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皇帝登基後,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麼?

放棄vs堅持


古代皇帝駕崩歸天,新皇帝登基,是任何帝國頭等大事。和每個人的利益相關,消息會在最短時間內傳播到帝國每個角落。

古代皇帝駕崩,由內廷第一時間通告在京官員,官員立即去哭拜、告別。同時朝廷昭告天下:全國停止一切喜慶活動;民間停止嫁娶、國家停止除戰爭相關外的重大工程建設。

國不可一日無君,一般當日就安排太子繼位。如果先皇未立太子,會由朝廷重臣商議出新皇人選,報請太皇太后、皇太后批准後,火速請儲君即位,一分鐘都不能耽擱。


改朝換代的消息,通過帝國的行政體系,快速向各藩國、諸侯、省、州、縣、鄉傳播。

先皇駕崩和新皇即位的消息,同時由都城向全國擴散:官衙、城門、集市、交通要道張貼安民告示;農村通過鄉、亭、村、保等行政體系文書、口頭形式傳遞。

古代百姓對改朝換代的消息是非常關注的:除了停止一切民間喜慶活動外,新皇繼位會頒佈一系列政策:犯新皇諱者立即更名;大赦天下釋放監獄犯人或減免他們的罪行,死囚基本會免死。

另外新皇可能會免除百姓當年的徭役甚至稅賦,以示新皇帝皇恩浩蕩、澤披萬民。這些政策與百姓生活休慼相關,無法忽視。
為避劉邦老婆呂雉名諱,民間“雉”一律改名為野雞。


新皇帝的名(姓不用管)要告示天下,凡與新皇帝同名(包括諧音)的人名、官名、地名等要改名,這叫避名諱,否則是犯大不敬之罪。

對於皇帝名字,也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一旦說話遇到應該避諱的字了,要改讀或換說,稱為“讀白”;而要寫到應避諱的字了,要按規定採取空字、缺筆 改字的方法,稱之為“寫白”。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弟弟趙匡義為避皇諱,改名字中的匡為“光”, 就成了趙光義。康熙皇帝名為愛新覺羅.玄燁,為了避玄燁的諱,把當時的玄參改為元參、唐朝李玄霸改為李元霸。

更誇張的是官員把神仙譜中的玄武蕩魔大帝改成了真武蕩魔大帝。皇族和神仙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會更加關注皇帝名了,不但現在的名字要改,祖宗的名字都要避諱,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漢宣帝劉病已繼位,但他的名實在太難避諱了,便自己改名為劉詢。

新皇登基後第二年元旦,新皇會改變紀元年號,稱為建元(在位皇帝改年號叫改元)。

明代以前的皇帝會多次改元,如唐玄宗就用過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所以習慣上我們不叫先天皇帝、開元皇帝、天寶皇帝,而使用他的廟號唐玄宗。

從明朝開始,朱元璋立下規矩:規定一個皇帝只使用一個紀元年號。人們才開始使用紀元年號稱呼皇帝,如明思宗朱由檢,建元年號崇禎,他被稱為崇禎皇帝。

建元和改元是和每個人相關的,所以天下百姓記不到皇帝廟號、諡號,但一定記得皇帝年號、姓名(當然大多數人不會寫)。一是避諱;二是記住時間。如現在有的老人還使用民國XX年。

至於極端惡劣環境下的偏遠地方,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不知道朝代更替、不知道皇帝是誰,這樣的例子也是有的,不過極少極少。《桃園園記》只是烏托邦的夢想而已。

皇帝死了,那是改朝換代。是普天下最大的事情,怎麼會和百姓沒有關係呢?


