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实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谁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实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西方音乐史是否就是教科书讲的模样?

西方音乐史是否只有一个版本?

让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古典音乐意外史!!!


谁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实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莫扎特:其实…我是个大器晚成的神童!

关于莫扎特年幼时的轶事估计在你耳边都快转出茧了;但说莫扎特“大器晚成”,你一定会跳将起来跟我据理力争,“简直一派胡言……”请息怒,容我慢慢道来:

“神童”莫扎特必须感谢父亲:他是如此宠溺着这个天才儿子,同时还有着几近疯狂的记录癖好。父亲记录着莫扎特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不忘添油加醋让这些轶事更具传奇。比如:1764年1月1日,参加路易宫廷的新年音乐会这件事。如果父亲只是平淡无奇记流水账,你会知道那天七岁的小莫技惊四座之后,居然跳上玛利亚·特雷奇亚女王的双膝,在人家脸上亲个没完吗?你会知道莫扎特赖在玛利亚公主的秀床上,稚嫩地跟人家逼婚,“你不嫁给我,我就不起来”吗?

谁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实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故事总是更容易被口耳相传,所以现在谁又会关心当天的音乐会上莫扎特弹了什么呢?你的注意力是不是都被父亲记录的轶事成功转移,然后由衷感叹一句:小莫真是艺高人胆大呀!!!

莫扎特14岁那年,游历意大利,能凭借记忆就临摹出亚里格的演奏,而且一句不差。这使得他被罗马教皇授予骑士荣誉并颁发“金马刺”勋章;他还顺手通过了博洛尼亚音乐学院的考试……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是:常人眼中的望尘莫及,放到天才眼中却成了反掌观纹,所以你现在根本就不关心那些教会秘不外传的作品究竟有多复杂,你记住的只是莫扎特有多神奇,凭着记忆就能默写全谱——他不是神童谁又能是?不过,记录和传播这些轶事的又是谁呢?是父亲呀!所以,造就神童的“军功章”上,有父亲的一半。

谁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实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但从作品创作本身来看,与之后的肖邦、门德尔松比起来,莫扎特客观地讲应该是一位“大器晚成”、逐步成熟的作曲家:因为不论如何坚信他是“神童”,拿出莫扎特八、九岁时写的交响曲,怎么看都是出自一个孩子的手;他十岁写的歌剧自然不能跟《费加罗婚礼》相比。

莫扎特的创作黄金期分别是十岁到二十岁之间,以及三十岁之后到去世的五、六年间。十岁之前的作品,客观上讲是相当稚嫩的——如果不告诉你作曲家的姓名,单独去听,你一定会说,“这是一个孩童写的”;这时再告知是莫扎特的创作,你估计会因为内心落差而一时难以接受吧……

谁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实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不过莫扎特二十岁之前的作品中,依旧有传世名篇:1775年,莫扎特十九岁时创作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就独具魅力,是可以征服任何时代、任何人群的不朽之作。

交响曲创作也是这样:莫扎特二十岁左右的创作,客观上讲是相当“年轻”的。其中G小调K183、A大调K201 展现出来的都只是自己起步时的水平;不过此时也有杰作,《D小调谐谑曲》K136——这首不到15分钟的管弦乐作品,真的不像出自一个16岁少年的手:它乐思丰富、情感细腻,是让人感受青春朝气的极美作品。还有《巴松管(大管)协奏曲》K191(或许是巴松管这门木管家族中低音乐器的缘故,它很容易被世人遗忘),这部莫扎特十八岁时的创作同上文提到的《D小调谐谑曲》K136一样,是超越同时代、青春洋溢的名篇——甚至可以与之后的法国号协奏曲、双簧管、长笛协奏曲媲美。

谁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实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其实,如果你认真研究一下莫扎特的作品编号,他十几岁时候的作品就已经排到K2××了;也就是说:他一生的创作中,三分之一都是那个时候写成的,而这些作品如果不是顶着“莫扎特”这个金子招聘,历史给它们的评价估计会降几档吧……

此时此刻你能接受“大器晚成”的莫扎特这个说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