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為更好地開展“書畫進萬家”公益活動,促進與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氛圍、普及文化知識、提升中國百姓對書畫藝術的濃厚興趣及鑑賞能力,讓廣大藝術家快速找到“知音”從而激發百姓對書畫藝術品的收藏慾望、活躍書畫藝術品流通市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格桑花慈善基金及墨筆文化網決定自2017年11月10日起在線直播格桑花開“書畫進萬家”公益大講堂視頻欄目,主要內容包括“書法賞析”“國畫賞析”“金石傳拓”等三個核心板塊。誠摯的邀請各位書畫藝術家老師做客直播間,參與公益授課,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弘揚中國夢!

第一期《書法鑑賞》崔靖老師為我們講述一味中藥“龍骨”引出的驚天秘密——甲骨文!

第二講:承前啟後的標誌-西周早期金文上乘之作《大盂鼎》

第三期:從吳昌碩追述石鼓滄桑及欣賞

第四期:小篆之祖李斯及《嶧山石刻》

第五期:隸書探源

第六講:書之初—竹簡

第七講:漢簡之最—居延木簡

第八講:古隸精華—馬王堆帛書

第九講:隸草名篇—石門頌

第十講:《華山碑》—見尾不見首

第十一講:漢碑翹楚—禮器碑

第十二講:漢碑精品—曹全碑

第十三講: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崔靖

《墨筆講堂》公益講師—向經典要智慧

北京墨筆文化特聘藝術顧問

崔靖,1954年10月出生。漢族。祖籍山西。筆名:龍眠山客。號半聾 。北京墨筆文化特聘藝術顧問,中國國典書畫院會員。文化部國禮文化發展委員會國禮書畫院理事。中藝藏教育培訓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道教協會道家書畫院藝術委員。中國五老書畫院高級院士。北京市豐臺區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學校特聘書法教師。

先說說民間對“草書”的認識

歷史上有一個“亦自不識”的故事,原文是這樣的:某朝有張姓丞相,素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惘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予忘之!”翻譯過來就是: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草體字),但是很不工整。同事及人們都譏笑他,他卻不以為然。一天,他忽然得到感覺好的不得了的佳句,趕忙索要筆墨奮筆疾書,字非常潦草,寫了滿滿一張紙。他當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拿著他所寫的字詢問張丞相念什麼字。張丞相反覆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麼字,於是就責罵侄兒說:“你怎麼不早一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麼。”真是貽笑大方啊!但這個故事清楚地告訴我們一點,草書不是隨意胡畫亂寫而為的。那草書是什麼呢?它是漢字的書法中書體的一種,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草有草法,並非是胡寫亂畫,彎來繞去就是草書。可古往今來許多人對此一直是存有誤區的。年前在梅地亞影視大廳,看到某位所謂大名頭的人,現場寫草書,氣勢不小。看著某人寫時,筆在紙上繞來轉去,圈畫的不少,看著倒是十分熱鬧。可惜回來至今,根據照片翻遍了好幾本草書字典,也一直找不到他那幾個所謂草書字的草法來源。不會寫不怕,但不能亂寫。草書一定要按照草書的法度來。那草法的法度的源頭在哪裡呢?它形成於漢代,是我們的先祖先民,為了書寫簡便而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一種書體。它且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今天我們先說說章草,說章草不得不說一個人,他就是皇象。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說說皇象與“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皇象,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月不詳。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幼工書,師於杜度。杜度,字伯度。生卒年不詳,他是漢章帝時的人,做過齊相。號稱“草聖”的張芝,曾經說自己的書法“上比崔、杜不足”。這裡說的杜就是杜度。崔,是東漢另一位章草書法名家崔瑗,而崔瑗是杜度的學生。杜度的書跡今天是看不到了,但據看過他書跡的三國時魏人韋誕說,是“傑有骨力而字畫稍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飛迸”(張懷瓘《書斷》引)。晉衛恆《四體書勢》說:“齊相杜度號善草書,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梁時庾肩吾《書品》列其書品為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為神品,草書大家懷素稱他的章草“天然第一”。皇象善篆、隸、章草,時人謂之“書聖”。時人以其書法與曹不興之畫並稱八絕。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著名畫家。孫吳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他在黃武年間(222—229年)享有很大的聲譽。被稱為“佛畫之祖”。與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並稱“六朝四大家”。又與趙達的算術、嚴武的弈棋、皇象的草書等號稱“吳中八絕”。晉葛洪《抱朴子》譽皇象為“一代絕手”。南朝宋羊欣說:“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唐張懷瓘《書斷》評他的章草為神品,八分為妙品,小篆為能品。因章草是一種有規章、有法度的早期隸書的草寫,到了皇象時代,已十分成熟,且為眾多書家所擅長。而皇象所書形體已經很規範化了。傳世書跡有《急就章》與《文武帖》等。相傳書論有《論草書》。今世僅存《急就章》石刻,相傳為皇象書。以松江本最為著名。系明楊政於正統四年(1439)據宋人葉夢得潁昌本摹刻的所謂《松江本》,其它古本未見流傳。啟功先生所收藏的明拓《松江本》是所見到的較佳拓本。在講堂我的身後,有我依據松江本節臨的《急就章》。“第一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 分(別)部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 勉力務之必有喜,請道其章: 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 周千秋,(趙孺聊。爰)展世,高闢兵(第二)。 鄧萬歲,秦妙房。郝利親,馮漢強。 戴護(郡)”一行章草,一行楷書。臨得不太好。章法安排的舒朗一些。供各位欣賞。此帖點畫簡約、凝重,亦較含蓄,又多隸書筆意。結字工整,法度森嚴。整篇觀之,氣息古樸溫厚,沉著痛快。《松江本》原石現藏上海市松江縣博物館。傳世書跡皇象章草《急就章》原名是《急就篇》。是西漢元帝時命黃門令史游為兒童識字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皇象急就章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皇象急就章

《急就章》松江本此本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範,筆力剛健,寓變化於統一,其字結體略扁,各字間均不牽連。有些筆畫下筆尖細,重按後上挑,出鋒鐮利,成為其字的重要特點。此書點畫簡約、凝重、含蓄,筆意多隸,筆畫雖有牽絲,但有法度,字字獨立內斂。橫、捺、點畫多作波磔,整篇氣息古樸、溫厚,沉著痛快,縱橫自然。近人沈曾植《海日樓札叢》稱:“ 細玩此書, 筆勢全注波發,而波發純是八分筆勢,”此帖對後世影響甚大,至今仍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認的章草範本之一。

