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骂群:网络喷子千千万,却看不到有趣的灵魂

公众号:阿布的分享(ID:abutalk)

1

突然之间,花式对骂群席卷网络,其火热程度甚至有了“不加就不是弄潮儿”的说法。在这些群,一言不合就开骂,不仅有各种大尺度的辱骂言论,甚至涉黄信息充斥其中。

微信对骂群:网络喷子千千万,却看不到有趣的灵魂

这个对骂群还要从NBA总决赛说起,因为骑士与勇士的激战引发了两方球迷的对骂,粉丝们建立了一个对骂群,叫做“勇士骑士球迷互喷群”。阿布被朋友拉进了群,他经历的过程是:“双方的球迷在不停对骂,是真的在骂,人数涨得飞快。我的状态是懵的,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有心理学家表示:简单、粗暴的对骂,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压力、宣泄情感的。

“不走程序,直接开骂”,对骂群的话题延展性非常好,骑士勇士对骂群之后,出现了肯德基麦当劳对骂群、拼多多淘宝京东对骂群、抖音快手对骂群、英雄联盟DOTA对骂群、甚至还有哑巴互骂群等等。在地域、性别、品牌、甚至是口味,这些对抗性极强的话题制造了骂点。

2

据了解,微信平台已经介入,一旦查实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

微信对骂群:网络喷子千千万,却看不到有趣的灵魂

作为吐槽的“衍生品”,对骂是一个更“垂直”的存在,而对骂群恰好营造了一个绝佳的环境,解决了“发泄无门”的难题。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句话恰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公然与陌生人对骂,一定会遭到侧目,但网络骂街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满足了不少人的本能需求。

3

那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在网上吐槽,甚至对骂呢?

一、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周围谩骂的环境容易激发愤怒,你在骂,我也骂,可以共同激发大家的愤怒,骂的跟厉害,然后出现了各种花式对骂。

微信对骂群:网络喷子千千万,却看不到有趣的灵魂

二、网上不用负责任

现在网上没有实名制,可以不用负责任,网上是没有约束的,大家用的是昵称,顶着一个头像,都是陌生人,有话大家随便说,随便骂

但是在这些昵称后面,有可能是个愤世嫉俗的大学生,有可能是个唯唯诺诺的小白领,有可能是平时跟你装逼的大佬,可能是风流倜傥的人才,还有可能是漂亮的妹子…

在现实中,大家都知道要看人脸色,骂老师被会退学,骂领导会被炒鱿鱼,骂亲人会伤感情,随便骂人会被鄙视,甚至会被打

但是一旦上网,没有人认识自己,没有人需要约束,大家把平时的怨气发泄到网上,可以娱乐,可以解压,大家无所顾忌,肆意发挥了。

微信对骂群:网络喷子千千万,却看不到有趣的灵魂

三、网上可以秀道德优越感

就是俗称的圣母婊,不管出什么事,都要你原谅,郭德纲有个著名的论述:其时我挺厌恶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你。

看到新闻里碰到强者与弱者对峙,不管谁对谁错,上来就同情弱者,对强者一顿喷。

去年新闻里常州张先生携老婆孩子一起去某奥迪4S店看车,没想到10岁的儿子趁着爸妈不注意就自己在店里玩了起来,东摸摸西看看,后来竟然掏出带有尖锐棱角的玩具在展车上蹭了起来。包括展厅内的A3、A6、Q5、Q7和展厅外的A4、A5、A8、TT四部试驾车,共计16处划痕。事后4S店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些伤痕之后立刻报警,找到熊孩子的爸妈,索赔20多万元。经过三次庭审,双方达成一致,熊孩子父母一次性赔偿4S店各项损失共计7万元。

网上就有人说了“熊孩子,就算了”,开始对4S点一顿骂,骂完感觉支持了弱者,声张了正义。

又或者是碰到执法者,比如城管与摆摊的对峙,有视频都不看,上来就喷执法者,野蛮执法,摆摊的可怜啊,自以为正义的化身,殊不知,现在执法都有执法仪全程录像。野蛮执法的执法大大减少,暴力抗法的时有发生。

很多人在网络签名里写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真正让人向往的交流,应该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有趣灵魂的交流,才是一种真正的减压。在“互喷群”里看不到有趣的灵趣。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阿布的分享(ID:abutalk), 分享对职场的思考,认知的成长

你还有什么想法,请在留言区留言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