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音樂一直被認為是人們精神的最高造物

激情的音樂會點燃心靈的火花

悲愴的音樂會讓人聲淚俱下

音樂,潛藏在生活裡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所以,你是不是一直以為

音樂只是為了填充思想和情緒

的一種表達

絕對不僅僅如此哦

在中國音樂最初的誕生是為了治病這一點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因為藥【藥】字是從樂【樂】字而來,樂在產生之初是用來治病的,所以音樂其實是藥的祖先

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樂”字,是根據黃帝戰蚩尤的故事而來——黃帝當年擊退蚩尤後,蚩尤的士兵被擂戰鼓震昏。但黃帝是一位很仁慈的君主,為了治癒這些士兵,就做了一個金屬鍾型的東西這個金屬的東西中間是銅,兩邊是絲絃,可以架在木頭架子上演奏。倉頡就根據這個金屬鐘形的東西造出了“樂”字。

黃帝用這個東西為蚩尤的士兵招魂。把他們的魂治好,士兵就復活了。後來發現草也能治病所以“樂”字上頭加了一個草頭,就成了“藥”。

所以說,藥的祖先是音樂,音樂最早的功能是治病。宮商角徵羽

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古樂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樂記》中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張守節《史記正義》雲:“君、臣、民、事、物五者各得其用,不相壞亂,則五音之響無獘敗也。”

如果五個音亂了,韻律不和諧,雜亂無序的時候,社會也就敗壞,毫無道德,離滅亡也就不遠了。《黃帝內經》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相應也”;明代醫家張景嶽認為音樂“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擅長外治法的清代名醫吳師機著《理論駢文》中主張:“看花解悶,聽曲解憂,有勝於服藥者矣。”

所以古代的音樂可修養身心,延年益壽。

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在古希臘神話中,精通音樂的阿波羅能夠醫治疾病,說明從遠古時期,音樂與醫學之間就存在著微妙聯繫。近年來的許多實驗也證明,音樂對治癒很多疾病效果明顯。

比如:讓高血壓病人聽抒情的小提琴樂曲20分鐘,可使血壓降低10~20毫米汞柱。

音樂在撫慰心靈的同時,可以有效改善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病症。更令人欣喜的是,音樂還能輔助治療癌症。

人最先開竅的是耳朵

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音樂能夠治病,現在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人對聲音的接受能力始於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人的五官中最先“開竅”的是耳朵,嬰兒可以聽到母親的心跳聲、呼吸聲和講話聲。

現在人們對嬰兒進行的“胎教”,其中就包括讓孕婦聽音樂。在臨床上,優美舒緩的音樂可以調解人的情緒,幫助人呼吸,對內臟起調節的作用。

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音樂與中醫

音樂治病其實也跟中醫有關。五臟六腑影響著經脈的正常運轉,而五臟六腑的變化又是心所控制的,因此心是生命循環的根本。所以人要有一個良好心態就極其重要。從古老的中醫治病可看出,音樂治病就是要調整人的心態,用音樂美的意境讓人得到一個良好心態。

音樂治病也有物質上的反映,“古人認為五音是正音,就象五官,每一個臟腑都和一個音相對應。從五行中,古人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理論,發現金和肺是相對應的,木和肝相對應,水和腎相對應,火和心相對應,土和脾相對應。而五音聽似山間的潺潺流水,它和人的臟腑有對應關係。比如肺和角音是對應的,心和徵音是對應的,脾和宮音是對應的。

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在實踐中,人們也發現,以某個音為主的音樂能夠調節其所對應的臟腑病狀,用不同的正音為主的音樂對相對應的臟腑有良效。比如說脾有問題,是因為人體缺少土,應用以屬土的宮音為主的音樂治療等等。

音樂是神傳文化,各種不同的正統藝術都是神為了使人類不致於快速的迷失、墮落,而傳給人類,維護人類社會道德水準的修行方式。

音樂與內心現實中大家會發現,美的音樂能抑制住人不正的思想,使人全心聆聽音樂的意境而無任何雜念。一首美的音樂為什麼能夠震憾人心?是因為它來源於人性的美好,因此創作真正的音樂,就是修煉心靈的過程。

文化視角:藥的祖先是音樂

但作為普通人來說,如果以改善身體健康、保健養生為目的的話,運用最多的,可能就是“聽”與“奏”了。即我們被動去聽一些優美的音樂,或主動學習彈奏一些樂器。

其實真正的音樂給予人的快樂並不來源於表面, 音樂給予人的快樂來源於人的善念、正念對美的認識,使人性得到提升,因此真正的音樂是德音,不在於它表面的體現,不在於它是表現悲哀還是歡樂,最重要的是它的意境表現著美好,而你在這份音樂中感覺到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