《急就篇》的由來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我們再介紹一下《急就篇》。作者乃西漢元帝時(前48~前33)黃門令史游。該書是中國古代教學童識字、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字書,在古代常被用作識字課本和常識課本。漢代教學童識字的書,如《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篇》流傳下來。全書為三言、四言、七言韻語。三言、四言隔句押韻,七言則每句押韻,以便誦習。篇中分章敘述各種名物,如姓氏人名、錦繡、飲食、衣服、臣民、器物、蟲魚、服飾、音樂以及宮室、植物、動物、疾病、藥品、官職、法律、地理等,不僅為識字而設,還有傳播知識、以應實際需要的意思。據說原書可能是用隸書寫的,東漢時章草盛行,書家喜用章草書書寫,魏晉時期鍾繇、索靖、衛夫人、王羲之也都有寫本,但都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三國時吳國皇象的寫本流傳下來。此字書舊分32章,相傳皇象寫本為3l章,宋太宗所寫為34章。不同傳本文字也略有異同。由於分章的原因,也有人把它稱作《急就章》。現在能見到還有元代書家趙孟頫、鄧文原寫本,則各有優劣。注本有唐代顏師古注和宋代王應麟補註。《小學匯函》和《學津討原》都有刻本。

《急就篇》由於實用性強,容納的知識量多,作識字課本兼常識課本,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正因為如此,它一經出現,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從深宮到邊疆,從貴戚到工匠,都採用它作為啟蒙學習的教材。《急就篇》介紹了儒家典籍,並反映出儒家的社會政治思想,“諸物盡訖五官出,治《禮》掌故砥礪身。智能通達多見聞,名顯絕殊異等倫。超擢推舉白黑分,積行上究為貴人。”這也就要求統治階層的子弟“學而優則仕”,積極地謀取政治上的地位。這是“獨尊儒術”以前的字書所沒有的。結合班固續揚雄《訓纂篇》使“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來看,儒學的內容已滲透到漢代的啟蒙教育之中。

歷代對《急就章》評價甚高。顧炎武說:“漢魏以後,童子皆讀史游《急就》習甲子。《魏書》崔浩表言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劉芳撰《急就篇續注》《音義證》三卷。陸暐擬《急就篇》為《悟蒙章》。”宋歐陽修編《州名急就章》、王應麟編《姓氏急就篇》,均仿《急就篇》。《姓氏急就篇》,以姓氏諸字排纂成章,以便記誦。雖以記錄姓氏為主,而臚列名物,組織典故,意義貫通。每句之下分注姓氏之源,貫穿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篇末有自跋一章,為小學識字之書,兼取常識教學之功。由此可見,《急就篇》在教育史上功不可沒。

我們前幾講曾經說過,在我國的教育史上,秦漢是一個最光輝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發展,在語文規範化工作方面也頗多建樹。秦統一後,一方面以小篆為正字規範,推行文字的統一,當時學童識字的課本——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等——都用小篆書寫;另一方面,隸書的出現揭開了漢字書寫體發展史上新的一頁,它打破了篆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結構的基礎,提高了漢語書面語書寫的效率。兩漢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語文規範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識字教育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秦代流傳下來的《倉頡篇》等三本識字課本在漢代合稱“三倉”;又新編了新的識字課本,計有司馬相如《凡將篇》、史游《急就篇》、李長《元尚篇》、揚雄《訓纂篇》和賈魴《滂喜篇》,可見當時對語文規範、識字教育的重視。只是八部字書僅史游的《急就篇》流傳下來(現有《四庫叢刊》本),《倉頡篇》有殘簡,其他都亡佚了。

《急就篇》作者及漢學教育

再說一下史游,西漢人,生卒年和生平事蹟也不詳,漢元帝時曾任黃門令,精字學,善書法。《漢書·藝文志》記載:史游著《急就》一篇,或稱《急就篇》;至《隋書·經籍志》上又稱《急就章》。“章草”在秦漢時代變篆為隸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散隸體,為後世書家效法。“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說明這是一本速成的識字課本。全書共收2016字,無一重字,文辭雅奧,非後世蒙書所能及。《急就篇》中很多字詞一直沿用至今,這說明漢語源遠流長,也為漢語詞彙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漢代重視識字教育和語文規範化,還制定了有關的獎懲政策。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學者17歲以上,經考試能“諷籀書”九千字者即可擔任官職;考試“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優良者可以官尚書史。另一方面,官吏上書皇帝,若寫了錯字,一經揭發,就要受到懲罰。識字教育和語文規範被提升到朝廷取士準則地位,所以在漢代,史游等撰寫字書,都是很受尊重的。《急就篇》能完整流傳下來,唐代顏師古功不可沒。顏師古改正了《急就篇》流傳中出現的訛誤,系統整理,並精心為之作注,使這部令初學者博聞廣識、開拓視野的重要典籍得以流傳至今。

細說“章草”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產生於東漢末,是從章草變化來的。章草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於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範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章草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面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

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齊相杜度善寫草隸書體。章帝特別喜歡,特詔他上奏章時用這種書體書寫,或曰元帝時史游用於書寫急就章。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它的準確含義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條理、法則、法度的意思。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後,由於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逐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所以說把當時規範化的、章法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還是十分允當的。

我們今天談論的章草,包含了兩方面意思:一是俗體的章草,即通常在市面非正式場面所使用的章草書體,即所謂的原始狀態。但今天已無從考究。據說筆畫簡直、用筆源自篆隸,雖然在字法上已漸趨規範,但筆畫意趣上仍處於不成熟的初創階段,其最根本的用筆方法基本延續了篆隸書的平鋪直敘,點畫已有遲澀感,結字靈動和變化,縱橫交錯、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線條用得較多,整體上有渾樸爛漫的色彩。也有人將這些書體稱之為草篆、草隸。總的來講,這些書跡應該稱之為篆書或隸書草化的產物,或稱之為草書的雛形,它們都是草書最古老的形態,是草書藝術的源頭,是書法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二是嚴格意義上已經規範化了的章草,字勢基本取橫勢,且每字中有明顯的波磔特徵,雖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與嚴謹,顯然已基本衍變為一種新書體了。我們只能從其明顯而誇張的波磔來認同它與隸書的親緣關係,這一類作品就是以我們今天講的皇象急就章為代表,後世書家習章草者,宋克、趙子昂等多以此法為宗。規範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經很少能見到隸書的痕跡了,用筆的提按使轉漸趨成熟,字法結構也更加嚴謹而精美,幾乎無異於行楷。

在講簡帛時我們說過,因為紙張的出現,簡牘書寫機制的失傳,真跡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頭漸被人們遺忘。至於“章草”的由來,剛才說了一下,有好幾種說法,且各都有其根據和道理。

其一:史游作草書《急就章》(本名《急就篇》),後來省去“急就”二字,但呼“章”。

其二:因漢章帝喜好這種書體,並命杜度等奏事用之,故得名。如唐韋續《篡五十六種書》雲:“章草書,漢齊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

