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廣場屢屢被淹三八廣場爲何沒事

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

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
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港湾广场屡屡被淹三八广场为何没事

《大連開埠建市》作者蔣耀輝從歷史檔案和現實結合的角度解讀城市排水問題

8月20日,大連遭遇今年最大的一場暴雨,市區數十個路段積水,給市民出行和生活造成不小影響。每一場大雨來襲,排水總是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那麼,大連地下排水系統到底是什麼格局?港灣廣場為何屢屢被淹,距此不遠的中山廣場、三八廣場為何能夠倖免?影響大連市排水的五大因素都是什麼?本期“全城義講”,《大連開埠建市》一書作者蔣耀輝以時間為軸,從歷史檔案和現實結合的角度,一覽大連排水系統規劃建設的前世今生。

8月24日下午,在大連市規劃展示中心4樓多功能廳舉行的“大連排水規劃與建設的演變”主題講座,吸引了近200人前來。觀眾中既有普通市民、城市歷史文化愛好者,也有來自城市規劃、市政等部門的幹部職工。

一位來自城市規劃系統的觀眾告訴記者,《大連開埠建市》是大連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名著”,彌補了以往以故事和傳說推定大連歷史的缺憾。該書以近年來蔣耀輝老師組織帶隊從俄羅斯、日本等國徵集回來的原始檔案為據,第一次全面清晰地解讀了大連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現代化都市的曲折歷程,為今天和未來城市化之路提供了重要參考,“蔣老師是大連城市規劃發展的研究學者,他的研究成果對我們非常有啟發意義,所以這一次我又來聽了。”

排水系統和道路系統有很多相同點,但兩者最大不同之一是,道路是“面子”,排水管網是“裡子”。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道路是看得見的,而排水系統藏於地下、無法窺其全貌。這次講座以時間為軸,從歷史檔案和現實結合的角度,探究大連城市排水的一些問題。

大連排水系統建設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1.1898至1904年:開埠建市之初就奠定了排水格局

通過PPT播放的一張張規劃圖紙和老照片,觀眾們被帶回到了110多年前,回到城市的原點。

蔣耀輝說,路網即水網。1898年大連開埠建市之初,便奠定了達里尼市(注:當時城市名稱)的排水格局。1899年,在規劃建設自來水飲水工程的同時,即開始建設排水工程,大連主城區的輻射狀路網規劃相較於棋盤式規劃更有利於街區排水。

當時的廣場均規劃建設在相對較高的地方,更有利於排水,這也是現在中山廣場、友好廣場、三八廣場等很少積水的原因;而道路沿溝壑順勢而建,也有利於排水;在東、西青泥窪村規劃花園、公園,保留溼地湖泊,則有利於調洪蓄水;6米以上的溝壑築壩砌牆防洪,在較大的峽谷間埋設了雨水排水管道。

1900年,建設了製作水泥管道和底板的工廠,每個住宅房屋挖下水井;1901年,開始修建供水設施和排水工程;1902年,達里尼行政區完全建好,排水設施安裝好。從一張蓋爾別茨大街(今友好街)的老照片中,能夠看到道路兩側排水設施已經非常完備。

2.1905至1945年:建造的馬蹄形暗渠可駛進一輛SUV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此後日本一直侵佔大連,直到1945年。日本侵佔大連後,在沙俄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開始了城市建設,城市建設發展歷史也是下水道的規劃與建設的歷史。

第一階段規劃建設是1906年至1914年,以大廣場(今中山廣場)為中心,規劃長度112.7公里;第二階段是1915年-1931年,道路開闢與下水道建設同步,向西、南部延伸,總長666.55公里,遍佈全市各個角落(總戶的84%私設下水道),排水乾線包括了明渠、暗渠、管道。

這一時期的排水系統建設工程較多,建設馬欄河、自由河等乾渠洩洪;1909年建成靜池,就是現在兒童公園的明澤湖,最大儲水8萬噸;1921年建成彌生池,就在現在的植物園內的湖泊;1924年建成綠山池,即現在的老鱉灣。

