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幸福的3句話

莊子:人生幸福的3句話​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

“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

萬物紛雜繁多,各自迴歸本性,各自迴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

在莊子的眼中天道即無為,萬物須順應自然才得以發展,人也應遵守本心,方可達到精神自由的高度。然而何為幸福?何為自由?不同的時期的人有不同的追求與標準:莊子用三句話告訴你:人生最好的狀態便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古代君王追於太平盛世幸於政通人和;百姓追於豐衣足食幸於闔家歡樂;將軍追於凱旋高歌幸於沉烽靜柝。

今人生活富足,安樂康健。憂慮之事無非為人處世之惑。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才會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楊修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文學家,他學問淵博,聰慧了得。但楊修卻恃才傲物,盛氣凌人,總是忍不住賣弄自己的才華,不管是從“一盒酥”、“闊字謎”、還是“雞肋之言”都可以看出楊修的小聰明。

然而也正是這點小聰明惹惱了三國之中疑心病最重的曹操,楊修一次次挑戰曹操的底線,在政治角逐中楊修這麼一個不低調的大嘴巴,雖然有才但也難逃被遺棄的命運,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反觀對手司馬懿,雖然才高八斗,聰穎過人,但為人低調,從不逞口舌之快,在曹操面前儘量隱其鋒芒,畢恭畢敬,等待時機。

有一種聰明人,不言不語,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做人,看似糊塗,其實看得明白。有一種蠢人,閒話很多,嘰嘰喳喳不停,做事敷衍,做人計較,看似明白,其實自作聰明。

莊子的《逍遙遊》中寒蟬與灰雀譏笑鯤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乾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

其中的道理又豈是這兩隻飛蟲能夠理解的?此乃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小聰明永遠也趕不上大智慧。
莊子:人生幸福的3句話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知足的人不為功名利祿而去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內心道德修養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知足自得,不追逐名位才會超脫。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並不是要大家放棄拼搏,安於現狀,而是正確的審視自己的人生,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自己的思想,閒灑飄逸的生活不只林泉野徑中才能尋到,在都市繁華之中,固守一方心靈的淨土也是別樣的隱逸。

莊子所言的超脫是指無需對所謂的功名利祿所累,而不是放棄官位。如果人人都不做官,拽耙扶犁,那誰來管理國家。

一個好的官員必定憂國憂民,心繫百姓,從不計較個人名譽。海瑞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清官,生於憂患之際,明朝表面看上一片祥和實則危機四伏。嘉靖帝一心求仙問道,大興土木,百姓民不聊生。

海瑞為官清廉、嚴於值法、除暴安良,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直言不諱,只求救民疾苦。陶淵明是魏晉時期的詩人,一生寄情山水,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雖然多次入世為官,但深感不是心中所願,毅然辭官歸隱,躬耕隴畝,閒話桑麻。

不管是海瑞入世隱於朝還是陶淵明出世隱於野都是一種跟隨本性的灑脫。人只要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時何地都能做到超然脫俗。
莊子:人生幸福的3句話

相與於相助與,相為於無相為。

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於無為之中。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經常聯繫,即便遠隔千里感情也不會變淡,因為彼此都在對方心裡。真正的朋友從不畏個人得失,在你成功快樂時,分享你的喜悅,在你失敗彷徨時,出手相助。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這一生跌宕起伏,四次被貶,卻苦中作樂,皆因朋友的幫助與寬慰。蘇軾交友廣泛,結交了各種志同道合之人。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陳慥,就是《河東獅吼》裡那個娶了柳月娥的陳季常。陳季常是蘇軾前輩陳希亮的第四子,生性灑脫,愛酒喜劍,視錢財如糞土,與蘇軾性情相投,一見如故。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此案涉及人數甚廣,蘇軾怕牽連友人,經常閉門謝客。行至黃州途中,陳季常早早地等在二十里外,親自出門迎接。

陳家熱情款待,令蘇軾十分感動。謫居四年間,陳季常拜訪過七次,蘇軾也三次前往陳家做客。這樣相知相惜的友誼,陪伴蘇軾度過了人生的灰暗時期。

真正的朋友便是相交時出於無心,相識時出於無意,未必時刻都在身邊,卻能時刻感受到他的情誼。

莊子這三句話告訴我們為人處事謙遜有理,以誠相待,遵循本心,便可達到超然灑脫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