其三:此種書體,用以上事章奏,因而得名。

其四:取“章程書”意,意即其草法規範化、法則化、程式化。

自此看史游是章草書體第一整理者,而杜度等人是章草書體的第二整理者。章草的書體特點是字字獨立,不似今草字字紐結糾纏。它的筆畫特點圓轉如篆,點捺如隸。一字之內筆畫間有牽絲縈帶、纏綿連接,筆畫的粗細輕重變化較大,有些橫畫往往與成隸書捺腳狀向右上方重筆挑出,純似隸書收筆。

如何對歷史上和今天的章草分類,餘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闢的論述:以純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一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當屬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各種漢簡屬於此類;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一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復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於此類;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範。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皇象的《急就章》以及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於此類;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徵。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於此類;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屬於此類。

章草用筆特點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徵。

一、第一筆橫的起筆,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似右捺斜挑。(舉例書寫:千、萬、歲、俗。)

二、最後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舉例書寫:之、史、護、夫。)

三、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沉穩。

四、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繫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且筆畫多為圓弧形,俯仰顧盼,相互呼應,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舉例書寫:謝、劉、勝、若。)

五、左右結構能不連一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字和楷書差不多。(舉例書寫:三、任、一。)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樣,向右旋繞,彎向上鉤。(舉例書寫:延、送、失。)

八、章草中單點的形態與楷書比較近似,多點間的筆勢有呼應。用筆有起伏感。(舉例書寫:卜。)

九、豎畫一般是空搶入紙,翻壓後果斷下行的,行筆中段一般比較勁挺。撇畫有爽利之感,從形態上講,短撇如“匕首”,雖形短但力強;長撇如長刀且有彈性。(舉例:第。)

十、章草中的捺畫變化豐富,正捺是章草的特徵筆畫,誇張“磔尾”書寫;反捺則順勢下鋪;(舉例:樓。)點捺收筆以小“磔尾”形態呈現,多有活潑之感。鉤畫一般是附著於橫、豎等其他筆畫之後而構成的筆畫。有厚重之感,不是輕易挑出的。轉折,“轉”為圓,多用手腕擺轉而成,為章草書寫的常態;“折”為方,有時翻折而下,有時略做駐筆後順勢下行。(舉例書寫:腸、肩。)

由此而看,隸書自戰國時代產生之後,至漢初已進入發展階段。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隸書是朝著兩個方向發展的。一條路線,應官方正式詔令、奏章、公文和碑文之需,朝著端正的方向發展。另一條路線,則是應邊疆軍情緊急和百姓日常生活節奏趨簡趨快之需,朝著潦草的方向發展。後來潦草的難以辨認,史游、杜度等人加以整理和規範,於是最終形成了章草。

當代寫章草之人

章草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學習書寫之人。而在當代,則有一位的大多數人都熟知的且有爭議的人物。今天就來說說他。他曾說他用腳丫子夾著筆寫字都比誰誰誰強!這人是誰呢?康生。先聲明一點,今天說康生,僅限於說寫字,不涉及其它方面。康生,原名張宗可。筆名魯赤水。山東諸城縣大臺莊人。康生出生於書香世家,由於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時代便開始接觸文藝作品,因此擅長中國傳統書法、中國畫及收藏。

在中國古代歷來就有“書如其人”“心正則筆正”之說,古人論書往往兼論人品,認為書品和人品是密不可分的——書法是人品的外在體現,人品是書法的內涵延伸。所以古人很看重書家的人品,高度追求人品與書品的統一。但書法史上卻常常出現與之相悖的例子,書法堪稱一時之選,但人品卻極為卑劣為世所詬病。如宋代的蔡京(蔡京原為“宋四家”之一,人們惡其為人,換上了蔡襄),明代的嚴嵩,近代的鄭孝胥,還有今天說的康生。著名文物鑑賞家、前清翰林院編修陳叔通認為,當代中國有四大書家,分別為:康生、郭沫若、齊燕銘、沈尹默。陳叔通家中曾藏有康生手書的真草隸篆四條屏。據說康生還送給劉少奇一面十四摺扇面,兩指間寬,竟用蠅頭小楷謄抄了整整一篇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更為稱奇的是康生還能雙手寫梅花篆字,他經常左右開弓,或竟用左手,故常以“康生左手” 落款。對於自己的書法水準,康生也是相當自負的,據說他曾經放言:“某某那字,也叫書法?我用腳夾根木棍也比他寫得強!”此言可見這康生何等狂也!不僅如此,康生還精鑑賞,通篆刻,擅繪畫,他常用“魯赤水”的名款作畫,這三個字與齊白石的名字字字相對,似有與其爭鋒之意。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1961年中央重提雙百方針,《人民日報》創辦學術版,報頭“學術”二字即由康生題寫;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重印《寶晉齋法帖》,也請康生題寫了書名,頗見其書法功力。康生對《聊齋志異》版本頗有研究,曾用筆名寫過考證文章,發表於《文學遺產增刊》,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此出版了《聊齋志異》新版本。

當時黨內高層“秀才”中,田家英是最有才氣的一個,他對康生在書畫方面的造詣頗為敬佩。在田家英的藏品中,有一部明版《醒世恆言》是康生的贈品。據專家考證,發現明天啟丁卯年刻本的《醒世恆言》,世間只有4部,其中兩部分別藏於日本內閣文庫和日本吉川幸次郎處。另一部原藏大連圖書館,今已不見。康生拿到的這部,為衍慶堂39卷本共20冊,估計為解放初期的敵偽收繳品。康生差人仔細將這本書每頁託裱、內加襯紙,重新裝訂,有缺頁處,一律染紙配補,由他親自校訂。他還仿寫宋體木刻字,為該書補寫70餘處,約3600餘字,可見其頗有造詣;康生在收藏書畫方面的愛好,幾近於一種瘋狂式的掠奪。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康生常以借條的方式佔有一些文物。1956年故宮太和殿展出一方唐代陶龜硯,被康生看中說是“借”去看看,後久借不還,被康生編入“康硯第五十三號”。故宮博物館不好入賬,只好為康生辦了調撥手續,歸康生所有了。

