,就是大概需要630元人民幣才能兌換100美元。

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這種匯率不是一直不變的,它也會波動。在父母小的時候,需要大概800元人民幣才能兌換100美元。這說明相比於過去,現在美元貶值了,而人民幣升值了。

在美國旅行期間,父母還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美元做零花錢,讓他自己去買東西。這樣孩子能夠體會到不同國家的貨幣購買力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國的肯德基,1、2美元可以買一杯可樂,但在中國的肯德基,10元人民幣才能買到一杯。

讓孩子瞭解外匯的知識,能讓他們對不同國家貨幣的使用,和貨幣與貨幣之間的關係有初步的瞭解,也是在生活中培養財商的一個好方法。

好了,我們再來總結一下第三個問題,如何進一步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財商。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購物,教孩子記賬,帶他們去銀行辦一張銀行卡、兌換外匯,教孩子信用卡的使用方式,從生活中的點滴提升孩子的財商。

好了,到這裡,《給孩子的第一本理財書》就基本說完了,我們再來一起回顧一下。我們總共講了3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財商。財商是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非常重要。培養孩子的財商,能夠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獲得和金錢相關的知識,還能夠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

第二個問題是,財商教育的開始,是幫孩子建立零用錢制度。我們討論了零用錢制度的幾個問題,包括什麼時候引進零用錢制度,還有父母在設定零用錢制度的時候,首先要教孩子分清楚“必要的”東西和“需要的”東西;其次將零花錢合理分類,分成可以自由支配的錢、為他人使用的錢,和儲蓄三類;再次,在孩子購買東西時,如果想要買高價值的東西,父母要引導孩子等待和用自己的儲蓄購買。最後,我們還討論了父母給孩子零用錢的方式,最好是將報酬制和定額制相結合,將錢交給孩子時要有儀式感,可以作為一家人交流的好機會。

第三個問題是,要在生活中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財商。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超市體驗自己購物,還可以教孩子記賬和辦一張屬於自己的儲蓄卡,向孩子介紹信用卡的知識和外匯的知識,也是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財商的好方法。


有句俗語叫做“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財商和智商、情商一樣,對孩子來說都很重要。培養孩子的財商,不僅僅是教他們金錢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教育孩子有一顆對錢和物的感恩之心,還有對自己生活和未來的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