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國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國?

二十一號機


江湖上有三個魔頭,一個是嗓門喊得挺高實際是跟著混事的意大利,一個是脾氣挺暴能力有限的小日本,一個是小日本軍隊的師傅德國人,黑科技發達佔據大半個歐洲資源的大魔頭,你要是大俠羅斯福,想著能一統江湖,你先打哪一個?

其實早在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人早已經定下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指導思想,並且是朝野上下從白宮到軍方的一致意見,即納粹德國才是“最兇惡的敵人”。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底,正是納粹德軍在歐洲戰場橫掃的時期,雖然沒有能夠一口氣拿下莫斯科,但是蘇聯的軍事形勢依然很不樂觀,美英都有蘇聯會崩潰的擔心,若此,他們將獨自面對最強大的法西斯德國陸軍,而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最壞的情況,他們甚至在後面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擬定了“大錘計劃”,準備一旦斯大林頂不住就提前入侵法國,從而吸引德國陸軍回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的三個國家中只有納粹德國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國家,巔峰時期經濟總量和工業出產比例佔全世界的20%,僅次於美國;比如1943年德國的鋼產量達到3460萬噸,年產幾十萬輛的軍用卡車和萬餘輛裝甲車輛,霸佔著羅馬尼亞油田、烏克蘭產糧區和大半個歐洲的人力物力,高峰時期總兵力超過1000萬人,甚至差點造出原子彈來。到戰爭末期,什麼噴氣式飛機、V2火箭紛紛問世,如果不是崩盤過早,天知道德國人還能發明出什麼新式武器來。



相比之下,日本的資源潛力、工業實力和武裝能力與德國差的不只是一個檔次,日本沒有油田,全部依賴進口(大頭還是從美國進口);鋼產量每年不超過500餘萬噸,剛夠納粹德國的零頭;整個二戰期間生產坦克5000餘輛,還不如希特勒一年造出來的數量;到戰爭末期舉國動員也才600多萬軍隊,陸軍裝備用德國武官的評價“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甚至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軍備、軍制和訓練本來就師從德國,以美國的綜合國力,打敗日本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想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打敗納粹德國才是關鍵。



別看日本鬼子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進展順利,舞舞扎扎侵佔了東南亞大片地盤,那是因為美英的軍隊主力根本不在亞洲,英國人忙著防禦德國登陸,忙著在北非對付隆美爾,實在是沒有餘力跟日本人在遠東扯蛋;而美國人雖然參戰了,國家還沒有轉入戰時經濟軌道,海軍主力在宣戰之前就已經在給英國船隊護航,陸軍完成動員後最先投放的地區也是北非,一切以打敗德國為中心。

當時的歐洲是世界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根本利益所在,實際到今天也是如此。被希特勒征服的許多歐洲國家比如法國、捷克等都是工業化很強的地區,一旦被納粹充分調用起來,危害巨大。相比較而言,日本在東亞侵略的中國、朝鮮包括後來的菲律賓、緬甸等都是農業國,對其國力和軍力的增強都沒什麼實質性幫助。

另外,打敗日本其實更多的是需要海軍的力量,而艦船的製造週期顯然更長,美國人需要點時間。



(德國無條件投降)

美國高層在歐戰爆發不久後就清楚早晚會捲進世界大戰,也一直想早些參戰,因為英國和蘇聯確實比較困難了,參戰時間越晚,希特勒贏得戰爭的機會越大;但是美國的政治體制和國內的孤立主義思想讓白宮不能放手施展,只能搞搞“租借法案”什麼的擦邊球。結果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日本人自己送上門來了,然後就是美國對日宣戰;希特勒知道跑不掉,搶先對美國宣戰,羅斯福安逸了。

於是美國以有限的援助利用中國拖住日本,傾全力聯合英國和蘇聯打擊納粹德國,1943年意大利退出戰爭,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當兩個軍事超級大國美蘇都騰出手來時,日本人當然只有死路一條。


度度狼gg


在二戰時期不同的階段。美國全力進攻的戰略方向也是不一樣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是以德國為主要目標的,不過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美國主要的戰略方向就已經拼盡全力進攻日本的呀。

