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工傷保險互認後具體有何變化?工傷險與商業險有何區別?這下都說清啦

近日,京津冀三地簽署工傷保險互認協議。近年來,工傷保險領域與之類似的新政策不斷,這些新政策實施效果如何?勞動者的這張“安全網”織得怎麼樣了?

工傷保險相關改革正在進行,京津冀實現工傷保險互認就是重要一步。那麼,京津冀三地工傷保險互認後到底有何變化?一起來看看——

京津冀三地工傷保險互認後具體有何變化?工傷險與商業險有何區別?這下都說清啦

京津冀工傷保險互認後的前後變化

若參保地為北京,參保人在河北分公司工作,出現因工受傷情形。

1、互認前

只能向北京市人社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再由北京市人社局派人到河北當地進行工傷調查,出具工傷認定決定書。

2、互認後

北京市人社局可直接委託河北當地人社部門進行工傷調查,

並根據調查結果出具工傷認定決定書,省時省力。

許多地方,工傷認定的手續越來越簡單了。

以前

工傷認定必須要提出書面申請;

從申報、調查到出具工傷認定決定書,需要1個月左右。

現在

可通過網絡、電話等形式提出申請;

建築業工傷認定決定書平均出具週期為10天左右。

京津冀三地工傷保險互認後具體有何變化?工傷險與商業險有何區別?這下都說清啦

不重視參保,責任難落實,涉及部門多......在公路、鐵路、水利等諸多工傷事故發生率高的行業,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農民工工傷保險參保率普遍偏低。為扭轉這一局面,人社部門是怎樣做的呢?一起來看看——

按項目參保,全員覆蓋、動態參保

長期以來農民工群體參保率較低,尤其是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是易受工傷的高風險群體,卻長期難以納入保障範圍。

流動率高是農民工工傷保險參保率低的主要原因。

農民工往往也缺乏相關意識,不會主動要求企業繳納工傷保險。

2014年

工傷保險按項目參保方式推出,扭轉了這一局面。所謂按項目參保,

是指在工程建設領域,由項目施工總承包單位或項目標段合同承建單位以工程合同總造價的一定比例一次性繳費參保,保障範圍覆蓋項目全部用工。

按單位參保,工傷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參保人這個個體,而按項目參保針對的對象是項目這個事,只要是參與到這個事的人員,隨進隨出,均納入保障範圍,實現動態參保。

今年以來

人社部進一步將該政策拓展至公路、鐵路等工傷保險參保的空白地帶,讓好政策覆蓋面更廣。

截至6月底

全國新開工工程建設項目參保率:97.81%

在建工程建設項目參保率:98.92%

京津冀三地工傷保險互認後具體有何變化?工傷險與商業險有何區別?這下都說清啦

現如今,

很多人對工傷保險和商業保險的瞭解程度不夠,

難以區分這兩者的區別,

下面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京津冀三地工傷保險互認後具體有何變化?工傷險與商業險有何區別?這下都說清啦

工傷保險與商業保險有何區別?

工傷保險為強制性參保,商業保險為企業自選動作。對職工而言,工傷保險從制度設計上體現了對職工終身負責的態度,並要求企業承擔僱主責任。

在保障力度上

商業保險往往實行一次性給付

工傷保險基金是終身保障

只要相關人社部門認定職工所受的傷害為工傷,工傷保險基金將100%負擔職工治療工傷目錄範圍內的所有醫藥費,按月發放津貼。

具體而言,對經勞動能力鑑定:

屬於1—4級傷殘的

要求所在單位繼續與其保留勞動關係,允許其繼續享受相關員工福利,並由工傷保險基金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按月發放傷殘津貼;

屬於5—6級傷殘的

要求其所在單位仍為其安排適合的工作崗位,若無合適崗位,則由單位按月發放傷殘津貼。

對企業而言

參加工傷保險則讓一切都有據可依。以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為例,商業保險的賠付金只有10萬—20萬元左右。

參保後,由工傷保險基金出錢,且對一次性工亡補助金金額有明確規定,按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計發,如2018年為72.792萬元,減少了不必要的糾紛。

整理自: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