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伏屍數萬,血流成河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初,面臨滅亡命運的大明朝還是沒有等來吳三桂的援兵,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大明王朝覆滅。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徹底投降清朝,隨後清軍入關,攻入北京城。

揚州十日,伏屍數萬,血流成河

大明王朝覆滅後,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1645年,清軍在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統帥下,揮師南下,勢如破竹。四月十五日,清軍包圍揚州城。史可法率軍奮起抵抗,誓與揚州城軍民共存亡。艱苦守衛十天以後,清軍破城而入,俘獲了史可法。在遭到史可法的拒降後,清軍殺害了史可法;揚州知府任育民同樣不屈被殺,全家投井而亡。


清軍佔領揚州以後,多鐸痛恨揚州人民的反抗,以不聽招降為理由,下令屠城十日,即所謂“十日不封刀”。揚州城的百姓,只有少數人在破城前逃出,還有個別的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躲藏而倖免於難,而絕大部分人慘遭屠殺,“城中積屍如亂麻”,後來由城內僧人收斂的屍體就超過80萬。


倖存者王秀楚根據親身經歷,寫出《揚州十日記》,因為書中記載屠殺公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揚州十日》對清軍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在揚州的暴行作了很詳細的記載。其中記述二十七日的情況說:“殺聲遍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向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

由於清朝禁止《揚州十日記》流通導致人們對此絲毫不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留日愛國學生才將此書從日本印了帶回中國。

揚州十日,伏屍數萬,血流成河

揚州十日,流血漂櫓

雖然80萬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但即使按《明季南略》一書的記載,也有超過這個數字的一半:“揚州煙爨四十八萬,至是遂空。”這就是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揚州城淪為一座人間地獄,千年古城被毀為廢墟一片。歷史上關於揚州大屠殺的記錄不少,有不下50首詩詞便是描寫揚州十日,由《揚州歷代詩詞》所收,比如明末清初邢昉寫的《廣陵行》就是對揚州大屠殺的記錄:客言渡江來,昨出廣陵城。廣陵城西行十里,猶聽城中人哭聲。去年北兵始南下,黃河以南無鬥者。泗上諸侯卷旆旌,滿洲將軍跨大馬。馬頭滾滾向揚州,史相堂堂坐敵樓。外援四絕誓死守,十日城破非人謀。揚州白日聞鬼嘯,前年半死翻山鷂。此番流血又成川,殺戮不分老與少。城中流血迸城外,十家不得一家在。到此蕭條人轉稀,家家骨肉都狼狽。亂骨紛紛棄草根,黃雲白日晝俱昏。彷彿精靈來此日,椒漿慟哭更招魂。魂魄茫茫復何有,尚有生人來酹酒。九州不復罷干戈,生人生人將奈何?

揚州十日,伏屍數萬,血流成河

歡迎關注作者,每天為你送上不一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