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只能活到40歲,你最想自己是什麼樣子?

假如只能活到40歲,你最想自己是什麼樣子?

作者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問題,但對小丫來說卻一點也不奇怪。

當我還只有十七歲的時候,和好朋友Q隔著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距離互相通著書信,認真的討論過關於“死亡”的問題,那時候Q認為,她最多隻能活到40歲,再老一點都無法接受。

Q那時也是一個身體康健的妙齡少女,讀著高三,每天埋頭在書本上瞌睡,等著下課。

Q受過什麼刺激?並沒有。和小丫的成長環境相比,小丫特別羨慕Q的家庭:

經濟條件一般,但有很溫和的父母,很有趣的兄弟姐妹,可以一家人到天台擺桌搓麻將,也能在家門前的田地裡挖坑煨番薯,就連看個劇都能嘰嘰呱呱的討論劇情,下個廚也能互懟個廚藝,找對象還要互相吐槽各自另一半的相貌。

我長這麼大,沒有羨慕過任何一位出生在優渥家庭中的朋友,卻獨獨羨慕生在和睦家庭的人,即便只是放學父母來學校接他們回家,也能讓我感動得一塌糊塗。

但Q還是不願意活到超過40歲,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是“人間不值得”:毒奶粉太多,養孩子很麻煩,結婚的風險太高,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公平正義淪喪,齷齪可恥的潛規則太多,賺錢又那麼艱難......反正世俗間的糟心事太多,不如痛痛快快按自己的意思活著,然後趁著身體髮膚還沒有變得面目可憎和這個世界拜拜。

大概是因為十幾歲就有恣意生活的想法,Q這麼多年過得節奏挺快,趕著時間把一件又一件的事做完:輟學、工作、進修、創業、旅行、讀書、自駕......尤其是在賺錢這件事上,因為錢能解決的事太多太多了,甚至可以換來人身自由,她最大的夢想是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周遊世界,把想看的書看完,之後再無遺憾。

Q如今過了30歲,很久沒有提起“40歲”這個梗,每天痛痛快快的活,開著一家小公司自己當老闆,想去哪便去哪,閒下來間或痛批某些所不齒的社會弊端、人性惡念,也同情、捐助那些弱小群體。實際上,Q或許真的不準備活到需要被照顧被憐憫的年紀,她唯一要準備的是生命該以何種方式結束,才不會痛苦。

不站在普世價值觀上去評判他人的人生觀是對或錯,Q的選擇其實並非出於對生命的輕視,反而是對她所擁有的有限生命的另一種珍視。其實我挺欣賞Q這樣恣意又認真的生活態度:

做真實的自己,

然後在預設的有限時間裡為這個目標拼盡全力。

如若庸碌虛偽甚至痛苦一生,活到80歲和活到40歲,有什麼區別?怕是隻願活到40歲都不要再多40年的時間。

當然,小丫不是讓你悲觀,讓你只活40歲便好。

不同的人生階段和年齡層,生命會有不同的厚度與美感,有些美好需要時間一層一層的沉澱才能變得清透動人,就像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能清晰可見。

只是如若我們能給自己的人生設下不同的限期,或許我們能跳出“80歲”的時間陷阱,在最好的年華里拼力去尋找真實的自己,最想要的美好。

想下自己只能活到40歲、50歲,在這之前最想自己是什麼樣子,在剩下的時間裡要如何做、以何種程度的努力才有可能無限接近它、實現它。

畢竟誰又能保證,自己一定能活得長久,一定還有三二十年的時間可蹉跎呢?

今年還看了一部電影——《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一詞,源自清華大學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意思是以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為根基,聽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無所顧忌。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影片中,王力宏所飾演的清華才子沈光耀,出身名門卻選擇棄筆從戎。在一次與敵軍對戰中,他駕駛戰機衝向日軍軍艦,與敵軍同歸於盡。只活了不到30歲,沈光耀卻有了近乎完美的一生。

假如只能活到40歲,你最想自己是什麼樣子?

“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

相信很多人都曾在深夜彷徨時,追問過自己:

這一生究竟要如何度過?

我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但你想清楚了麼?

是成為別人眼中那個榮耀、成功的樣子?

還是成為自己最想要的那個樣子?

人間不值得,但你值得。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看見的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們的念頭來。

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哪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

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生的朝陽歡呼雀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的忘了自己的珍貴。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