“文化大革命”中,康生將京城有名的文物收藏家鄧拓、阿英、龍雲、章乃器、傅惜華、傅忠謨、趙元方、齊白石等人名單開出,交給心腹,煽動紅衛兵前去“抄家”,將這些名家的收藏全部集中到文物管理處,自己隨後趁火打劫,巧取豪奪。康生多次跑到北京市文管處詢問:“傅惜華的書集中起來沒有?”並且一再囑咐:“他的書一定不要丟失和分散。”據說1969年10月的一個上午,康生得知傅惜華的書已經“抄”出並已經集中到國子監藏書庫,趕緊驅車前往。到了又髒又冷的書庫,他一屁股坐在一個破木箱上動手挑書,71歲的老頭子,嘴唇發紫了,鼻涕也流出來了,一個人竟挑了3個多小時。傅惜華的藏書經過紅衛兵“抄家”行動,轉而流入康生之手。自1968年至1972年,康生先後到北京市文管處32次,竊取圖書12080冊,竊取文物1102件。其中有大批宋元版和明版的珍本、孤本圖書。還有2000多年前的青銅器、1000年前的古硯、碑帖、書畫和印章,還有30萬年前的玳瑁化石等,都是一批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品,有的還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康生侵佔這些圖書文物,有時也象徵性地付點錢:有一次他在文物庫房裡發現宋拓漢石經,據傳是蔡文姬之父蔡邕書寫,國內僅存3件,是異常珍貴的文物,他從口袋裡掏出10元錢說:“這件東西我買了。”隨後他又看到了《臘梅三詠》系黃庭堅真跡極其名貴,又說:“這件東西給5元吧!”過了一會他又看到宋畫院仿趙乾的《起蛟圖》,愛不釋手,但口袋裡僅剩下一角錢,就厚著臉皮取走了。康生死後1980年夏北京故宮後院舉辦了一次私人收藏品的內部展覽會,展出了康生的收藏,人們被康生的收藏嚇呆了。當時一位參觀展覽的日本人說:“誰說你們中國沒有富翁?康生不就是一個嗎?”

康生之所以章草寫得較好。與所處的書法發展的時代背景有關。這個時代背景有兩條線,一條是有清以降,書法的碑帖之爭愈演愈烈,碑學有了長足發展的線,另一條就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明對傳統文化不斷衝擊的線。碑學的發展成就在清代是有目共睹,名家輩出,作品紛呈。篆籀、金石、八分等書體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不過碑學的發展需要兩樣條件,一是時間的沉澱,二是宗師的引領。畢竟帖學也是士大夫精英浸淫千百年後也才有的大道漸窮的感覺。假以時日的話,碑學的發展是必然的,不過鴉片戰爭的爆發打斷了中國書法自我嬗變的歷史進程,西方文明對古老華夏的衝擊,使得書法這門藝術的存續都變得飄忽不定起來。在此基礎上,書法發展的兩條線彙集到了一起,近代以來的書家們前赴後繼,不斷進行探索,尋求書法的脫胎換骨,涅槃重生。而他們的指導思想就是書法必須變革、創新。時至今日,變革創新依然是書法界的主旋律。但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在變革創新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很多人想到了另一條路——復古。書壇的復古運動是有先例的,尤其典型的是元代趙孟頫倡導下的書壇復古運動。其旨意在矯正宋朝以來以意先行,不尊法度之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世的復古一是取法古人,使得書法得到繼承和延續,二是舊壇裝新酒,以舊為新,變相創新。而康生在有意無意間踐行了這一觀點。康生的復古不在拘泥於清代的碑學,而是大踏步向前,甚至跨過唐宋,直溯魏晉,取法漢隸和章草。這就是人們經常評價其書法所謂“格調高古”的原因。

此外康生練書法也的確極其用功。古來書家沒有哪個是天縱神授的,勤學苦練是成就書家的不二法門,康生自然不例外。據說從1933年到1937年這段期間,他天天在練字,而且也是在這段時間他練成了左右開弓的絕技,而且左手寫字比右手還得心應手。自蘇回國後更是以書法與毛主席結交,兩人經常互相切磋,共同探討。具體到康生的書法作品。老實說康生的章草確實還擺得上臺面。但試想一想,為什麼康生獨獨致力於章草?為什麼他還努力用左手寫字?這正是康生最可貴的地方正在此。他小時候雖然也是小地主出身,祖父只是個貢生。文化課不夠,長大了老了就拼命補。康生始終想在這方面出點造詣。這種孤憤的性格,導致他努力想做個有文化的人,但是能力還不夠。他的作品他的字,冷僻孤絕,章草和甲骨文金文、左手字,均是些不接地氣的東西。他的行書和隸書,師法也是很冷很冷的。就像行走江湖,他用的兵器和招式我們沒有見過,連他的師門和路數都說不出。徐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康生的字也許太高了,非我等俗眼可及。走俗的路子,功夫下得深,也一樣可橫行江湖的。何紹基的臨習張遷顏楷,華世奎譚延闓的顏楷,也都是靠功夫服人的。至於“康生是壞人、蔡京是奸臣,所以他們的書法地位被壓制”,這都是些街頭巷議、津津樂道的事,都是外圍的東西。康生他自說其字強過某某並不說明他的字是一流的。至少現在我們見到的,都是一些外圍的烘托,沒有人對他的師法、路數、筆法等進行研究。若是你見一個人大談康生的東西如何好如何好,要麼是他的眼光非比尋常——手頭功夫至少也得有幾年篆刻和章草的底子吧。要麼他就是借康生這種冷門旁類彰顯自己的格高。好了,就此打住。

展望“草書”

回過頭再說章草、今草和狂草,這是學習草書的三個階段,表明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若欲今草大成,當學章草。書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即成宜今”又說:“今處於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書學概論》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於章草,等於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章草因其別具一格,且有古樸厚重的特點,兩千年來,深受書家的青睞。古代寫今草的大家,大都會寫章草,王羲之、趙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響的書家認為學習今草者必須學習章草,否則今草會缺少深層的內涵”。再者章草“不僅在漢字學中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書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沈鵬先生曾在2009年談到學習章草時說:“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續,如果能把兩者融匯起來,可能達到一個高境界。學習章草應注意避免習氣,章草具有特徵性的筆法比如波磔,倘若過分誇張,便失去內在的美;如果沒有這樣的筆法,又失去了章草的味道。”“鍾繇、皇象都是章草的源頭。”“漢代的木簡、晉唐人寫經,還有陶磚瓦文等,都可以學習的,如果可以追求某些筆法,可能令人生厭。我一向主張融合、博取。”書家陳巨鎖先生近三十年來致力於章草創作,他說:草書的產生,是實用之需,所謂“趨急速耳”“赴急之書”。然而章草作字非因急速而使然。我數十年來作章草,是對藝術的追求,無“赴急”之為。故所作書,一是下筆有源,無不遵循章草法則和規律,絕不臆度生造。其次我在章草學習中轉益多師,鑄熔百家,以為我用。漢魏迄今兩千年來,章草由盛而衰,流傳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凡所能見到的我無不臨習。從皇象急就章,到索靖月儀帖,到隋人出師頌,以及趙子昂、鄭文原、俞紫芝、宋克、祝允明,到近代的沈曾植、王世鏜、鄭誦先、王遽常、李志敏、于右任等名家作品,無不揣摩品味,以汲取營養,豐我羽翼。三是忘我,作書每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經意,嫌拘謹;不經意,則粗疏毛糙,流滑近俗。情之所至,沉著痛快。不沉著,難得醇厚高古;不痛快,常失風采韻致。四是不求變而自變。人之面目,由少年而青年終至老年,形態在漸變。若驟然變臉,人將不識某甲某乙。蒙養三味,不求速化,老而彌堅,境界也將不斷昇華。五是不求工,一任自然,下筆不激不厲,不溫不火。心態平和,法而無法,有而不為法縛,無而不離矩矱。”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張芝書法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史游 急就篇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鍾繇 賀捷表