不然的話,以日本鬼子瘋狂的進攻,怎麼可能會一個個的島嶼打過去,直到美國扔下了原子彈。

在1941年到12月份,珍珠港事件還沒有發生之前,美國的第一個目標確實是德國,儘管美國和德國沒有直接宣戰(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美國和德國才互相宣戰的),不過美國採用的方法是幫助英國、蘇聯,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常期的消耗德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絲毫沒有一點的勝算,乃至於美國都不用出兵就可以把德國給打敗了。

另一方面的原因,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是出乎美國的意料之外的。

網絡上有很多的言論,說是美國政府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前,就已經知道日本會偷襲珍珠港。不過為了激發美國國民的鬥志而封閉了消息,暫且先不討論這個說法可信不可信,在珍珠港還沒有爆發之前,美國從上到下始終沒有料想到日本會“先發制人”,本以為對日本實施的禁運、制裁可以讓日本屈服於自己的腳下,最後美國人還是遭受到了日本的偷襲,自然美國人會很生氣。



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美國所制定的戰爭目標十分的清晰,隨即12月8日宣佈對日作戰、就在同一天美國也宣佈對德國和意大利的作戰,不過真正要動起手來,必定會是在太平洋戰場上一鼓作氣,美國對歐洲戰場也會持續的援助英國和蘇聯,把德國牽制在歐洲戰場上。

一邊有美國人親自上陣,一邊在幕後援助、戰略轟炸,其中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是很明顯的。

不過到了1943年,確確的說,在1943年的初期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結束後,德國由主動變為了被動的局面,隨著後來蘇聯軍隊的節節打擊,德國的戰鬥力明顯的下降了,那時的美國不得不認真的思考歐洲戰場局勢:如果蘇聯擊敗了德國,順利的佔領了西歐,蘇聯就會左右歐洲的大陸,如果真到那個地步,這種情況是不符合美國所制定的“全球戰略”,於是美國才積極的準備要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戰。)



後面發生的事情,小夥伴們都很清楚,同盟國在諾曼底的登陸、加快了德國滅亡的步伐,1945年的5月歐洲的戰場基本上已經結束了。

隨後美國騰出手來,在太平洋上陸續與蘇聯奪取戰爭的勝利果實,最後才在八月結束了二戰。

回望歷史不難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最大的對手,不是所謂的德國,而是日本。

美國之所以制定的策略是先攻打德國、而後在消滅日本。這完全是因為德國和蘇聯領土接壤,如果德國被蘇聯擊敗了很容易的就會落入到蘇聯人的手中;諾曼底的成功對於打敗德國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然這其中有可能也是出於美國人對自己利益的考量,並不能因此就說明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的第一個目標是德國。

其實稍微想一想,美國加入二戰的原因,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一直到現在,大部分的美國人對當年的事還是難以忘懷,對現在日本高度的警覺。

放在當時,美國人又怎麼會放著自己的深仇大恨不報,而是選擇先去攻打德國呢?


努力成就你我他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一直信奉孤立主義政策,之所以這樣做就在於美國國內經濟危機的嚴峻態勢,以及國際戰爭局勢的複雜。


大家都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使得美國人惱羞成怒向日宣戰,其實日本此舉也是被美國逼出來的,日本被美國製裁的快活不下去了,才想著報復美國。

雖然當年美國人表面上看著是誰都不得罪,其實也在不斷地暗地在財力上支持反法西斯勢力,尤其對日本國石油等重要資源進口的控制是不遺餘力的,也把日本的外貿悉數凍結了。日軍偷襲珍珠港在戰略上是為了消滅太平洋上的美軍主力,孤注一擲的突襲,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但起碼也是對美國海軍的一次重創,也是美國後來沒有主要對日動武的一個原因,畢竟打日本主要靠海軍。


戰後的第二天,日本對美宣戰,羅斯福也決定對法西斯勢力進行宣戰,這本來也就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隨後美軍針對德國也不無道理,因為德國是日本的老大哥,換句話說,只要打趴下德國老大哥,日本也會不攻自破,德國一直被美軍當做頭號大敵看待,尤其是二戰期間德國的軍事水平令人敬畏,不僅擁有完善的軍工體系,還佔據全球最發達的歐洲地區,德國對美國的威脅遠大於日本,美國想要稱霸全球自然要戰勝希特勒和納粹德國。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關注。


納蘭軒若


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徹底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問題說的美國沒有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去先打德國是錯誤的題目!

