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纵容真的会惯坏孩子吗?

父母的纵容真的会惯坏孩子吗?

在20 世纪前50 年中,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养方面的“专家”普遍认为,童年和母爱是不必要的纵容。“我们应该少感情用事,多打屁股。”儿童心理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协会第一任主席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说(尽管具有权威性,但他主张人种改良,即认为不应该在身体或心理上帮助患病者或残疾者,因为那样做会妨碍进化)。

“少感情用事,多打屁股”是很多人共有的观点,父母通常被劝告纪律应该优先于感情,即使对非常年幼的孩子也是如此。在那个时期,有钱人把孩子送去上私立的寄宿学校,冷水淋浴和痛揍被认为有利于塑造品格,很多父母在情感上疏远孩子,或许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是有益的,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省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开始了对幼儿依恋关系的研究。鲍比收集了被教养所收容的违法儿童、与父母分离的儿童或在战争中成为孤儿的儿童的观察数据。由于当时没有理论能够解释他对依恋关系的结论,因此鲍比查看了人种学、进化及动物行为领域的研究。他认为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在20 世纪30 年代有关鸟类印刻效应的研究非常重要(见下页专栏)。他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婴儿与某个个体 —— 通常是他们的母亲,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具有进化上的合理性。与父母形成紧密关系并因此获得照顾和保护的婴儿,更有机会长大成人,养育自己的孩子。婴儿的一些行为,比如啼哭和微笑可以促使父母与他们互动。通过进化,父母形成了回应婴儿发出的这些刺激的本能。

鲍比推测,如果像教养领域的野兽学派所建议的那样,忽视婴儿发出的刺激,拒绝互动,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为这样做阻碍了最初依恋关系的形成。他提出,缺乏最初依恋关系的儿童长大后会出现违法、抑郁、智力低下和“精神病性冷淡”(即他们采取行为时不会考虑对其他人的情感影响)等不良状况。

鲍比相信存在一个必须建立并保持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出生头两年里没有与主要照顾者形成并保持亲密的关系,日后他们也无法这样做。他说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孩子应该得到主要依恋对象的持续关怀,这个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至少在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实施这项研究时是这样)。他的建议对日间托儿所里的孩子或由其他照顾者照顾的孩子产生了影响。他提出若在孩子5 岁前终止最初的依恋关系都会造成风险,终止依恋关系包括与照顾者的分离和照顾者的亡故。

将如何生活的模型内在化。将会使孩子们终身受益的重要经验包括:

●其他人是值得信赖的;

●孩子非常宝贵;

●孩子可以有效地与他人互动。

3 岁左右,这些经验或从孩子最初的依恋关系中形成的这些经验的形式会内化为工作模型,孩子以后便可以一直利用它(除非昂贵的治疗试图补救其中的欠缺)。

今日推荐

父母的纵容真的会惯坏孩子吗?

为什么漂亮的人总是很受欢迎?当发生类似于“小悦悦”的事件时,为什么很多选择无动于衷?做白日梦是不是真的毫无意义?你是先难过再哭泣还是因为哭泣才难过?你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问题与现象的答案与解释。

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与研究都可以帮助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不只是心理学家们才能够理解这些理论。本书作者安妮·鲁尼就是希望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发现,能让普通大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能学会用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这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你想变得更有思想,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更多好书正在向你飞来……

阅读成就思想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