謝孔賓先生也說:在欣賞與學習章草時,“要注意筆畫的輕重,結字的體勢和章法佈局。其運筆的韻律中多半是:左輕右重,上輕下重;入筆較輕,出筆較重。在結字的特點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寫、一字多姿,姿致變化美輪美奐。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諧,氣脈連貫,給人以水到渠成燦然成章之美。”又說:“古代的章草字數有限,因而我們能取法者也有限”。所以說欣賞和學習章草書,應該在多寫多讀中不斷積累書識;練手、練眼、練心。眼觀心悟,由於各人領悟角度不一,所以看似同出一門,但是風格各有千秋。這些都值得我們在欣賞之餘去多思,回味其意趣所在。

說說皇象與“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皇象,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月不詳。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幼工書,師於杜度。杜度,字伯度。生卒年不詳,他是漢章帝時的人,做過齊相。號稱“草聖”的張芝,曾經說自己的書法“上比崔、杜不足”。這裡說的杜就是杜度。崔,是東漢另一位章草書法名家崔瑗,而崔瑗是杜度的學生。杜度的書跡今天是看不到了,但據看過他書跡的三國時魏人韋誕說,是“傑有骨力而字畫稍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飛迸”(張懷瓘《書斷》引)。晉衛恆《四體書勢》說:“齊相杜度號善草書,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梁時庾肩吾《書品》列其書品為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為神品,草書大家懷素稱他的章草“天然第一”。皇象善篆、隸、章草,時人謂之“書聖”。時人以其書法與曹不興之畫並稱八絕。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著名畫家。孫吳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他在黃武年間(222—229年)享有很大的聲譽。被稱為“佛畫之祖”。與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並稱“六朝四大家”。又與趙達的算術、嚴武的弈棋、皇象的草書等號稱“吳中八絕”。晉葛洪《抱朴子》譽皇象為“一代絕手”。南朝宋羊欣說:“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唐張懷瓘《書斷》評他的章草為神品,八分為妙品,小篆為能品。因章草是一種有規章、有法度的早期隸書的草寫,到了皇象時代,已十分成熟,且為眾多書家所擅長。而皇象所書形體已經很規範化了。傳世書跡有《急就章》與《文武帖》等。相傳書論有《論草書》。今世僅存《急就章》石刻,相傳為皇象書。以松江本最為著名。系明楊政於正統四年(1439)據宋人葉夢得潁昌本摹刻的所謂《松江本》,其它古本未見流傳。啟功先生所收藏的明拓《松江本》是所見到的較佳拓本。在講堂我的身後,有我依據松江本節臨的《急就章》。“第一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 分(別)部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 勉力務之必有喜,請道其章: 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 周千秋,(趙孺聊。爰)展世,高闢兵(第二)。 鄧萬歲,秦妙房。郝利親,馮漢強。 戴護(郡)”一行章草,一行楷書。臨得不太好。章法安排的舒朗一些。供各位欣賞。此帖點畫簡約、凝重,亦較含蓄,又多隸書筆意。結字工整,法度森嚴。整篇觀之,氣息古樸溫厚,沉著痛快。《松江本》原石現藏上海市松江縣博物館。傳世書跡皇象章草《急就章》原名是《急就篇》。是西漢元帝時命黃門令史游為兒童識字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皇象急就章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皇象急就章

《急就章》松江本此本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範,筆力剛健,寓變化於統一,其字結體略扁,各字間均不牽連。有些筆畫下筆尖細,重按後上挑,出鋒鐮利,成為其字的重要特點。此書點畫簡約、凝重、含蓄,筆意多隸,筆畫雖有牽絲,但有法度,字字獨立內斂。橫、捺、點畫多作波磔,整篇氣息古樸、溫厚,沉著痛快,縱橫自然。近人沈曾植《海日樓札叢》稱:“ 細玩此書, 筆勢全注波發,而波發純是八分筆勢,”此帖對後世影響甚大,至今仍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認的章草範本之一。

《急就篇》的由來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我們再介紹一下《急就篇》。作者乃西漢元帝時(前48~前33)黃門令史游。該書是中國古代教學童識字、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字書,在古代常被用作識字課本和常識課本。漢代教學童識字的書,如《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篇》流傳下來。全書為三言、四言、七言韻語。三言、四言隔句押韻,七言則每句押韻,以便誦習。篇中分章敘述各種名物,如姓氏人名、錦繡、飲食、衣服、臣民、器物、蟲魚、服飾、音樂以及宮室、植物、動物、疾病、藥品、官職、法律、地理等,不僅為識字而設,還有傳播知識、以應實際需要的意思。據說原書可能是用隸書寫的,東漢時章草盛行,書家喜用章草書書寫,魏晉時期鍾繇、索靖、衛夫人、王羲之也都有寫本,但都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三國時吳國皇象的寫本流傳下來。此字書舊分32章,相傳皇象寫本為3l章,宋太宗所寫為34章。不同傳本文字也略有異同。由於分章的原因,也有人把它稱作《急就章》。現在能見到還有元代書家趙孟頫、鄧文原寫本,則各有優劣。注本有唐代顏師古注和宋代王應麟補註。《小學匯函》和《學津討原》都有刻本。

《急就篇》由於實用性強,容納的知識量多,作識字課本兼常識課本,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正因為如此,它一經出現,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從深宮到邊疆,從貴戚到工匠,都採用它作為啟蒙學習的教材。《急就篇》介紹了儒家典籍,並反映出儒家的社會政治思想,“諸物盡訖五官出,治《禮》掌故砥礪身。智能通達多見聞,名顯絕殊異等倫。超擢推舉白黑分,積行上究為貴人。”這也就要求統治階層的子弟“學而優則仕”,積極地謀取政治上的地位。這是“獨尊儒術”以前的字書所沒有的。結合班固續揚雄《訓纂篇》使“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來看,儒學的內容已滲透到漢代的啟蒙教育之中。

