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昕傳奇:挑戰Adobe

福昕傳奇:挑戰Adobe

福昕軟件創始人、總裁 熊雨前

文 / IT創事記 祁萌

2011年的亞馬遜急於解決一個大麻煩——用戶對Kindle上PDF的閱讀體驗已經怨聲載道。技術供應商Adobe此前將源代碼給到了亞馬遜調優,但最終也沒能解決問題。它在移動平臺上的表現不佳。

這一年,亞馬遜發現了福昕軟件。亞馬遜很激動,熊雨前也是。前者的Kindle有著巨大的全球出貨量,加上同樣海量的Kindle APP,這是一個全球罕有的授權客戶。為此,熊雨前特意為亞馬遜準備了一份數百萬美元每年的授權費報價——這和福昕當時的年利潤相當。

這時的福昕軟件已經成立了10年,距離公司聚焦PDF技術研發也過去了8年。熊雨前是公司的創始人和總裁,在從著名的科大少年班畢業後,他一度在外企和硅谷創業。

現在,當人們經過北京中關村知春路邊那棟陳舊的寫字樓時,應該不太有人會相信,這裡有一家亞馬遜投資的獨立軟件開發商(ISV)——在美國,它的名字叫Foxit——全球影響力僅次於Adobe的PDF技術供應商。

“福昕”二字緣起於熊雨前的家人,Foxit是中文名的音譯。

亞馬遜入股

熊雨前此時大致清楚一個事實:在全球範圍內、在移動平臺上,福昕解析和顯示PDF的技術領先於市場。

在此前與三星的合作中,他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福昕在只有4M內存的三星手機上,實現了流暢的PDF閱讀功能。在全球市場,熊雨前還沒有發現第二家能夠實現它的技術供應商。

福昕傳奇:挑戰Adobe

所以,在第一輪價格談判破裂,亞馬遜決定展開招標時,熊雨前根本就沒去了解招標信息。

此後,亞馬遜的招標如熊雨前所料的失敗了。這一次,亞馬遜負責Kindle業務的副總裁出面參與了第二次談判,嚴肅面對。

“這是純利啊,你躺著收錢就好,別說那麼多了。”熊雨前提起Kindle副總裁的最終“叮囑”,仍不禁莞爾。

福昕最終接受了百萬美元每年的價格,並隨之獲得了一個此後可以向全球市場隆重推介的客戶案例。

這似乎已經是個完美的結局。不過,在此之前,熊雨前還要解決那位Kindle副總裁拋出的另一個問題:亞馬遜必須入股福昕軟件。

這是一項在當時看來太過突然的提議,以至於熊雨前和他的同事們一時語塞。福昕並不希望引入外資,那會讓公司原本簡單的管理變得過於複雜。

亞馬遜投資的目的很單純:福昕的PDF技術對亞馬遜Kindle業務太過重要,而福昕自身又太過渺小——它甚至小到讓亞馬遜擔心,有一天,福昕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倒閉,那或將導致亞馬遜在此後的某一天失去這位重要的技術供應商。

這一年,福昕美國的分公司剛成立3年,只做在線和技術授權的銷售;北京公司的辦公面積也不過是今天的一小半。

“我們想給你一筆錢,讓你不那麼容易倒閉。”副總裁對熊雨前說,如果不接受投資,亞馬遜將另投別家,用美元和時間重新培育技術。

熊雨前知道亞馬遜會這樣做。他已經意識到PDF閱讀之於Kindle的重要性。如果結果成真,福昕就是在放棄每年百萬美元純利的同時,“親手培育”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今天,福昕的客戶名單里亞馬遜已經存在了8年,股東名單裡,也是一樣。

整個與亞馬遜的談判進程持續了近1年時間,除商務和技術對接外,亞馬遜還安排了一個小插曲。它要確保福昕的源代碼不存在侵權問題。

福昕表現得一如注意知識產權保護的美國公司。他們把來訪的亞馬遜工程師關在沒有窗戶的辦公室裡,拔掉了電腦所有可能流出數據的接口,並且在桌子對面安排了一位員工……

計劃的源代碼審查時間是5~7天,但當天下午,這位亞馬遜的工程師就去向熊雨前諮詢了北京的最佳旅遊路線,並很快地開始了他計劃之外的“商務旅行”。

“他看過Adobe的源代碼,甚至參與過修改,所以他很容易從福昕的源代碼中讀出核心技術的存在。”熊雨前事後才知道,這位在密閉辦公室裡憋屈了半天的工程師,在回國後對福昕的源代碼曾有過一番高度的評價。

谷歌給我千萬美元

想在資本層面與福昕打交道的公司不止是亞馬遜。

在經歷了2011年與亞馬遜的入股後,2015年,福昕與谷歌一波三折的合作也最終拍板。這一次合作,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福昕。

熊雨前說:“谷歌(的錢)是福昕創業經歷中最難拿到的一筆。”

福昕傳奇:挑戰Adobe

在亞馬遜入股之前的3年,谷歌就和熊雨前溝通過收購事宜。那次收購最終因為熊雨前的拒絕而告終。

之後,谷歌旗下的安卓團隊接手與福昕進行了第二次溝通。它希望福昕能做出開源的應用,並將其放入安卓體系。

當時的安卓正進行一場開發者競賽,它吸引了全球眾多的參與者。熊雨前說,安卓傳遞的信息是,只要福昕貢獻出這一開源技術,當年的安卓開發一等獎便基本可以“內定”給福昕。

那一年,這項競賽一等獎的獎金是25萬美元。溝通戛然而止。

2015年,谷歌與福昕談判的團隊又換了一撥人。“他們一直沒有獲得想要的PDF技術,並且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熊雨前感覺到,谷歌終於變得“嚴肅”起來。