因為從整個二戰進程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便進入了全面動員,作為盟國中唯一一個本土未處於戰火中的大國,美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往東,美國面對的是咄咄逼人的德國閃電戰對西歐的席捲。這時候,美國陸軍並沒有做好準備,也無力直接介入歐洲戰爭。因此美國的角色是一個戰略大後方,通過武裝裝備和軍用物資的輸出為英國和蘇聯這兩個前線國家輸血,始終將這兩個國家的軍力頂在前方。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向北極圈中的蘇聯摩爾曼斯克港運送武器彈藥,不能讓蘇聯倒下。

往西,美國面對的是貪得無厭的日本。其實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的戰略方向就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向西徹底擊垮日本。因為在這個方向上,除了中國在大陸上牽制日本陸軍外,美國幾乎是獨立與日本聯合艦隊作戰,英國、澳大利亞的幫助非常有限。而隨著中國戰場趨於穩定,日本將其精銳陸軍又布放到了太平洋島嶼上,美國不得不一個島一個島的爭奪。所以太平洋戰爭和偉大的衛國戰爭以及中國抗日戰爭一樣,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戰爭命名的獨立名詞。

而珍珠港事件後,中途島海戰、瓜達康納爾島海戰等一個個海戰幾乎是接踵而至,美國海軍後期發揮出了機器大工業的強大實力,幾乎是一個月就有一艘航母下水,這些都證明了日本在當時是美國必須認真考慮的最主要的威脅。

而美國實際上的對德作戰,是等到北非沙漠上支援蒙哥馬利對隆美爾非洲軍團的作戰,然後才是登陸意大利的安其奧作戰,再後面是開闢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這個時候整個二戰的各個轉折性戰役都已經完成,比如中途島海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等,盟軍已經開始了全面的反擊。美國也就可以憑藉自己強大工業作為後盾,對德國和日本進行了兩線作戰。

最後要知道,對日本的太平洋戰爭,是美國獨立打下來的,而對德國的戰役,是各國盟軍一起打的,而明顯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的那些航母、戰列艦和艦隊的造價以及人員明顯比投往西歐的那幾個軍的坦克裝甲車輛要昂貴得多。

你說美國在二戰的主要作戰方向在哪裡呢?


虹攝庫爾斯克


珍珠港事變後的次日,美國就對日宣戰,可僅僅就只對日本宣戰,美國對德國還保留了一點餘地,或者說,美國把宣戰的優先權讓給了德國,好像美國料定了德國會對美宣戰。

19世紀初到一戰之前,有超過500萬德國人移民美國,大多外出移民者做好與家鄉永別的打算,甚至還有些人帶著家鄉土壤一起上路用於日後自己埋葬他鄉。因此,在美國國內有大量的德國後裔以及移民,有很多人甚至不遠萬里響應元首的號召返回本土參戰。美國要對德國宣戰,必然要考慮到這部分人的民意壓力。由此同時,美國的商業界與德國的經貿聯繫並沒有中斷,德國戰爭機器的油料有20%來自美國的轉口貿易。美國政府也需要考慮到華爾街的利益。

(美國國內有大量的德國移民)

不過,德國與美國的矛盾也是顯然易見的。

德國在拉丁美洲同樣有大量的移民,他們紛紛建立了法西斯組織,並受到德國母國的大力支持,在政治上蠢蠢欲動。德國與南美各國更是大力發展經貿,雖然日本也曾做過努力,但是南美與德國的經貿金額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及經濟影響力隱然超越了美國。美國所謂的“後花園”裡,德國人正在犁庭掃穴,翻箱倒櫃。美國苦於經濟增長乏力,(至遲到1941年,美國經濟才恢復至1929年水平),以及此前對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政策積累了大量的矛盾,使得一時間拉丁美洲國家普遍傾向德國。

(二戰時阿根廷親德傾向非常明顯)

美國不可能坐視不理,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在羅斯福的主導下,已經改弦更張,以“睦鄰”原則重新與拉美各國建立關係,並且在拉美大量採購原材料,與德國比拼經濟影響力。美國在經濟領域的強勢出擊,德國尚處於戰爭中,自然不是對手。德國在拉丁美洲20年經營,毀於一旦,使得德國與美國難有好感。

