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信貸偏緊,融資成本有上升壓力——央行十月數據解讀

9月份的短暫寬鬆未能持續,央行公佈的10月金融數據再次出現偏緊跡象。10月社融規模與新增信貸規模均不及預期,M2同比增速8.8%,較9月份下降0.4個百分點,再度刷新歷史新低。

1、社融、M2均低於市場預期

10月末社融餘額172.21萬億,當月增量1.04萬億,環比少增7799億元,同比增長17.32%,增速較上月有所放大,但環比仍低於市場預期。

其中,本外幣貸款增加6591億元,環比少增5061億元,降幅明顯,使導致社融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直接融資增加了2109億元,與上月基本持平,但結構上企業信用債融資環比少增54億元,而股權融資環比多增82億元;表外融資方面,合計新增1074億元,環比少增2851億元,下降十分明顯。其中,新增信託貸款1019億元,環比少增1349億元,是表外融資下降的主要來源,新增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12億元,環比少增770億元,新增委託貸款43億元,環比少增732億元。

10月份,廣義貨幣(M2)餘額165.34萬億元,環比減少2262億元,同比增幅8.8%,繼上月反彈之後再度刷新歷史新低,同時也低於市場預期;M1同比增長13%,比上月低1個百分點。今年5月份以來,M2持續保持低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金融去槓桿政策的強化。

2、信貸額度日趨緊張

10月,存款類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6632億元,而上月新增1.27億元,環比低於市場預期2800左右。分部門來看,10月居民貸款增加了4501億元,環比少增284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環比少增1746億元,中長期貸款環比少增1071億元。居民短期貸款降幅明顯高於中長期貸款,主要是由於從9月下旬開始央行嚴查個人消費貸流入房地產市場。

分部門來看,非金融企業部門貸款增加了2142億元,而上月增加了4635億元,少增了一半以上,信貸額度受限或為主要原因。其中,短期貸款減少了113億元,而上月減少521億元,降幅收窄,中長期貸款增加了2366億元,而上月為5029億元。此外,本月票據融資減少了378億元,而上月減少21.7億元。

截至目前,存款類金融機構累計新增貸款11.82萬億元,雖然10月份受信貸額度不足所限,增長低於市場預期,但總體增長速度並不慢。考慮到信貸需求上升,以及銀行表外業務回表的需求,預計今年整體的信貸增長規模要顯著高於去年。

應該說,10月份金融數據趨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國慶長假所導致的季節性因素不可忽視。當然,就今年整體來看,對貨幣、信貸走勢造成最大影響的,還是宏觀審慎政策(MPA)的不斷強化。從理論上看,MPA主要約束的對象是表內外廣義信貸,而廣義信貸,正是貨幣派生創造的主要來源。換句話說,實施MPA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貨幣、信貸的過快增長,而M2的大幅放緩正說明MPA起到了明顯的成效。此外,為進一步提高去槓桿政策的效果,今年以來,央行除繼續強化MPA框架、限制表內外廣義信貸擴張外,還特別加強了合意信貸規模控制,對每家銀行逐月核定指標、嚴格執行。面對日益回升的貸款需求,銀行貸款額度嚴重不足,也制約了銀行新增信貸的能力。資金供不應求的狀況下,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有一定上升壓力。從未來看,在去槓桿過程中,貨幣增速持續放緩,以及資金市場的"緊平衡"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常態。當然,就目前而言,利率持續上行並不是最優選擇,央行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以便將融資成本維持在實體經濟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