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紛紛入局的服務型機器人,竟然只是風口上的「豬」?

8月19日,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正式落下帷幕。而從本次大會上看,我國服務型的機器人越來越受到熱捧。以進化者機器人公司展出的小胖機器人為例,它可以通過自主交互技術,依照指令做出回覆或動作與人進行互動;也有的機器人側重於為年齡較小的家庭成員提供陪伴和教育,因此收到了不少人的關注。

BAT紛紛入局的服務型機器人,竟然只是風口上的“豬”?

儘管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早教機器人、養老機器人等服務型機器人已經走進千家萬戶,但其需求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整個行業的發展潛力依舊十分巨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2023年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測,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增長至66億美元,成為機器人市場應用中頗具亮點的領域。

然而,在機器人大會的展區,我們雖然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能實現對話、外語交流、拍照、提供邏輯編程等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但從目前來看,他們幾乎都是智能早教機、點讀機和移動會說話的平板組成的集合體,並沒有出現真正解決痛點問題的產品。

BAT紛紛入局的服務型機器人,竟然只是風口上的“豬”?

以引導機器人為例,從發現客人、引導客人走進房間,並在客人落座之後端來一杯水,這看似簡單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技術支持非常複雜。它需要機器人進行人臉識別、地點識別、動作識別、物體識別等系列操作。一套簡單的動作組合,對機器人來說卻是難題。

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副組長王大寧認為,從服務機器人需求發展來看,它應該是一個工具,能完成特定家政作業服務,並能夠幫助主人進行一些事務的監控管理和交流陪護,"這個集成很難,要不然不實用,要不然維護成本很高,要不然價格昂貴。這導致了國內目前出現了很多定位不清晰,功能不確切的機器人產品。"

BAT紛紛入局的服務型機器人,竟然只是風口上的“豬”?

此外,在服務型機器人展廳中,我們看到的每一個機器人,幾乎都會頂著一個特別低幼的,長得像喜羊羊一樣的屏幕臉,露出面癱似的笑容,讓人大皺眉頭。為什麼就不能有像真人一樣的機器人存在呢?

這就不得不提讓研發人員無可避免的難題——"恐怖谷",即當仿真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給人造成一種看恐怖片的感覺,人們對它的反應便會變得極其反感。而無數有關機器人的科幻作品也讓人們對待更像人的機器人充滿了恐懼,因此大家寧可表現得像"面癱"版喜羊羊,也不願意冒產品滯銷的風險,紛紛在"恐怖谷"前停下了腳步。部分有意願的提供商只好選擇曲線救國,將聲音作為突破口,因為和視覺比起來,人類對聲音中的不協調更不容易區分。

BAT紛紛入局的服務型機器人,竟然只是風口上的“豬”?

由此看來,儘管服務型機器人發展得如火如荼,就連BAT等互聯網公司也都紛紛入局,但其實目前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服務機器人要的通電得不到解決,就很難獲得持續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服務型機器人在未來幾年,還需要優先完成內部系統的進化,尋找新的突破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服務型機器人的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