蘇德戰爭已經爆發,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可是蘇軍陣營中逐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卡車和坦克,美國的軍事援助在1941年10月之後陸續抵達摩爾曼斯克港口,隨後被運送至莫斯科前線,參與了莫斯科防禦戰。因此在德國宣戰前,美國事實上已經深度參與了戰爭。

德國需要在自己尚處於鼎盛時主動出擊美國,以期徹底擊敗之;美國雖然也已意識到德國是最大的威脅,卻礙於國內政治和民意,沒有選擇對德國宣戰。珍珠港事件5天之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宣佈對美作戰,至此美國徹底捲入二戰。

美國參戰時,大半個歐洲已經盡如希特勒手中。如果蘇聯在戰爭中抵抗不了德國,那麼德國將在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上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陸地強權。這個強權將會獲得頓巴斯的煤礦、巴庫的油田、烏克蘭的糧食,並且能從高加索方向威脅伊朗,從伊拉克方向對英國的地中海勢力進行包抄,地中海將成為德意法西斯勢力的內湖。北非、中東、中亞和歐洲本土將連成一片,讓美英海軍缺少陸地支點,無法在大陸立足。

因此,一旦德國逼迫蘇聯求和,德國將正式坐大,難於擊敗。美國將眼睜睜看著德國成為世界陸地霸主,而失去了大陸的美英海軍,即使再怎麼強大,也不可能出現世界級強權。在1942年整個一年的時間裡,德國一直在處於戰略進攻的態勢,在謀求這樣的戰略目標。而且,從現實的角度看,德國擁有數量更多,更為精銳的軍隊,佔據歐洲最為發達的工業區,一旦與蘇聯和中東的資源形成合力,德國能夠完成這樣的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

(德國幾乎實現大陸帝國的目標)

這是美英兩國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戰略設想,因此,在德國的進攻慾望強盛的時期,壓制德國的攻擊力量,成為美國的優先戰略。

相對而言,日本雖然是主動挑起太平洋戰爭的一方,其海軍力量一度十分強大,但是日本的經濟能力遠遠不如德國,其對盟軍戰略危害的程度也遠不及德國。因此,相較於歐洲方向,美英盟軍在東方戰場投入的兵力和資源一直都比較少。在美國的立場來看,歐洲是500年來傳統意義上的世界中心,掌控了歐洲就意味著掌控了當時世界最為優秀的的科技創新、工業製造、人力資源等各項資源。這些都是東亞戰場所不具備的——整個東亞,只有一個勉強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日本,其工業水平比起歐洲來差的遠。

由於美國佔據著菲律賓和關島,在事實上與日本形成了尖銳的地緣矛盾,而菲律賓除了製糖業之外,別無其他工業資源;恰恰是這製糖業,反而對美國國內的農民造成了傷害,引起了不滿。因此,在珍珠港事變爆發7年前,美國就已經通過了《杜勒斯法案》,允許菲律賓在10年後獲得獨立地位。美國願意放棄菲律賓,就可想而知美國的核心利益本就不在遠東地區。但是美國需要維持太平洋上的防線,以避免遭到日本的遠洋打擊。因此美國在澳大利亞和東亞戰場投入的資源規模,僅僅是維持戰場形勢。

(以海戰為主的太平洋戰爭)

另外,日本以海軍力量為主,而在珍珠港事變中,美國太平洋海軍實力削減大半,而造出艦船並且形成戰鬥力也需要時間。所以,即使美國在中途島海戰中獲得勝利,但是美國依然沒有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進攻權,美國還要在瓜達卡納爾島戰役中再次擊敗聯合艦隊,才能獲得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而這已經是美國參戰一年之後了,美國剛好完成了艦隊整合的工作。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前預言只能保持6個月的軍事優勢,實際上日本海軍已經超常發揮了。

美國的核心利益,在於大西洋,美國的戰略的核心是將大西洋打造成美國的大西洋湖。至於太平洋則太大,美國將核心利益投放在這個區域產生不了美國所預期的收益。在本質上,美國仍然是個西方國家。


而知而行


這個問題問的好,作為二戰軸心國戰鬥力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日本,德國其實是一直避免和美國發生衝突的,但是,日本由於南下戰略的影響,卻不得不直面強大的美國,所以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了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挑起了兩國之間的大戰。

得知日本法西斯的惡行,美國國內群情激奮,到處充滿開戰的呼聲。於是,羅斯福向德意日法西斯宣戰,隨後希特勒也向美國宣戰。

按道理來說,招惹美國的是日本,那麼為什麼羅斯福會制定先歐後亞的政策,拿出大部分精力攻打德國呢?