在分析並確認福昕與Adobe的技術不同源後,谷歌團隊與福昕的團隊展開了新一輪面對面的溝通。

“討論了一些具體的技術問題。”熊雨前清楚記得,溝通中,他看見谷歌團隊成員的神情一點點地發生著變化,最後“就是那種眼睛發光的感覺”。

這一次,福昕的報價是“幾千萬美元”。談判持續了數月,最終合同的成交價定格在了“8位數”。

谷歌自此成了福昕的第一大客戶。而福昕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自獲得亞馬遜這一全球性標杆客戶之後,原本快速增長的技術授權收入逐漸陷入了停滯,甚至下降。

熊雨前說,好在那時的技術授權費用對於福昕已經不再重要。在與亞馬遜完成合作之後,福昕開始謀求的產品化轉型。這一年,福昕的產品銷售業績已超過了技術銷售業績。

早年技術成熟後,出售技術授權一直是福昕最重要的利潤來源。這讓銷售變得非常簡單,卻也隱患重重——技術上游掙錢最少且天花板低,如果不能在市場追平之前實現產品化和方案化,僅依靠技術授權獲利的福昕,遲早將要面對可見的利潤下滑。

不過,對於剛開始習慣“躺著收錢”的公司而言,任何改變現狀的決策都是艱難的。

友商私下問熊雨前:“你們吃了什麼藥,要把技術開源給谷歌?”

“人,有時候就是要逼自己一下。”熊雨前回答說,這也是公司內部激辯的結果。

熊雨前很清楚,當時的情景和4年前一樣,如果福昕不開源,谷歌同樣會依靠重金彙集全球高水平技術團隊,自研出可能同樣出色的技術產品。那將是又一份亞馬遜曾經的“第二套方案”,福昕也會“再次”面對一個自己“親手培育”出來的,谷歌級的競爭對手。

作為“贈品”,在作出開源的決定之後,熊雨前也有了一個可以讓他驕傲一輩子的榮耀:福昕開源給谷歌的代碼,是中國人目前在全球貢獻的最受歡迎的開源代碼——今天全球所有Chrome用戶在瀏覽器上打開PDF時,甚至在所有谷歌產品上應用PDF時,背後的源技術供應商都是福昕。

讓文檔所有者拿回控制權

福昕把從谷歌那兒掙來的錢投入了研發和市場併購。這些決策的價值,在今天福昕的產品化進程中表現了出來。

技術授權依然是個利潤源,但對於熊雨前來說,那些覆蓋金融、保險,和製藥等行業的文檔管理方案才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福昕傳奇:挑戰Adobe

福昕一點點把自己的業務,從生成和轉換等基礎PDF服務拓展開來。現在,除了那令Foxit蜚聲海外的核心技術,更多客戶關心的就是那些解決方案。

這些產品方案包括了一個文檔的全生命週期,從生成、轉換、顯示、編輯、搜索、打印、存儲、簽章、表單、保護,到安全分發管理等。

“PDF作為工具的業務規模,國外通常以微軟Office的十分之一估算;而如果將其發展成文檔管理系統,體量會高出一個數量級。”熊雨前說。“全球擁有PDF核心技術和全處理流程方案的公司,只有我們和Adobe。”

“安全文檔”而不是“文檔安全”的概念被福昕具象成了一個重要的增長空間。熊雨前說,“所有的IT公司都應該是安全公司。中國的企業用戶對此觀念的認同感,正在落地為需求。”

“很多用戶告訴我,他們試圖加強公司文檔的安全管理,但無論是禁用移動應用,還是加密文檔等方式,最終都因為便捷性和效率低等問題而遭受到員工的‘抵制’。”熊雨前說,這是一個大市場。

福昕提出了一個整合的安全解決方案——將安全文檔、互聯PDF技術及雲服務相結合,對文檔進行統一的安全管理和跟蹤服務。

國內如壽險、電力等公司對此類方案興趣濃厚。它讓內部文檔從源頭開始便具備了安全性。

“一家保險公司告訴我們,他們在多年間建立了150多個業務系統,每個業務系統,都有一套文檔的管理方式,但基本是基於內網管理等方式進行的。”這家保險公司告訴熊雨前,很顯然,很多情況下,這種“內網安全”形同虛設,“員工的流動,可以讓這些文檔隨時出現在競爭對手那裡。”

福昕的方案,讓安全文檔進一步地實現了“可控”。簡單而言,文檔所有者將永遠可以保留控制權,即便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如郵件、微信等方式發送給了外網用戶。熊雨前說,甚至在對方閱讀進行中,也可以隨時取消授權,進而關閉文件;而對於授信用戶,如員工,打開內部文件時則將永遠無感。

“Adobe在這個方向上沒怎麼做,這是我們相對它的一個創新。”熊雨前說。

他差不多已經忘記了18年前,那時的福昕曾經只想著從Adobe“牙縫裡挑點肉吃”。

現在,國外的文檔管理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例如“無障礙文檔”——美國聯邦政府要求所有官方文件都能夠被視覺障礙人士所“閱讀”,一些企業也會要求文檔能夠轉化為可以方便理解的聲音信號。

“要讓配色不會影響到色盲的閱讀,要讓例如價格表格能夠在轉化為聲音時,方便地被盲人理解……”熊雨前說,這些要求在一些國家甚至由法律所規範,“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這些需求在國內也會出現,而在那時,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IT創事記】創見科技未來,旨在為讀者提供科技企業和科技趨勢的前瞻分析與評論。創始人祁萌,為資深科技自媒體人,歷任《商業夥伴》副總編、《電腦商報》主編、都市媒體記者編輯等職,從業超過14年。本同名專欄入駐各主流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