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延續三百年的望族,爲何在歷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

在兩晉南朝那個門閥士族最為鼎盛的時代,沒有合理的考試機制為朝廷輸送人才,選拔人才主要靠舉薦,因此歷史的主角幾乎都是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出生的高門子弟。而在西晉之後的整個東晉南朝時期,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演繹了一段富有戲劇色彩的家族傳奇。

​西晉時期,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使得國家內亂朝廷烏煙瘴氣,權力從皇帝的手裡轉到整個皇族手中。到了西晉,朝廷在北方滅亡,皇族南遷,當時的形勢,南遷的皇族在一個完全陌生之地重建權力中心必得依靠當地士族,漸漸地,皇權被門閥士族削弱,門閥士族大家的權力甚至與皇權平分秋色甚至更甚。而在那些分權於皇族的士家中,王謝兩家便是那一時期最大的望族。
這兩個延續三百年的望族,為何在歷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王謝兩族在西晉時期屬於二流士族,琅琊王氏一族自漢魏西晉已出了不少達官名士。西晉滅亡,王導的兄弟王曠建議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南遷,定都金陵,作出了軍事皇權上的戰略轉移,並且在此之前,王氏兄弟已南下開闢了經濟根據地會稽。

​公元313年,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精英開始了大規模的南渡,包括整個朝廷機構和官員,士族大家的全家族,包括傭人和所有家當全部南渡。這一次的南遷達90多萬人,史稱“永嘉南渡”,琅琊王氏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家族。
這兩個延續三百年的望族,為何在歷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而司馬睿初到南方時,當地名門大族根本不予理會,王導就讓司馬睿在大街上走,自己則恭敬得跟在司馬睿身後,當地大族一看,心想王導對此人如此恭敬,此人必定不凡,便都能轉而尊重支持起司馬睿來。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朝中王氏權勢最大的時候75%的官員皆是琅琊王氏一族或由王氏舉薦,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王朝的興起可以說倚王導王曠兄弟之力打造,並非虛言。

​陳郡謝氏的謝安則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此一戰對於保留漢文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時北方遭胡人肆虐,而“淝水之戰”保證了南方的安寧,對漢文化在南方的安全和延續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歷史的發展有導向性作用。謝安因此留名青史,可謂還未出山就已名滿天下。
這兩個延續三百年的望族,為何在歷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中國歷史上,很多家族的家譜比王謝兩族要長,權位卻沒有兩族那樣高,或許有某個家族的權勢超過了王謝兩氏一時,然而蟬聯的時間卻沒有兩族那樣長。

​跨越整個東晉直至南朝(東晉滅亡後,相繼出現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政權)的近三百年曆史中,王謝兩家族名人輩出,他們中或出重臣執一朝之牛耳,或有名詩詞家引領一代之風尚,留下千古文詞絕唱。其中尤以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聞名。

漢末魏晉至六朝是個政治上最混亂,百姓因連年的戰爭而最苦痛的時代,卻是個極富藝術精神和智慧的時代,所以在那一時期出現的文學才子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尤以王謝兩族中能人才子的文學成就而聞名。
這兩個延續三百年的望族,為何在歷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王謝兩族在那個時代的三百年裡互相扶持且風光無兩,如今南京夫子廟旁的烏衣巷便是王謝兩望族在那幾百年中最風光時的聚居地。當時兩族中除了和皇族聯姻便是兩家之間聯姻,除此之外不與外姓通婚。梁武帝時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因此懷恨在心,待造反時順便將歷時三百年的名門王謝兩氏皆誅殺殆盡。只留下劉禹錫的《題烏衣巷》一首,“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供後人詠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