這就得從當時全球局勢來看了。

英國是最脆弱的國家

1941年是二戰關鍵年,這一年日本法西斯在侵華戰爭中已經打得精疲力盡,侵華戰爭從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相持,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由於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日佔區,廣泛開展游擊戰,已經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據地,將日軍逼入進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而在蘇德戰場,經歷巴巴羅薩計劃的血洗,雖然蘇軍損失數百萬,也在1941年年底成功擊退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並殲滅德軍數十萬!

相比於陸地上的受挫,德日兩國海上力量卻在搞事情。德國的潛艇戰已經幾乎將英國逼上絕路。1940年7月到1941年5月,僅U-47號潛艇就擊沉5.5萬噸商船!德軍潛艇的頻繁襲擊,導致整個海上航線幾乎中斷,這對於地狹人稠嚴重依賴進口的英國是一個致命打擊!

所以,早在珍珠港事件前,丘吉爾就多次懇求羅斯福支援50艘驅逐艦,保證大西洋航線的暢通。因為,如果美國再不支持,英國將在6個月後被迫向德國投降。

假如當時給中美英蘇四國排一個順序,無疑英國是最為脆弱的國家。所以,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人第一要務就是把這個曾經的爸爸從困境中拉出來。

即便有美國的幫助,大西洋航線仍然岌岌可危,1942年,德軍共擊沉盟國船隻776萬噸。對此,美國與德海軍開始了“噸位戰爭”,美國造船能力和德軍擊沉能力的噸位數之爭!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強如美國,也必須把主要產能移向大西洋方向!

美國海軍主力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

需要了解的是,由於大西洋上德軍主要作戰方式為潛艇狼群戰術,所以美海軍的主力並不在大西洋,而是在太平洋。二戰時期,美國海軍部署在大西洋地區的兵力最高峰為15萬人,而在太平洋地區為137萬人。所以,美國在大西洋方向的主要產能為商船,而在太平洋上主要為軍艦!

在美海軍與德日血戰的時候,不要忘了美國陸軍已經飢渴難耐!

無論在大西洋還是在太平洋,作戰的主要力量為美國海軍,國內的數百萬陸軍只能隨時待命。而陸軍的主要投放方向肯定是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原因有二:1,德國陸軍遠比日本陸軍強大。2,美海軍將超過8成兵力投放太平洋時,仍然難以取得快速勝利,被逼無奈只能以蛙跳戰術迅速向日本本土接近。

於是,當大西洋航線打通後,美國陸軍開始源源不斷開赴北非和歐洲戰場。最高峰時,美軍在歐洲一共投放了69個陸軍師,而在太平洋戰場只有22個陸軍師。

所以,美國海軍的主要力量在對日作戰,美國陸軍的主要力量在對德作戰。但是,基於全球局勢,美國只能把主要力量放在歐洲方向!


