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做好這個字,你就成功了九成!

曾仕強頻道 王道管理諮詢

中國式管理企業服務中心,用中國式管理幫助企業固本培元。

踐行《中國式管理》!

曾仕強:做好這個字,你就成功了九成!

曾仕強:做好這個字,你就成功了九成!

管理就是修己安人

【提要】

要麼忍,要麼滾,這是員工!要麼一忍再忍,要麼散夥回家,這才是領導!

曾仕強:做好這個字,你就成功了九成!

【管理故事】

唐朝有個張公藝,家裡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起卻很和氣,很興盛。張家從北齊開始就受到朝廷的注意,皇帝多次表彰,稱其足以成為“家和萬事興”的典範。

到唐高宗時,一次,皇帝路過當州,就來拜訪張公藝,問他:“為什麼你們家這麼多人住在一起,還能和樂融融如此之久呢?”

張公藝請求用紙筆來對答,皇帝答應了。

張公藝提筆,竟一口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邊寫還邊做著解說。

“家庭想要和睦,一切都得歸功於一個‘忍’字。”

“宗族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最主要就是大家長心有偏頗,在衣食住行方面會徇私,家庭成員自然會起憤憤不平之心。”

“此外,是否能做到嫡庶有別、長幼有序,也是關鍵。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尊卑、沒有次第,家裡就會很混亂。更何況,如果沒有彼此之間的相互包容,家裡一定紛爭不斷,不能同心協力,不能努力為家族奮鬥,家族裡的產業很快就會衰敗下去。這個家也就難以維持了。”

“如果家族裡每一個人,都能互幫互助,積極為家族做貢獻,都能用這個'忍’字互相禮讓,當然就能和睦興盛、傳承不絕了。”

曾仕強:做好這個字,你就成功了九成!

【企業管理智慧】

什麼是忍?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敢於殺人謂之忍,俗所謂忍害也。敢於不殺人亦謂之忍,俗所謂忍耐也。”《易經》潛龍勿用指出:就算你是一隻有真本事的龍,時機不成熟,你也要做一隻潛龍,不要急於現,這就是忍。

可見,“忍”強調的是對行為的控制能力,只有具備“能行能止”的心理素質和處事智慧,“為可為於可為之時”,才能稱作真正的“善忍”。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忍”的本義,絕不是當前人們普遍認為的“忍氣吞聲”、“懦弱奴性”,而是指內在修養與外在表現的一致,其意是積極的,是一種向內忍於己與向外忍於人相統一的人生態度。

向內忍於己,說的是修己,要能忍“克、伐、怨、欲”,把一切好勝心、驕矜心、憤怒心、愛噁心忍下去,從而不斷完善自我,以求修身成德;向外忍於人,說的則是處事,是對敢於行止之事是否“為可為於可為之時”的一種價值判斷,是主動調整心境、善於隨情勢變化而變通的智慧。

所以,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張家能傳承不絕、九代同堂,秘訣就是一個“忍”字。

現實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強調“百忍成金”,尤其處在被管理的位置,更是不斷被告誡和自我告誡:“要麼忍,要麼滾!”殊不知,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帶好團隊,忍性思維同樣必不可少。

對於領導者來說,忍性思維的修煉從修己容人開始,不只要能“忍”困苦坎坷,以培養“屈而後伸”的堅強品格,還要能“忍”妒能之心,容有才之士,以帶出“君子和而不同”的強大團隊。其次在容事察人,正所謂“不痴不聾,不做家翁”,領導者要能忍權欲心、得失心、完美心,把具體事務交給下屬去做,還要在在保證企業利益不受實際損害的前提下忍下屬之不能、下屬之小過、下屬之不完美,以考察、引導、當教練的心態為企業的發展培養可造之才。

此外,從自身修養角度,領導者當有四“忍”:忍譽,忍怒,忍言,忍爭。

曾仕強:做好這個字,你就成功了九成!