截至1932年,已經建成14條排水乾線,當時排水設施因地制宜,統一規範、技術先進、標準高。以暗渠建設為例,當時暗渠共分為馬蹄形、雙馬蹄形、卵形、矩形三連管形等,青泥窪一帶勞動公園至火車站的管線就是三連管的暗渠,就在今宏孚橋地下,排水能力很強大,現如今那一帶也很少積水。

蔣耀輝說,當時建造的馬蹄形暗渠口可以駛進一輛SUV,所以路面無積水存留。而當時的城區人口27萬多,排水系統可以滿足生活、生產的需要。

3.1949年以後:排水規劃與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城市人口和產業規模的擴大,大連城市排水系統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近些年,大連城市排水與汙水處理規劃建設大大提速,排水乾渠發揮了很大作用,其中,馬欄河、自由河、春柳河、周水子河、泉水河、夏家河、淩水河等7條河,承擔了大連市區排水的重擔,以馬欄河的治理為例,18年間經歷了7次治理,現已成為景觀河,成了大連河道治理樣板。

現如今,在大連市內四區就建立了十幾個汙水處理廠,達到汙水處理全覆蓋,日汙水處理102萬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連市還出臺了《大連市城市排水與汙水處理管理辦法》,已於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影響大連市排水的五大因素

在講座中,蔣耀輝以圖片的形式,提到了8月15日、8月20日發生在大連的兩場強降雨導致的積水情況。影響大連城市排水的五大主要因素,分別是降水、地形地貌、人口、產業規模、海潮。

說到降水,大連是一個年蒸發量大於年降水量的城市(即大連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大連市北部地區降雨多於南部地區,雨水多集中在夏季,7月中旬到8月下旬,雨來得急、雨量大,排水系統的壓力就大。

大連以山地丘陵為主,市區南部山巒起伏,因為地勢海拔相對較高,長期雨水衝擊,形成眾多山溝河渠,雨水順流而下,沿著自然形成溝壑衝向大海。獨特的地形結構,造就天然排水優勢,但1小時內降雨量超過70毫米,還是會出現險情。

人口、產業規模的因素比較好理解,人多了、產業規模大了,用水量、排水量也相應加大。

作為三面環海的海濱城市,海潮也是影響大連城市排水的主要因素之一。

港灣廣場在建市之初就屢屢被淹

每當大暴雨來襲,港灣廣場都會成為市區“重災區”之一。8月以來受颱風“摩羯”及“溫比亞”影響,大連雨量很大,每次強降雨,港灣廣場路面都會出現大量積水,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1930年代之前,城市建設之初,港灣廣場就出現了內澇現象。其原因主要是:

【1】當時港灣廣場一帶,填埋地的標高不夠。

【2】當時對高潮位估計不足,雨水排到管道中後,海水漲潮導致雨水留在管道中排不到大海中,潮位退去才會恢復排水。

【3】當時雨水排放渠走向不對,從五五路、人民路下來的水與長江路民主廣場方向排過來的水,在港灣廣場地下沉澱槽沉澱以後,形成一個迴流夾角,並不能直流向下,造成了流速非常緩慢。後來將地下管道取直以後,港灣廣場路段的積水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4】當時滿鐵砌牆防洪,1921年在建設港灣橋的同時,將東廣場兩側連接橋體矮石牆延長,雖然阻止了雨水排洩到碼頭中,保護了堆場倉庫,卻造成雨水容易滯留在港灣廣場及長江路的民主廣場到港灣廣場路段。

大連市排水系統需要完善

近年來,隨著大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和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排水設施壓力陡增,管容不足;排水洩洪渠有的部分被覆蓋,清淤困難;城市排水是一個整體的、相互通聯的系統,不能割裂,體制機制必須順暢……

蔣耀輝說,一個城市的排水應該與其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特別是應該與其人口增長、產業規模相適應,並具一定的前瞻優勢。隨著《大連市城市排水與汙水處理管理辦法》於7月1日正式實施,大連城市的排水將會進入新階段。

講座中,蔣耀輝表示這是學術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來慶新 肖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