歷史風暴


四個字,宰割天下。因為歐洲在希特勒滅亡後,會處於沒有領導的真空期。意大利在當時已經是二戰時期歐洲的笑話了,法國被德國修理的幾乎投胎。就連英國也只能龜縮在英倫三島苟延殘喘。而蘇聯卻因為版圖廣大而硬挺了過來。隨著蘇聯人挺過二戰那艱難的還陽期。希特勒的頹勢也逐漸的顯露了出來。此時,所有的參戰國都明白,勝利的果子已經快成熟了。作壁上觀的美國人又怎甘落後呢?此時的美國人想要參戰,想要摘取勝利的果子。那種迫切的心情全地球人都知道。希特勒也知道。其實希特勒從二戰一開始就知道美國人的目的。所以,他一直不給美國人參戰的理由。任何理由都不給。把美國人急得抓耳撓腮,卻偏偏沒有任何辦法。眼看著紅色蘇聯要做歐洲的老大了,可自己的那幾個小弟卻沒有一個有制衡蘇聯的能力。眼看著一群羊漫山遍野的,毫無目的的亂跑。這群瘦弱無力的綿羊,奔跑在綠油油的草原上。它們沒有主人。或者說它們沒有領頭羊。這個時候,怎麼辦?只要有人出面領頭,這群羊就會跟人走。它們雖然瘦弱,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它們生活在水草豐茂的草原上,總有長肉的一天。依照當時的情形,美國再不出頭。蘇聯就會變成領頭羊或牧羊人。美國人又不傻。能讓蘇聯人搶先?才怪呢。要說山姆大叔的運氣還不是一般的好。就在山姆大叔焦急的寢食難安的時候。希特勒的寵物,一條叫日本的狗,把山姆大叔的腿給咬的鮮血淋漓。山姆大叔一邊齜牙咧嘴的喊疼,一邊對希特勒喊道:你看看,你的狗咬了我,是不是你指示的?儘管希特勒說不是他指示的。但山姆大叔卻說我不會跟狗一般見識。你是狗主人,你的狗咬了人,你就要賠償。希特勒當然不幹了。山姆大叔於是一邊在心裡感謝這條叫日本的狗。小日本呀,你真乖,真懂得什麼叫合作愉快。嗯啊(給你一個吻。注意,不許吐)一邊對著希特勒揮動拳頭。因為山姆大叔明白,希特勒一死,他的那條叫日本的狗就會變成沒有主人的流浪狗。只要稍加訓練,這條日本狗就會變成自己的看門狗。甚至是牧羊犬。至少這條被自己馴服的狗能看住蘇聯。蘇聯稍有動靜,日本狗就會狂吠。山姆大叔就會在聽到狗叫後出來查看。要做到這些。前提就是要讓日本狗失去主人,變成流浪狗。再餓它幾天,等狗餓的頭暈眼花。這樣,山姆大叔才好收復它。事情果然按照山姆大叔的計劃進行著。大家看結局,隨著希特勒的滅亡,山姆大叔成功的得到了一群沒有主人的羊。在收復日本狗的時候被狗再次很咬了一口。山姆大叔這次的確被這隻流浪狗咬的有些疼。可以說疼的是深入骨髓。氣哼哼的山姆大叔終於掄起棍子,在狗的廣島穴和長崎穴狠揍了兩下。日本狗雖然被打得暈頭轉向,但還是明白了過來。現在的它已經是一隻流浪狗了。它目下要做的頭等大事是尋找新的主人。它的新主人就是把它揍的暈頭轉向的山姆大叔。於是乎,山姆大叔有了一群體弱多病的羊和一隻渾身是傷的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山姆大叔給體弱多病的羊和渾身是傷的狗抓藥看病。羊身體強壯了好隨時薅羊毛。狗身體強壯了好看家護院。之後,財大氣粗的山姆大叔便在世界上四處逛遊。人常說,有錢人就是橫。有了錢的山姆大叔到哪裡都爆發出一副土豪的嘴臉。看誰不順眼就找茬。反正全地球村就只有自己最有錢了。誰敢不服,老子就給你斷餉。餓你三天再說。哈哈哈,蘇聯不服嗎?餓你幾天看看。於是,蘇聯餓死了。


風雨中的梅雲


很簡單,日本歷害,但必競國土有限,後勁不足,兵力全被中國拖住了,只要中國不亡,日本就無力他顧。所以,美國支持中國武器財務,讓中國人去死拼,消耗中國國力,一個強大的中國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至於德國,風頭太甚,如果美國當時不出兵,德國就能統一歐洲,甚至亞洲非洲也難逃滅亡。再掉轉槍頭和日本,意大利夾擊美國,他也難逃一死!

最主要是歐洲及中東的資源,及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而且亞洲對美國沒有任何威脅,在美國眼裡,整個亞洲就是一群螞蟻大戰而以。就算日本統一了亞洲,也只是只強大的螞蟻,只要打敗德國,日本就只看看美國大腿了。


周運勝


這個問題呢,很多人就表示不服啦,你看美國跟日本在太平洋上面打的轟轟烈烈,你死我活,你怎麼能夠說美國不禁全力打日本呢?事實上,美國打日本,美國打德國之間,哪個地區是盡了全力,我們是對比他投入的物資投入的人數,事實證明,美國人打德國投入的物資和人數遠比打日本投入的物資和人數要多得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第一條戰場形勢。