菸酒閣大學士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想必是站在古代通訊不發達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的,的確古時候的通訊並不發達,中國歷史上,這些大的王朝領土可不小,一時之間肯定不會全國各地都知道這則消息,一般都是大臣率先知道皇帝駕崩,之後也是他們率先知道新皇帝啥時候登基,百姓肯定不會第一時間知道。

正常情況下來說,新皇帝登基是有一套禮儀制度的,有專門的人負責這件事,基本所有的大事小事都是禮部在負責,禮部的職責之一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昭告天下,儘量讓消息傳到朝廷的每一個角落。一般都是通過行政體系來傳播,一級一級的往下面發,收到消息的人要在所在轄區張貼告示。

其實一般情況下,百姓很快就會知道,老皇帝駕崩了,新皇帝即將登基,民間關於這種事,其實傳播的非常快,別以為誰當皇帝都和百姓沒關係,其實百姓是非常重視這件事的,因為他們平時也能聽到一些關於皇室的消息,比如說哪個皇子善良仁愛,哪個皇子比較不好,他們也希望下一個皇帝能是個好皇帝。

古時候幾乎每個朝代,新皇帝登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大赦天下,古代很多人犯了重罪,直接上山為匪,等到大赦天下的時候這些人都會回來,一般來說新皇帝登基,他還會免去當年的徭役,甚至於有人免去賦稅,這可都是和百姓息息相關的,所以說百姓還是很關心這些事的。

皇帝也希望百姓能夠儘快得知自己登基了,無論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都是如此,所以說百姓當然知道有新皇帝,以及他的名號,話說回來古時候也有些地方是與世隔絕的,這些地方是真的有可能不知道這件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老百姓是可以通過官方渠道知道的,其他答案裡都已經說了——但是考慮到古代的信息傳遞時間,老百姓知道這些事情是延後的。


最經典的一件事情是《曉說》中一次講貨幣的時候描述的特殊案例:


明朝的時候的貨幣政策是,每個皇帝都會鑄造自己在位時的銅錢,而且只許百姓用自己這個皇帝在位時的鑄造的銅錢。


而一旦明朝的新帝登基之後,之前皇帝鑄造的銅錢就不能用了,這可就苦了邊遠的百姓了,比如福建等地,離京城很遠,老百姓們剛剛拿到收這個皇帝的登基後鑄造的銅錢時,這個皇帝在北京已經駕崩了——這就等於這個銅錢已經不再被承認了,老百姓不堪其擾,只好私下裡用別的貨幣代替銅錢。


也由於明朝貨幣政策的奇葩,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明朝的滅亡。


雖然說得是貨幣問題,但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第一,老百姓肯定是知道新帝登基的;第二,由於過去的信息傳遞時間過長,老百姓們知道這些新帝登基,很可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新帝登基,一般情況下要大赦天下,發詔書行文天下,改年號,宋以後新帝登基開恩科,當年就會開科取士,還有個別皇帝會免當年租稅,不過老百姓必須知道皇帝名字,為了避君名諱,凡是和皇上名字有相同字的都得改,要不就是大不敬,屬於重罪


海明威80022532


我國古代行政系統吃皇糧的人員集體淚奔中,當我們是死人哇……

如果是那種同一時間內全國各地冒出十七八個皇帝的割據亂世,那某地老百姓肯定不知道所有皇帝的名字,甚至統治本地的老大是誰也未必清楚(因為那時候行政系統一般也亂著)。

如果是大一統承平時代,或者南北朝兩宋這種地域廣大長期統治的,那大部分平民百姓,應該知道當今天子的一般名號(很大可能不是姓名),至少知道個年號。為啥?寫任何文書都要用到啊……

正常情況下,新皇帝登基這種事,必然伴隨著一系列大動作。比如:老皇帝要先掛掉,那消息要從皇宮傳到三省六部等朝廷中樞,然後一級一級往下發佈告,宣佈國喪,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民間也要禁止婚嫁一段時間,吃皇糧的單位部門組織集體追悼會(咦)。如果說這些可能還影響不到百姓,那各地集市往往都要關閉幾天,勒令商家不許開門做買賣,這影響力得多大,老百姓還不知道老皇帝掛了麼……推薦去聽個傳統相聲《改行》。

