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繁榮,給了我們哪些啓示?

導讀: 半導體被稱為國家工業的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美日韓是世界公認的半導體產業最發達的三個國家,它們培育了眾多耳熟能詳的跨國企業,英特爾、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爾半導體、東芝、瑞薩、信越等,個個體量驚人、實力雄厚。

半導體被稱為國家工業的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美日韓是世界公認的半導體產業最發達的三個國家,它們培育了眾多耳熟能詳的跨國企業,英特爾、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爾半導體、東芝、瑞薩、信越等,個個體量驚人、實力雄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臺灣曾經一度成為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期間,聯發科、臺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讓臺灣半導體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電子產業轉移、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形勢下,臺灣的IC產業仍舊活躍於一線,尤其是晶圓代工方面,臺積電、聯電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商之中,讓人驚歎不已。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繁榮,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臺灣半導體崛起的關鍵因素:政策、人才、策略、專利、機遇

堅定不移地執行科技振興臺灣的政策。臺灣是一個島嶼,資源匱乏、人口有限,發展附加值產業是其壯大的必經之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確定了以科技產業為核心的政策,扶持了眾多科技公司,威盛電子、聯電、富士康均在此期間成立;其中,聯電是臺灣第一家半導體企業。

臺灣為了支持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做了很多嘗試和創新,比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主導成立的科技產業園區——新竹科技產業園;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工研院與美國RCA簽訂長達十年的合約,同年7月,首座積體電路工廠破土,次年產製三吋晶圓成功。

對教育和人才的重視帶來人才的供給。臺灣的半導體人才一方面來源於本土大學,一方面來源於美國。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臺灣大學都在早期就開通了半導體相關專業,並與美國等知名企業合作,通過產學研形式幫助人才快速成長。據OFweek電子工程網獲悉,臺灣之所以有源源不斷的半導體人才,是因為它們與硅谷之間形成了一種成熟人才輸送的模式,即臺灣人去到硅谷工作、學習、成長,待自己技術成熟、翅膀硬了再回來創業。聯華電子曹興誠、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聯發科蔡明介等在創業之前均在美國硅谷做高管,擁有多年的工業和專業背景。

以IC代工帶動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策略。美國是半導體產業的發源地,在上世紀70年代,硅谷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行業、人才、專利等制度,在芯片、ODM等領域無人能及。臺灣雖然堅定了發展半導體的決心,但從什麼地方突破仍是需要思考一番!從代工起步,謀求在全球芯片產地一席之地,臺灣半導體企業起初專注於封裝環節。之後,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旺盛,聯發科和晨星做芯片、日月光專注於晶圓製造、精材科技做封裝,逐步將半導體範圍擴大到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

重視半導體專利有利於提升自身話語權。半導體的發展繞不開專利授權,很多專利在美國,如果想讓自己在行業內有足夠的話語權,重視專利是必須走的一條路;臺灣威盛和英特爾曾經因CPU授權問題鬧得不可開交,聯發科與高通也官司不斷……臺灣半導體最厲害的IC代工,這與它們對專利的重視密不可分,臺積電圓代工業務全球第一,連續多年壟斷臺灣專利申請榜單,並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部門,對專利的投入值得學習。大陸的後起之秀中芯國際發展遇到瓶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與臺積電的專利糾紛。

抓住了兩次集成電路的產業變革機遇。集成電路大致有三個快速發展的機遇時期。第一個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美國主導的半導體行業變革,微處理器、存儲器是當時的主流產品;第二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客戶為導向的晶圓代工模式興起,臺積電、聯電等臺灣本土IC代工企業崛起;第三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SOC產業的發展給IC產業帶來機遇,形成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為一體的全產業鏈,芯片設計聯發科、製造巨頭聯詠科技、封裝大咖力成等紛紛出現。

除了上述原因,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島內的大環境和大陸的支持,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是由於臺灣的電子產業非常發達,涉及手機、電腦、LED、電子組裝等,整個產業鏈非常完善,相關公司眾多,給了半導體企業發展和崛起的良好土壤。據統計,臺灣本土的上市公司,近乎一半的企業與電子相關。二是由於大陸廉價的勞動力,給了臺灣半導體企業高速發展的源動力,臺灣很多與電子相關的廠商將自己的製造中心設在大陸。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繁榮,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臺灣IC產業的繁榮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力度

國家對半導體行業的重視有目共睹,2000年,以國務院18號文件頒佈為標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進入了真正的起步階段。在2008年以後,國家繼續加強對IC產業的關注,頒佈各項政策扶持IC產業發展以填補巨大產業需求。正是政策的扶持,我國的半導體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期,近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和突破,並且依舊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據相關數據統計,2018上半年大陸半導體產業銷售額2677.7億元,同比增長21.6%。

二、對高端專業人才的培育和引進

芯片行業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也是一個高技術人才的密集型行業,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繁榮離不開很多專業的高端人才。近年來,大陸對人才的引進方面下了苦功,臺灣IC人才流入大陸的不計其數。張汝京曾是臺灣大學培育的高材生,在德州儀器工作多年後來大陸創辦中芯國際,目前成為全球十大IC晶圓代工企業之一,臺聯電孫世偉、蔡力行等相繼加盟清華紫光,內地對人才的重視加速產業發展。國家加大力度培養半導體人才並取得成效,清華北大等專業院校的高端IC設計人才頻出,給中國半導體產業振興提供了人才基礎。

三、在某些半導體專業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我國的半導體產業起步較晚,企業如果在傳統的芯片領域直接與英特爾、AMD、高通等巨頭正面PK,無疑是自尋死路,但在某些專業的IC設計領域,中國企業可以站在前面,比如比特幣挖礦ASIC芯片,目前中國是這個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國內的挖礦芯片廠接近20家,產值佔全球一半。據統計,2017年比特大陸的銷售額預計達到驚人的143億人民幣,超過了國產手機芯片設計廠商展訊,榮登2017年中國十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排行榜第二名,僅次於華為海思。

近日,國內某企業發佈全球首款量產7納米芯片,也屬於挖礦芯片,雖然在CPU/GPU等領域現在無法超越美國,但在某專業芯片領域,成為行業霸主,彎道超車未為不可。

四、抓住AI、物聯網機遇迎來更大的突破

藉助於兩次集成電路變革的機遇,臺灣半導體起來了!國內芯片企業要想實現未來的跨越式發展,抓住AI、物聯網的機遇是目前唯一的辦法。在過去,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是主要需求,未來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將是引領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創新應用商機。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繁榮,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完善半導體產業鏈是重中之中

半導體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近年來也誕生了海思、紫光、中興微、華大、士蘭微等影響力不錯的企業,但與世界頂尖的半導體公司仍有差距,國內的半導體產業鏈尚不完善,如高端芯片、存儲器、晶圓代工、封裝等領域仍有突破和上升的空間。臺灣半導體起步比大陸早,產業鏈相對完善,從它們的發展之路中,我們能學到很多的知識。正是大陸半導體企業在不斷學習和進步,才造就瞭如今的形勢,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戰場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