在歐洲當時前蘇聯跟德國之間展開的是平原大兵團之間裝甲集團的互相沖擊,動輒幾十萬,最高可以達到100多萬的大兵團之間的對決,可以說是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還有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數目,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也幸虧美國這個奶媽夠給力,給前蘇聯輸了那麼多血,不然憑藉前蘇聯那種戰場消耗的那種方式,說真的,就算能夠好釣德國人把德國人給弄死,斯大林的那皮大衣也估計也該當掉,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前蘇聯的援助當然是優先考慮的。

你不說其他的德國當時面對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之後,立刻派遣東線的軍團進入盟軍第二戰場進行作戰的時候,把當時美國跟英國的聯軍打的是節節敗退。如果說東線戰鬥結束了,把德國人這幾百萬大軍全部解放了,對於美國人和英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滅頂之災。幾百萬富有作戰經驗,(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意志強悍的敵人瞬間加入戰場那一種對戰場上的壓制力度,沒有人能夠想象。

所以全力供給前蘇聯成為了當時美國跟英國人的共識,並且我們必須要說,英國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機場,還有飛機起落條件的降落地點,供美國人的轟炸機部隊實施戰略轟炸,美國人可以毫無顧忌的把更多的轟炸機,把更多的戰鬥機部署在大不列顛島。

但是我反觀當時的遠東戰場,中國戰場上面,美國雖然一直在援助,但是事實上有一段時間只有一個駝峰航線可以對中國進行援助,這裡面每次運輸的物資可以說杯水車薪,美國人在中國戰場上也僅僅只是負責武裝中國遠征軍,還有就是在華的飛虎隊,以及後來調來的轟炸機部隊。

在太平洋島嶼上面,美國人雖然說實施的是蛙跳戰術,但是每一次戰役只是圍繞著一個島嶼來進行作戰,美國人投入的兵力有限,也就能放下那點軍隊了一場奪島行動可能放個兩萬多人,3萬多人已經算是頂天兒了,最多的幾回,比如說進攻沖繩也就20萬人,這其中還包括了當時海軍的編制人員,可以說在太平洋戰場上面,美國的大兵團根本就展不開,美國人雖然對日本人恨到骨子裡,但是飯得一口一口吃,藥得一粒一粒吃,你不可能直接帶著100多萬軍隊去登陸日本本州島吧,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歐洲人然是世界的中心,雖然說當時美國在不斷的崛起,但是歐洲仍然是世界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希特勒為什麼能夠有那麼多黑科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歐洲仍然是科技中心,能夠集結,那麼多的人才為他設計黑武器,甚至還有一批猶太的科學家受不了希特勒的迫害,還從歐洲簽到了美國,比如說著名的愛因斯坦。

美國人在對德國的作戰行動裡面曾經把一項行動作為重要的作戰指標,這就是搶奪歐洲的人才搶奪歐洲的技術,搶奪納粹德國的各種各樣的新式武器,美國想要踏上世界第一的寶座,就必須要有一點兒底蘊,底蘊從哪裡來自己要生產自己要創造的話,得花幾十年甚至100多年的時間,但是如果去搶這個過程就可以直接跳過。

美國隊加強對於歐洲的控制,加強對於歐洲的作戰行動,加強對歐洲作戰行動中的力量,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國家實力。

與此同時,雖然說歐洲各個國家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滿目瘡夷一地廢墟,但是歐洲仍然是世界的經濟中心,這些國家雖然打得千瘡百孔,破爛不堪,但是這些國家只要稍微投入一下,仍然是經濟強國,仍然甩那些發展中的國家幾十條街,我趕緊去佔領歐洲,跟歐洲的那些大財團談條件,然後在歐洲設立相應的經濟基礎,對於崛起的美國人來說,這一步是必須要做的,我都可以看到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只有將樹結成一個樹林以後,才能夠對抗四面八方的強風。

美國人在這一點上面做得特別明智,也腦子特別清晰。

第三個原因,德國人跟日本人的作戰實力不是一個檔次,也許日本人的海軍作戰實力比德國人強,但是呢,海軍一共也就那麼點家底,我把你航空母艦一個個敲掉以後,你拿什麼跟我打,剩下來的陸軍,我看都看不上眼,連衝鋒槍都沒裝備,連空軍的。支援都沒有普及,到底你拿什麼跟我那些重炮啊飛機呀,還有海里面的航空母艦爭啊!我虐你,那是分分鐘的事情,你也就拿著自殺式進攻在那威脅著我不敢前進。