歷代對《急就章》評價甚高。顧炎武說:“漢魏以後,童子皆讀史游《急就》習甲子。《魏書》崔浩表言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劉芳撰《急就篇續注》《音義證》三卷。陸暐擬《急就篇》為《悟蒙章》。”宋歐陽修編《州名急就章》、王應麟編《姓氏急就篇》,均仿《急就篇》。《姓氏急就篇》,以姓氏諸字排纂成章,以便記誦。雖以記錄姓氏為主,而臚列名物,組織典故,意義貫通。每句之下分注姓氏之源,貫穿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篇末有自跋一章,為小學識字之書,兼取常識教學之功。由此可見,《急就篇》在教育史上功不可沒。

我們前幾講曾經說過,在我國的教育史上,秦漢是一個最光輝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發展,在語文規範化工作方面也頗多建樹。秦統一後,一方面以小篆為正字規範,推行文字的統一,當時學童識字的課本——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等——都用小篆書寫;另一方面,隸書的出現揭開了漢字書寫體發展史上新的一頁,它打破了篆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結構的基礎,提高了漢語書面語書寫的效率。兩漢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語文規範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識字教育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秦代流傳下來的《倉頡篇》等三本識字課本在漢代合稱“三倉”;又新編了新的識字課本,計有司馬相如《凡將篇》、史游《急就篇》、李長《元尚篇》、揚雄《訓纂篇》和賈魴《滂喜篇》,可見當時對語文規範、識字教育的重視。只是八部字書僅史游的《急就篇》流傳下來(現有《四庫叢刊》本),《倉頡篇》有殘簡,其他都亡佚了。

《急就篇》作者及漢學教育

再說一下史游,西漢人,生卒年和生平事蹟也不詳,漢元帝時曾任黃門令,精字學,善書法。《漢書·藝文志》記載:史游著《急就》一篇,或稱《急就篇》;至《隋書·經籍志》上又稱《急就章》。“章草”在秦漢時代變篆為隸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散隸體,為後世書家效法。“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說明這是一本速成的識字課本。全書共收2016字,無一重字,文辭雅奧,非後世蒙書所能及。《急就篇》中很多字詞一直沿用至今,這說明漢語源遠流長,也為漢語詞彙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漢代重視識字教育和語文規範化,還制定了有關的獎懲政策。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學者17歲以上,經考試能“諷籀書”九千字者即可擔任官職;考試“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優良者可以官尚書史。另一方面,官吏上書皇帝,若寫了錯字,一經揭發,就要受到懲罰。識字教育和語文規範被提升到朝廷取士準則地位,所以在漢代,史游等撰寫字書,都是很受尊重的。《急就篇》能完整流傳下來,唐代顏師古功不可沒。顏師古改正了《急就篇》流傳中出現的訛誤,系統整理,並精心為之作注,使這部令初學者博聞廣識、開拓視野的重要典籍得以流傳至今。

細說“章草”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產生於東漢末,是從章草變化來的。章草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於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範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章草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面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

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齊相杜度善寫草隸書體。章帝特別喜歡,特詔他上奏章時用這種書體書寫,或曰元帝時史游用於書寫急就章。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它的準確含義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條理、法則、法度的意思。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後,由於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逐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所以說把當時規範化的、章法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還是十分允當的。

我們今天談論的章草,包含了兩方面意思:一是俗體的章草,即通常在市面非正式場面所使用的章草書體,即所謂的原始狀態。但今天已無從考究。據說筆畫簡直、用筆源自篆隸,雖然在字法上已漸趨規範,但筆畫意趣上仍處於不成熟的初創階段,其最根本的用筆方法基本延續了篆隸書的平鋪直敘,點畫已有遲澀感,結字靈動和變化,縱橫交錯、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線條用得較多,整體上有渾樸爛漫的色彩。也有人將這些書體稱之為草篆、草隸。總的來講,這些書跡應該稱之為篆書或隸書草化的產物,或稱之為草書的雛形,它們都是草書最古老的形態,是草書藝術的源頭,是書法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二是嚴格意義上已經規範化了的章草,字勢基本取橫勢,且每字中有明顯的波磔特徵,雖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與嚴謹,顯然已基本衍變為一種新書體了。我們只能從其明顯而誇張的波磔來認同它與隸書的親緣關係,這一類作品就是以我們今天講的皇象急就章為代表,後世書家習章草者,宋克、趙子昂等多以此法為宗。規範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經很少能見到隸書的痕跡了,用筆的提按使轉漸趨成熟,字法結構也更加嚴謹而精美,幾乎無異於行楷。

在講簡帛時我們說過,因為紙張的出現,簡牘書寫機制的失傳,真跡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頭漸被人們遺忘。至於“章草”的由來,剛才說了一下,有好幾種說法,且各都有其根據和道理。

其一:史游作草書《急就章》(本名《急就篇》),後來省去“急就”二字,但呼“章”。

其二:因漢章帝喜好這種書體,並命杜度等奏事用之,故得名。如唐韋續《篡五十六種書》雲:“章草書,漢齊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

其三:此種書體,用以上事章奏,因而得名。

其四:取“章程書”意,意即其草法規範化、法則化、程式化。

自此看史游是章草書體第一整理者,而杜度等人是章草書體的第二整理者。章草的書體特點是字字獨立,不似今草字字紐結糾纏。它的筆畫特點圓轉如篆,點捺如隸。一字之內筆畫間有牽絲縈帶、纏綿連接,筆畫的粗細輕重變化較大,有些橫畫往往與成隸書捺腳狀向右上方重筆挑出,純似隸書收筆。

如何對歷史上和今天的章草分類,餘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闢的論述:以純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一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當屬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各種漢簡屬於此類;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一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復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於此類;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範。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皇象的《急就章》以及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於此類;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徵。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於此類;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屬於此類。

章草用筆特點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徵。

一、第一筆橫的起筆,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似右捺斜挑。(舉例書寫:千、萬、歲、俗。)

二、最後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舉例書寫:之、史、護、夫。)

三、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沉穩。

四、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繫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且筆畫多為圓弧形,俯仰顧盼,相互呼應,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舉例書寫:謝、劉、勝、若。)

五、左右結構能不連一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字和楷書差不多。(舉例書寫:三、任、一。)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樣,向右旋繞,彎向上鉤。(舉例書寫:延、送、失。)

八、章草中單點的形態與楷書比較近似,多點間的筆勢有呼應。用筆有起伏感。(舉例書寫:卜。)

九、豎畫一般是空搶入紙,翻壓後果斷下行的,行筆中段一般比較勁挺。撇畫有爽利之感,從形態上講,短撇如“匕首”,雖形短但力強;長撇如長刀且有彈性。(舉例:第。)

