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賺1000,這樣的自由工作者挺好

日賺1000,這樣的自由工作者挺好

2018年の第102篇

文字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6月的時候小丫寫過一篇《普通人,賺到100萬的方法有哪些?》,裡面提到了去創業、進新興行業、做專家、學投資等可嘗試的賺錢渠道。

實際操作起來,大概只有努力工作,多下點笨功夫,讓自己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來賺錢,是更適合普通人的方法。

如果實在不想朝九晚五的工作怎麼辦?

可以去做各種各樣的兼職。

但兼職賺得多與少,很大程度上還是要靠你所積累下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通過投稿賺錢的人,必須知識面夠廣,閱讀的書籍足夠多,寫作練習得足夠多,還要擅於思考,多關注一些話題和熱點。稿件質量越高,關注度越高,能拿的稿酬就越多。如果有能力出書,書籍大賣,版稅則源源不斷。甚至還可以借作品影響力,構建起自己的個人影響力和品牌,並開設一些線下/線上寫作分享課,拓展品牌合作,增加收入渠道。

上課做培訓的人,也必須對某個領域的知識非常瞭解,知道如何將知識系統化整理、用課件展示、還要懂現場教學和互動。更聰明的人,則知道如何跳出空間、時間限制,把課程互聯網化,尋找平臺合作擴大課程銷售量和影響力,做到開一次課就能源源不斷吸引人來購課,不需要像線下這樣把1門課反覆講無數遍。以前是1次課賺1份錢,厲害的人可以1次課賺N份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大教授薛兆豐,原本只是在校內講經濟學的一名老師,通過知識付費平臺把經濟學課搬到了線上,一門《薛兆豐老師的北大經濟學課》營收超3000萬。這就是知識的價值,空間無限。

前期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只是普通人中的普通人,更大程度要依賴體力賺錢,也不想朝九晚五去工作,要怎麼辦?

通常情況下,小丫會建議,即便沒有機會在校園中完成學業,出來工作後也可以利用時間自學一些專業知識,一個是有知識的人世界會更為廣大,一個是可以爭取靠腦力增加收入的機會。

但有些人確實缺乏學習的毅力和天賦,而且家庭壓力和年紀都大了,只能在體力勞動中多找賺錢機會。

創業,對資金和能力、資源、經驗的要求太高,做點小生意,相對來說更容易實現。

最近小丫就觀察到了一個做小生意日賺1000以上的例子。就是公司對面小吃街的兩個流動粥攤。

一部平板車,5個大電飯鍋,幾包一次性飯盒,就是1個粥攤的基本要素。

每天8點半左右小丫上班路上都會去買粥,圍著買粥的人不少,基本這個點鍋裡的粥都少了一半,甚至有空鍋出現。中間粥賣完有沒有補充不清楚,但全部賣完問題不大。

兩個粥攤是夫妻檔,一個在小吃街頭(靠商業區),一個在小吃街尾(靠生活區),一碗粥售價5元,一鍋粥大概能盛出來25份。把所有的粥都賣完,大概營收1250元(5元*25份*10鍋)。

分析下這個小生意的優勢吧:

1、成本低

粥的成本是很低的,一小部分原材料就能煮出來一大鍋。5個鍋裡對應5種不同口味的粥:綠豆粥、紅豆黑米粥、銀耳蓮子粥、燕麥牛奶粥、小米芡實粥。除了銀耳蓮子粥的原材料銀耳、蓮子稍貴些,其他的成本都不會太高。除了黑米粥,其他的粥裡都加了普通的大米,這樣更節省貴的原材料份量。

流動攤位,不需要店鋪租金。要不要交一部分“管理費”?這點小丫不清楚,這條街每天的流動攤不少,加上是二三線城市,從來沒有見過有城管出現。(有做過小攤生意的,可以貢獻點“管理費”方面的經驗~)

2、用時少

熬粥主要是前一天晚上,只要把原材料洗乾淨,放入鍋中熬製2小時差不多,流程很簡單。第二天帶著保溫電飯鍋,要幾份盛幾份,不需要其他加工流程,極為輕鬆。

小吃街那些賣炒粉、煎餅果子等的小攤,則需要現場製作,客戶等待時間長,攤主也時常忙得一頭大汗。

賣粥時間大概是3-4小時。有一回週末我7點起來晨練路過,已經看到老闆在出攤。推測老闆的出攤時間是6點半,收攤時間是9點半-10點,因為主要做的就是上班族的生意。

因為原材料比較固定和簡單,採購時間也不會太長。

綜合來看,經營這樣一個粥攤,把採購、熬粥、賣粥的時間都算在一起,也用不了8小時。

早上10點賣完粥,愛幹啥幹啥去~~

3、位置好、競爭力強

這條小吃街處於生活區,但過一條大馬路又是商務區,還靠近地鐵口,所以人流量很不錯,每天有不少排隊買早餐的上班族,也有一些生活區裡懶得做早餐的住戶。

但小吃街賣的早餐頗具湖南特色,幾乎都是滷粉、涼麵和油炸食品,口味比較重,光賣涼麵的應該都有10家。對一些省外來的上班族來說,可選擇性低。比如小丫就是廣東的,一直都不喜歡重口味,早餐更是清淡為主。

街上就這一家流動攤粥,品類和其它門店、小攤直接區分開來。相當於把想換清淡口味或本來就喜歡清淡口味的消費者生意都做到了。

夏天天熱,胃口一般會差點,綠豆粥、銀耳蓮子粥清熱可口。冬天天冷,一碗熱粥養胃暖胃,也是再好不過~賣粥四季生意都不錯。

粥攤的攤主,是一對大概50歲的夫妻,兩個人基本每天都來出攤,包括週末。估摸著一個月營收3萬不成問題,如果老闆中午還有在其他區域賣粥,可能還有更多收入。

綜合來看,其實弄個小攤在人流量不錯的商務區賣賣粥也挺好的,現場不需要製作,流程簡單。只是選取位置時,估摸著在一線城市被“管理”的壓力大,二三線相對“管理”力度不會那麼高,運營會比較穩定。

今天為啥會開腦洞想“擺攤賣粥”呢?

因為普通人的真實奮鬥故事,小丫遇見過很多。除了生存所迫,這裡面的勇氣和實幹精神,很可貴。

小丫的表哥表姐,在一線城市奮鬥十幾二十年,就是從街頭的小攤販做起的。如今他們都已經在一線城市安家樂業,有了自己的店鋪和工廠,下一代成為在一線城市長大、受教育的新城市人。

小丫小時候,也曾經跟著爺爺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街頭擺攤賣自己種的菜。

無論是“體力賺錢”、“腦力賺錢”,小丫的想法是:只要是自己勞動合法所得,不需要分貴賤高低,都值得尊重。

對於本來也一無所有的人來說,更應該放下所謂“面子”和“虛榮”,踏實的積累財富和人生經驗。

《請回答1988》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人真正變強大,不是因為守護著自尊心,而是拋開自尊心的時候。

日賺1000,這樣的自由工作者挺好

希望你們能更好的賺錢,也能真正變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