其實老皇帝的死亡,跟新皇帝登基往往是同時的,遺詔裡基本都要有一句命嗣皇帝“柩前即位”,也是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意思。那麼宣佈國喪跟通知各地百姓新皇帝是誰,也基本是一起辦了,不費二回事。

基本流程是禮部等主管部門出文書公告——公告通過全國驛站系統傳到各地(州、郡、行省等)——各州一級再抄寫大量公告,傳到各縣鄉鎮——各縣鄉鎮接文書,寫成佈告張貼在鬧市區或佈告欄,讓識字的百姓自己看,如果很重視,可能會安排專人宣講——個別重點行業(如青樓、茶館)可能派專人去通知,國喪了啊,不準奏樂喜慶搞事了啊(順便再收點孝敬錢)。

至於廣大鄉村,信息一直是靠城鎮來向他們輻射的,可能知道消息比較慢比較晚,也不會好多年了還不知道改朝換代,除非是那種特別偏僻閉塞的山溝啦。


森林鹿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在一些古代電視劇中聽到昭告天下這個詞語,反正我是聽到過很多次了。

在封建時代,皇帝代表的就是真龍天子,君臨天下。雖然每天都被千呼萬喚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終究避不開生老病死。

前皇駕崩,新皇登基,這就是朝代的更迭。前皇駕崩這是大事,是要舉行國喪的。而登基的新皇帝雖然表面哀慟,實際上內心還是高興的。最是無情帝王家。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張貼皇榜,昭告天下。公佈前皇駕崩的消息。

好了重點來了,剩下的內容仔細看,要考的。

料理完前皇的後事,當朝的太子爺就會擇良辰吉日迎來自己的人生巔峰。登上皇位。而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也是要昭告天下,其實除了要天下人知曉自己繼承大統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古代的紀年法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的說法是今年是2018年。古代不這麼說。古代的紀年法是以皇帝的年號為準的。比如說乾隆元年,康熙四十二年這樣。


二大爺的米


一般軍隊、小地方政府、百姓等這些非上層人士是不知道的,因為古代是認符不認人。人民只要知道比如:乾隆三十年、光緒二十八年、道光十二年等這些就行了。



Expert1169034390


古代有個東西叫邸報,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人民日報,基本就是古代的報紙。裡面記載了近期內發生的朝政大事,比如皇帝又頒發什麼旨意了,朝廷又發佈什麼新規了,哪個衙門又換了長官了,哪個地方發生了災荒了等等。這些事情被編寫成一張報紙,然後通過驛站送到全國各地。

在全國的每一個郡縣都設有專門的辦事機構,用來接收邸報的。這樣一來京城的事情就能快速的傳遞到全國各地了。

所以說,新皇帝登基這麼重要的事情,肯定更是重點內容了。會第一時間讓驛站發佈消息下去的。雖然時間上會有延遲,但是肯定是會通知到地方的。下圖就是一份邸報。


漂浮菌


逐級傳遞信息,慢慢就知道了。

基本流程是禮部等主管部門出文書公告——公告通過全國驛站系統傳到各地(州、郡、行省等)——各州一級再抄寫大量公告,傳到各縣鄉鎮——各縣鄉鎮接文書,寫成佈告張貼在鬧市區或佈告欄,讓識字的百姓自己看,如果很重視,可能會安排專人宣講——個別重點行業(如青樓、茶館)可能派專人去通知,國喪了啊,不準奏樂喜慶搞事了啊(順便再收點孝敬錢)。

至於廣大鄉村,信息一直是靠城鎮來向他們輻射的,可能知道消息比較慢比較晚,也不會好多年了還不知道改朝換代,除非是那種特別偏僻閉塞的山溝啦。


翔宇觀車


只要不是活的時間太短,基本上沒問題,如果像明光宗那樣的估計老百姓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