十、章草中的捺畫變化豐富,正捺是章草的特徵筆畫,誇張“磔尾”書寫;反捺則順勢下鋪;(舉例:樓。)點捺收筆以小“磔尾”形態呈現,多有活潑之感。鉤畫一般是附著於橫、豎等其他筆畫之後而構成的筆畫。有厚重之感,不是輕易挑出的。轉折,“轉”為圓,多用手腕擺轉而成,為章草書寫的常態;“折”為方,有時翻折而下,有時略做駐筆後順勢下行。(舉例書寫:腸、肩。)

由此而看,隸書自戰國時代產生之後,至漢初已進入發展階段。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隸書是朝著兩個方向發展的。一條路線,應官方正式詔令、奏章、公文和碑文之需,朝著端正的方向發展。另一條路線,則是應邊疆軍情緊急和百姓日常生活節奏趨簡趨快之需,朝著潦草的方向發展。後來潦草的難以辨認,史游、杜度等人加以整理和規範,於是最終形成了章草。

當代寫章草之人

章草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學習書寫之人。而在當代,則有一位的大多數人都熟知的且有爭議的人物。今天就來說說他。他曾說他用腳丫子夾著筆寫字都比誰誰誰強!這人是誰呢?康生。先聲明一點,今天說康生,僅限於說寫字,不涉及其它方面。康生,原名張宗可。筆名魯赤水。山東諸城縣大臺莊人。康生出生於書香世家,由於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時代便開始接觸文藝作品,因此擅長中國傳統書法、中國畫及收藏。

在中國古代歷來就有“書如其人”“心正則筆正”之說,古人論書往往兼論人品,認為書品和人品是密不可分的——書法是人品的外在體現,人品是書法的內涵延伸。所以古人很看重書家的人品,高度追求人品與書品的統一。但書法史上卻常常出現與之相悖的例子,書法堪稱一時之選,但人品卻極為卑劣為世所詬病。如宋代的蔡京(蔡京原為“宋四家”之一,人們惡其為人,換上了蔡襄),明代的嚴嵩,近代的鄭孝胥,還有今天說的康生。著名文物鑑賞家、前清翰林院編修陳叔通認為,當代中國有四大書家,分別為:康生、郭沫若、齊燕銘、沈尹默。陳叔通家中曾藏有康生手書的真草隸篆四條屏。據說康生還送給劉少奇一面十四摺扇面,兩指間寬,竟用蠅頭小楷謄抄了整整一篇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更為稱奇的是康生還能雙手寫梅花篆字,他經常左右開弓,或竟用左手,故常以“康生左手” 落款。對於自己的書法水準,康生也是相當自負的,據說他曾經放言:“某某那字,也叫書法?我用腳夾根木棍也比他寫得強!”此言可見這康生何等狂也!不僅如此,康生還精鑑賞,通篆刻,擅繪畫,他常用“魯赤水”的名款作畫,這三個字與齊白石的名字字字相對,似有與其爭鋒之意。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1961年中央重提雙百方針,《人民日報》創辦學術版,報頭“學術”二字即由康生題寫;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重印《寶晉齋法帖》,也請康生題寫了書名,頗見其書法功力。康生對《聊齋志異》版本頗有研究,曾用筆名寫過考證文章,發表於《文學遺產增刊》,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此出版了《聊齋志異》新版本。

當時黨內高層“秀才”中,田家英是最有才氣的一個,他對康生在書畫方面的造詣頗為敬佩。在田家英的藏品中,有一部明版《醒世恆言》是康生的贈品。據專家考證,發現明天啟丁卯年刻本的《醒世恆言》,世間只有4部,其中兩部分別藏於日本內閣文庫和日本吉川幸次郎處。另一部原藏大連圖書館,今已不見。康生拿到的這部,為衍慶堂39卷本共20冊,估計為解放初期的敵偽收繳品。康生差人仔細將這本書每頁託裱、內加襯紙,重新裝訂,有缺頁處,一律染紙配補,由他親自校訂。他還仿寫宋體木刻字,為該書補寫70餘處,約3600餘字,可見其頗有造詣;康生在收藏書畫方面的愛好,幾近於一種瘋狂式的掠奪。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康生常以借條的方式佔有一些文物。1956年故宮太和殿展出一方唐代陶龜硯,被康生看中說是“借”去看看,後久借不還,被康生編入“康硯第五十三號”。故宮博物館不好入賬,只好為康生辦了調撥手續,歸康生所有了。

“文化大革命”中,康生將京城有名的文物收藏家鄧拓、阿英、龍雲、章乃器、傅惜華、傅忠謨、趙元方、齊白石等人名單開出,交給心腹,煽動紅衛兵前去“抄家”,將這些名家的收藏全部集中到文物管理處,自己隨後趁火打劫,巧取豪奪。康生多次跑到北京市文管處詢問:“傅惜華的書集中起來沒有?”並且一再囑咐:“他的書一定不要丟失和分散。”據說1969年10月的一個上午,康生得知傅惜華的書已經“抄”出並已經集中到國子監藏書庫,趕緊驅車前往。到了又髒又冷的書庫,他一屁股坐在一個破木箱上動手挑書,71歲的老頭子,嘴唇發紫了,鼻涕也流出來了,一個人竟挑了3個多小時。傅惜華的藏書經過紅衛兵“抄家”行動,轉而流入康生之手。自1968年至1972年,康生先後到北京市文管處32次,竊取圖書12080冊,竊取文物1102件。其中有大批宋元版和明版的珍本、孤本圖書。還有2000多年前的青銅器、1000年前的古硯、碑帖、書畫和印章,還有30萬年前的玳瑁化石等,都是一批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品,有的還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康生侵佔這些圖書文物,有時也象徵性地付點錢:有一次他在文物庫房裡發現宋拓漢石經,據傳是蔡文姬之父蔡邕書寫,國內僅存3件,是異常珍貴的文物,他從口袋裡掏出10元錢說:“這件東西我買了。”隨後他又看到了《臘梅三詠》系黃庭堅真跡極其名貴,又說:“這件東西給5元吧!”過了一會他又看到宋畫院仿趙乾的《起蛟圖》,愛不釋手,但口袋裡僅剩下一角錢,就厚著臉皮取走了。康生死後1980年夏北京故宮後院舉辦了一次私人收藏品的內部展覽會,展出了康生的收藏,人們被康生的收藏嚇呆了。當時一位參觀展覽的日本人說:“誰說你們中國沒有富翁?康生不就是一個嗎?”

