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國惹怒這個中國人遭瘋狂報復,城池盡毀,戰俘全部活埋

我們國家被儒家思想統治了幾千年,奉行中庸之道,以寬仁為美。但是仔細研究歷史,卻發現這似乎僅僅是對待過自己人的要求,對待外人完全是另一個樣子啊。歷史上的中國在對待外敵這件事上一向不曾手軟,尤其是在被挑釁之後。1300多年前,就有一個國家不知死活的冒犯了中原王朝,結果損失慘重。

一大國惹怒這個中國人遭瘋狂報復,城池盡毀,戰俘全部活埋

瞭解了整件事情的經過之後,你會發現,這個悲催的王朝只是間接下了中原王朝的面子,而直接得罪的卻只是中國的一個人而已。這件事發生現在公元7世紀,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國力昌盛的大唐時期,周邊的國家被滅的被滅,臣服的臣服,爭先恐後的和大唐王朝保持著友好關係。

此時的印度半島卻並不太平,雖說現代的印度看起來十分不堪,但是在古代,它可是與中國可以相提並論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四世紀,阿育王將孔雀王朝發展到了巔峰,甚至有人將它與當初的大秦相提並論。而唐朝時期,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起了摩揭陀王國,國力十分強勁。但是當時的摩揭陀王對於唐朝十分敬畏,多番示好,最終約定於7世紀中期會盟。

一大國惹怒這個中國人遭瘋狂報復,城池盡毀,戰俘全部活埋

唐太宗排出的使節團於647年出發,前往印度。但是此時的摩揭陀國並不太平,權臣阿羅順那將國王趕下臺,自己掌握大權。不僅如此,他還派人伏擊唐朝使節團,令使節團損失慘重。據記載,當時使節團成員中除了被俘的30人以及逃走的正史王玄策及幾名屬下,其餘人等全部被殺。俗話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阿羅順那你篡你自己的位就好了,幹嘛無緣無故的招惹人家唐朝的使節團呢,真心是不作死就不會死。更可笑的是這人聽說正史王玄策逃的十分狼狽,還在那裡自鳴得意。

一大國惹怒這個中國人遭瘋狂報復,城池盡毀,戰俘全部活埋

而逃走的王玄策是怎麼做的呢?在常人看來,定然是返回大唐,請求唐太宗派兵攻打回去。攻打回去是真,他卻並未返回大唐,而是跋山涉水的到了尼泊爾。當時的尼泊爾是吐蕃的藩屬國,而吐蕃在被唐朝打怕之後與唐王朝和親了,王玄策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向尼泊爾借了7000騎兵。

一大國惹怒這個中國人遭瘋狂報復,城池盡毀,戰俘全部活埋

王玄策利用這一計謀,在西域各國走了個遍,再加上松贊干布提供的精兵1200人,湊出了一支人數過萬的多國聯軍。647年底,王玄策用副使蔣師仁作為先鋒,自己則坐鎮中軍,向摩揭陀國宣戰。這支軍隊不經擊潰了摩揭陀國數萬的精銳象兵,還以絕對劣勢將茶博和羅城包圍了。這座城十分堅固,摩揭陀國軍隊固守不出,但是王玄策並未放棄,換著花樣的攻城,不是放火,就是扔石頭,最終逼得對方不得不棄城逃跑。許多敵軍直接死在了逃跑途中,剩下的不是被唐軍殲滅就是被俘虜。

一大國惹怒這個中國人遭瘋狂報復,城池盡毀,戰俘全部活埋

這樣的結果使阿羅順那臉上無光,從東天竺國借兵試圖捲土重來,卻不想被唐軍以計策擊潰,同時活捉了阿羅順那。獲得勝利之後,王玄策下令將城池全部毀掉,俘虜全部活埋。即便是這樣他還沒有消氣,揚言要屠滅整個天竺國。東天竺國王尸鳩摩見此立馬向王玄策請罪,親自奉上了貢品,並向唐朝稱臣。在這種情況下,王玄策才勉強消了氣,退了兵。

這件事情傳回唐朝,唐太宗十分高興,封他為散朝大夫。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以一己之力改寫了印度半島歷史的人,在我國的史書上卻並未過多提及,實在是令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