綜合以上三個原因,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美國加大了對於歐洲的投入,反而對於日本的作戰投入看起來不多,這是美國的一個國家策略。

任何一個國家在考慮國家策略的時候不會是以當下幾年作為計算,而是以幾十年甚至100年作為計算,美國正是算準了自己的國家策略,才能夠超越自己的老東家英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強國。


漩渦鳴人yy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基地珍珠港,隨後美國正式向軸心國宣戰。但是在此後的二戰進程中,美國沒有第一時間打擊仇敵日本,反而是先去擊敗德國,這被稱為“先歐後亞”、““歐洲第一”。其實“先歐後亞”的戰略不是美國遭到日本偷襲之後才制定的,在1941年3月就已經確定了,用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說就是“歐洲第一,這是美國在任何時刻都確定不移的戰略方針”。而“先歐後亞”政策的出爐是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

首先美國參與二戰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從建國開始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很短的時間內就從北美十三塊殖民地擴張為地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國,1812年美國甚至於妄圖吞併加拿大地區,只不過被英國輕鬆擊敗,之後美國提出的“門羅主義”不過是美國自感實力不足,只能窩在美洲自保的權宜之計罷了。

自工業革命之後,歐洲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想成為世界霸主必須要控制歐洲。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美國對於世界霸權的第一次爭奪,不論是巴黎和會還是國聯的建立都包含了美國的政治圖謀,只不過當時英法的實力依然強勁將美國又趕回了美洲,而二戰的爆發又再次讓美國看到了機會。當年抵制美國勢力擴張的英法兩國,法國已經在1940年6月22日戰敗投降;英國面對德國的攻勢也不得不向美國低頭,1941年8月14日簽訂的《大西洋憲章》可以說是英美兩國對於“世界領導地位”權力交接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為了世界霸權,美國必須先集中全力解決歐洲問題。

其次從軍事角度考慮先擊敗德國也是最優選擇。德國可以說是軸心國中唯一的工業強國,1941年底的時候,德國武器生產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再加上德國佔領的歐洲領土、資源,可以說是後勁十足、潛力巨大;而日本的工業實力在歐美強國眼中就是個笑話,中國人民的堅決抗戰讓日本深陷中國戰場不可自拔,日本威脅性已經不大了。

按照美國軍方的預計如果先對付日本,受限於太平洋戰場的環境,美國會陷入奪島作戰之中,最少要花費兩年時間才能擊敗日本。而在歐洲戰場,英國和蘇聯能不能獨自頂住德國兩年時間是很讓人懷疑的,一旦英國和蘇聯任何一國戰敗,美國就難以插手歐洲了;另外有了兩年的空檔,德國可以從容的消化戰爭成果,威脅會更加巨大,因此美國要先消滅德國納粹。

再次從外交角度考慮美國要先出兵歐洲。實話實說二戰中盟國陣營真正居於領導地位的還是美、英、蘇三國。美國參戰之前,英國被德國潛艇、飛機封鎖,已經陷入物資短缺的境地;而蘇聯更是獨自對抗納粹德國數百萬大軍,喪軍失地,大敗虧輸,都需要美國的出兵支援,對於“先歐後亞”英國和蘇聯都是全力支持的,1941年底的《泰晤士報》上就明確指出“盟國認為勝利意味著首先擊敗德國,華盛頓、倫敦和莫斯科對這一基本目標的觀點完全一致”。所以為了籠絡住最重要的兩個盟友,美國也要出兵歐洲。

最後從經濟角度考慮對於美國來說也是歐洲重要。二戰爆發前,每年美國同歐洲的貿易額是22億美元,美國同亞洲的貿易額才10億多美元,而納粹德國對於西歐的佔領以及潛艇封鎖切斷了歐美貿易;另外二戰前美國在西歐各地都有大量投資,這些資產基本上都被納粹以各種藉口沒收了,美國資本家們損失慘重。同時美國的大城市和大工業生產基地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從成本上考慮向歐洲投入力量更合適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