康生之所以章草寫得較好。與所處的書法發展的時代背景有關。這個時代背景有兩條線,一條是有清以降,書法的碑帖之爭愈演愈烈,碑學有了長足發展的線,另一條就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明對傳統文化不斷衝擊的線。碑學的發展成就在清代是有目共睹,名家輩出,作品紛呈。篆籀、金石、八分等書體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不過碑學的發展需要兩樣條件,一是時間的沉澱,二是宗師的引領。畢竟帖學也是士大夫精英浸淫千百年後也才有的大道漸窮的感覺。假以時日的話,碑學的發展是必然的,不過鴉片戰爭的爆發打斷了中國書法自我嬗變的歷史進程,西方文明對古老華夏的衝擊,使得書法這門藝術的存續都變得飄忽不定起來。在此基礎上,書法發展的兩條線彙集到了一起,近代以來的書家們前赴後繼,不斷進行探索,尋求書法的脫胎換骨,涅槃重生。而他們的指導思想就是書法必須變革、創新。時至今日,變革創新依然是書法界的主旋律。但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在變革創新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很多人想到了另一條路——復古。書壇的復古運動是有先例的,尤其典型的是元代趙孟頫倡導下的書壇復古運動。其旨意在矯正宋朝以來以意先行,不尊法度之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世的復古一是取法古人,使得書法得到繼承和延續,二是舊壇裝新酒,以舊為新,變相創新。而康生在有意無意間踐行了這一觀點。康生的復古不在拘泥於清代的碑學,而是大踏步向前,甚至跨過唐宋,直溯魏晉,取法漢隸和章草。這就是人們經常評價其書法所謂“格調高古”的原因。

此外康生練書法也的確極其用功。古來書家沒有哪個是天縱神授的,勤學苦練是成就書家的不二法門,康生自然不例外。據說從1933年到1937年這段期間,他天天在練字,而且也是在這段時間他練成了左右開弓的絕技,而且左手寫字比右手還得心應手。自蘇回國後更是以書法與毛主席結交,兩人經常互相切磋,共同探討。具體到康生的書法作品。老實說康生的章草確實還擺得上臺面。但試想一想,為什麼康生獨獨致力於章草?為什麼他還努力用左手寫字?這正是康生最可貴的地方正在此。他小時候雖然也是小地主出身,祖父只是個貢生。文化課不夠,長大了老了就拼命補。康生始終想在這方面出點造詣。這種孤憤的性格,導致他努力想做個有文化的人,但是能力還不夠。他的作品他的字,冷僻孤絕,章草和甲骨文金文、左手字,均是些不接地氣的東西。他的行書和隸書,師法也是很冷很冷的。就像行走江湖,他用的兵器和招式我們沒有見過,連他的師門和路數都說不出。徐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康生的字也許太高了,非我等俗眼可及。走俗的路子,功夫下得深,也一樣可橫行江湖的。何紹基的臨習張遷顏楷,華世奎譚延闓的顏楷,也都是靠功夫服人的。至於“康生是壞人、蔡京是奸臣,所以他們的書法地位被壓制”,這都是些街頭巷議、津津樂道的事,都是外圍的東西。康生他自說其字強過某某並不說明他的字是一流的。至少現在我們見到的,都是一些外圍的烘托,沒有人對他的師法、路數、筆法等進行研究。若是你見一個人大談康生的東西如何好如何好,要麼是他的眼光非比尋常——手頭功夫至少也得有幾年篆刻和章草的底子吧。要麼他就是借康生這種冷門旁類彰顯自己的格高。好了,就此打住。

展望“草書”

回過頭再說章草、今草和狂草,這是學習草書的三個階段,表明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若欲今草大成,當學章草。書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即成宜今”又說:“今處於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書學概論》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於章草,等於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章草因其別具一格,且有古樸厚重的特點,兩千年來,深受書家的青睞。古代寫今草的大家,大都會寫章草,王羲之、趙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響的書家認為學習今草者必須學習章草,否則今草會缺少深層的內涵”。再者章草“不僅在漢字學中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書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沈鵬先生曾在2009年談到學習章草時說:“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續,如果能把兩者融匯起來,可能達到一個高境界。學習章草應注意避免習氣,章草具有特徵性的筆法比如波磔,倘若過分誇張,便失去內在的美;如果沒有這樣的筆法,又失去了章草的味道。”“鍾繇、皇象都是章草的源頭。”“漢代的木簡、晉唐人寫經,還有陶磚瓦文等,都可以學習的,如果可以追求某些筆法,可能令人生厭。我一向主張融合、博取。”書家陳巨鎖先生近三十年來致力於章草創作,他說:草書的產生,是實用之需,所謂“趨急速耳”“赴急之書”。然而章草作字非因急速而使然。我數十年來作章草,是對藝術的追求,無“赴急”之為。故所作書,一是下筆有源,無不遵循章草法則和規律,絕不臆度生造。其次我在章草學習中轉益多師,鑄熔百家,以為我用。漢魏迄今兩千年來,章草由盛而衰,流傳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凡所能見到的我無不臨習。從皇象急就章,到索靖月儀帖,到隋人出師頌,以及趙子昂、鄭文原、俞紫芝、宋克、祝允明,到近代的沈曾植、王世鏜、鄭誦先、王遽常、李志敏、于右任等名家作品,無不揣摩品味,以汲取營養,豐我羽翼。三是忘我,作書每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經意,嫌拘謹;不經意,則粗疏毛糙,流滑近俗。情之所至,沉著痛快。不沉著,難得醇厚高古;不痛快,常失風采韻致。四是不求變而自變。人之面目,由少年而青年終至老年,形態在漸變。若驟然變臉,人將不識某甲某乙。蒙養三味,不求速化,老而彌堅,境界也將不斷昇華。五是不求工,一任自然,下筆不激不厲,不溫不火。心態平和,法而無法,有而不為法縛,無而不離矩矱。”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張芝書法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史游 急就篇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鍾繇 賀捷表

謝孔賓先生也說:在欣賞與學習章草時,“要注意筆畫的輕重,結字的體勢和章法佈局。其運筆的韻律中多半是:左輕右重,上輕下重;入筆較輕,出筆較重。在結字的特點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寫、一字多姿,姿致變化美輪美奐。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諧,氣脈連貫,給人以水到渠成燦然成章之美。”又說:“古代的章草字數有限,因而我們能取法者也有限”。所以說欣賞和學習章草書,應該在多寫多讀中不斷積累書識;練手、練眼、練心。眼觀心悟,由於各人領悟角度不一,所以看似同出一門,但是風格各有千秋。這些都值得我們在欣賞之餘去多思,回味其意趣所在。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下面我集松江本《急就章》的字,寫一幅:錦繡江山。

好!謝謝大家。下次見。

「墨筆講堂」老崔說書法 草書之源—章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