一、忍譽

身為領導者,自身管理風格和個人魅力對團隊氛圍乃至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就更要切記“好譽人者諛,好人譽者愚”,不要給巧言令色的小人以可乘之機。只有在團隊中建立積極向上的部門文化,下屬才會有正向的精神寄託,整個團隊的工作狀態才是積極的、務實的。

此外,老子說“功成弗居”,《易經》強調“二多譽,五多功”,都是說領導者要能夠忍譽,不因為地位的變化、外界的讚譽而改變心態,才能真正做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二、忍怒

宋人程頤說過:“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即一個人能不能忍耐憤怒與慾望,便可以判斷他有德無德。

在管理工作中,領導者處於上位,如果不能制怒,便可能因發洩而用權不公,而處在下位的下屬則因此而“不平而鳴”,就會出現“上怒而殘下,下怒而犯上”的局面,結果員工損失的是利益,而領導者損失的則是德行和企業的整體發展。

此外,領導者如果不善於忍怒,就很容易草率做出決定,在日常管理中也常常會說出沒有條理或過分的話,使得下屬產生心結,即使不是立刻辭職,也會心存“另擇明主”的想法而難以專心在工作上。

身處領導職位,領導者當有“吃得三鬥醇醋,方得做宰相”的胸懷和“唾面自乾”的度量,能忍人之不能忍,方能有大成就。

三、忍言

曾仕強教授曾經多次強調,逢人只說三分話,當時的情境下該說幾分,對方該知道幾分,就說幾分。這就涉及到“忍”言。

對於領導者來說,忍言包括以下兩個層面:其一忍呵斥之語。下屬難免會在經歷、經驗、能力等方面顯出不足之處,對此領導者一定要衡情論理,在人前給下屬留面子,下屬對領導自然“退省愧服”。其二忍教導之言。領導者每遇下屬請教,一定要謹記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是要考慮下屬問這個問題是確實能力不足,還是懶得思考,甚或是在推脫責任。想清楚這點,領導才能開始指教,並根據該下屬的性格、程度、接受能力等酌情改變指導方式。

四、忍爭

用易經來解讀中國人觀念中的爭,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師,一種是訟。

從師的角度來看,叫做以戰促和。所謂忍爭,就是要有王道精神,競爭時要顧慮到每一個人的尊嚴。就是要在無法師出正道時,在準備不夠充分時,在上下不夠同心時,要能忍住,不挑起和對手之間的爭鬥;在大獲全勝時,不得意洋洋以營造贏家的氣度;在大敗虧輸時,不絕望失態以保住自己的體面。

從訟的角度看,中國人崇尚息訟,就是說訟卦是有危害的,能夠避免一定要儘量避免,以化解為上。對於領導者來說,更是要以化解和調和的態度來做團隊,才不致把所有下屬都推到對立面上去。

蘇東坡在《留侯論》中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說的就是作為領導,心裡想的是大格局、大是非,對於團隊中那些芝麻小事、是是非非當忍則忍。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領導者要修好忍性思維,不是要你做好好先生,凡事和稀泥,也不是要你唯唯諾諾,怕事躲事,而是要你通過向內忍於己達到向外忍於人的處事境界,通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來提升領導階位。

難忍能忍,方能成大氣候!

曾仕強:做好這個字,你就成功了九成!

【曾仕強語錄】

在明夷裡面,最要緊的就是裝糊塗。他裝糊塗,裝到什麼地步呢?裝到人家把他兒子的肉剁成肉醬,包成包子給他吃,他也知道這是我兒子的肉,吃!裝作不知道一樣,才能保住他的命,才能夠把他的智慧流傳下來。

中國人會“推、拖、拉”,是有用意的,就是我對你有禮貌,我尊重你,你要先講,我一定不跟你搶,但是你們都不肯先講,那抱歉,我先講,這時候才叫當仁不讓。所以,同樣是第一個講,會收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實就這麼一點點差別而已。

人要從絕望當中去產生希望,人要在黑暗當中儲存你的實力,然後等到時機成熟,你還是要大放光芒,這才叫做天道好還。天道好還就是告訴我們,你要有信心。對什麼有信心?對老天有信心,黑夜不會永遠漫長沒有止境,不會的。

水似柔卻剛,中國人喜歡內剛外柔,內方外圓,心中有原則,而且十分堅定,表現出來的,卻是相當隨和,好像怎麼樣都可以。中華民族看似軟弱,有時還帶點懦弱怕事的味道,但是幾經外侮,卻能夠顯現堅強無比的不可征服性。我們敬天、事天、順天,有時候也會大罵老天爺不長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