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巴彥淖爾動態」內蒙古日報持續關注巴彥淖爾現代農業建設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1

“米咖迷”克隆羊家族興旺

7月3日,內蒙古日報11版經濟·科技頭條刊發了《“米咖迷”克隆羊家族興旺》的報道。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2016年12月16日,“米咖迷”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工業園區內誕生,這是世界首例以擴繁為目的的超細型體細胞克隆絨山羊。1年半過去了,通過自然交配繁育的方式,“米咖迷”如今已經擁有首批22只超細後代。超細型絨山羊改良和快速擴繁技術的生產轉化,使絨山羊種羊進入規模化生產和養殖示範,可為我區絨山羊主產區提供大批優質種羊。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成長中的“米咖迷”

盛夏時節,在杭錦後旗內蒙古中科正標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實驗基地飼養欄內,一群活蹦亂跳的小羊羔正跟在各自媽媽身後來回走動。仔細一看,這些羊無論從角型還是身體形態來看,彷彿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特別相像。飼養員丁豐連笑著說:“它們都是克隆絨山羊‘米咖迷’自然交配的後代。”

丁豐連負責“米咖迷”克隆羊家族及受孕母羊的飼養管理工作,每天定時清理圈舍、飲水、喂飼料,精心照顧著這些科技人員眼中的寶貝們。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米咖迷”子女成群

“現在已經產下22只‘米咖迷’克隆羊後代,公羔11只,母羔11只。羔羊還是吃母乳,大羊喂的是草粉、葵花頭粉和玉米等配合飼料,感覺和普通羊沒啥區別,挺好飼養的。”丁豐連說。

從2016年12月16日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超細型絨山羊——“米咖迷”誕生,到今年3月28日和29日,以“米咖迷”為父本,代孕母羊順利誕下1公1母2只小羊羔,再到現在“米咖迷”家族不斷添丁進口,一個偏僻的小縣城竟然有如此高大上的科研成果!

由於中科正標科研團隊夏天移師雲南進行相關科研工作,記者未能採訪到克隆技術的領軍人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王文研究員和雲南農業大學魏紅江教授,只能在與公司副總經理李文鑫的對話中,對這一矚目成果背後的科研力量和技術路徑進行粗略瞭解。

“我們主要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河套學院、巴彥淖爾市改良站等為主要技術合作夥伴,進行絨山羊、肉羊新型生物育種研究。策劃完成了肉羊MSTN性狀改造分子育種研究、絨山羊肉絨兼用的研究、超細絨山羊基因組測序分析等工作。對當地特有物種——二狼山白絨山羊進行了體細胞克隆,並且克隆種羊通過自然交配繁育的方式已經誕生首批22只超細後代,近期第二、第三批還有40只受孕母羊即將產羔。”

“米咖迷”家族的優秀性狀主要表現在羊絨細度上。“米咖迷”是世界首例以擴繁超細優質絨山羊為目的的體細胞克隆羊,羊絨細度低於13.8微米,遠低於有“軟黃金”美譽的二狼山白絨山羊目前所產羊絨的平均細度。

中科正標公司依託強大的科研團隊,正以基因組選育、基因編輯改良、快速繁育、胚胎移植為4大技術支撐,在內蒙古絨山羊主產區對絨山羊主要品系進行普查及血樣、絨樣檢測,組建了細度14.5微米絨山羊基礎母羊核心群,建立了內蒙古西部首家絨山羊研究院及高標準實驗室和超細型絨山羊種質資源庫,利用全基因組選育、快速胚胎移植及先進技術集成,完成了超細型絨山羊改良和快速擴繁技術的生產轉化,現已開始絨山羊種羊規模化生產和養殖示範,為絨山羊主產區提供優質種羊奠定了基礎。

“我們目前已經在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組建了6000多隻基礎母羊核心群,到2019年,將把克隆種公羊投放到這些羊群中進行自然繁育交配改良,有望快速誕生一批優質絨山羊,促進絨山羊提質增效。”李文鑫說。

針對這一先進的改良和快速擴繁技術,巴彥淖爾市農牧業局畜牧科科長李虎山說:“克隆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克隆技術在家畜育種中的應用,可以在短時間內複製獲得更多的親本優良性狀,擴大新品種群體數量,特別是遺傳同質群體的數量,提高育種群體整齊度,更利於家畜育種和繁殖的標準化生產。而且,這種技術能夠大大縮短家畜新品種(系)的培育時間。”

2

藺曉東:紮根基層真情為民

7月7日,內蒙古日報2版要聞頭條刊發了《藺曉東:紮根基層真情為民》的報道。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昨天下了一黑夜雨,你們這兒的絨紡加工作坊沒有漏雨吧?羊毛羊絨等原料沒有淋溼吧?”7月2日一大早,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八一鄉黨委書記藺曉東匆匆趕到章嘉廟村查看。當天夜裡的一場透雨,他十分擔心和惦記村裡絨紡合作社的生產會不會受到影響。

當章嘉廟村支部書記龐繼泉告訴他絨紡合作社各項生產全部正常時,藺曉東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家庭絨紡產業是章嘉廟村的一項特色富民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年創產值4億多元,帶動就業600多人,我們鄉黨委要全力扶持發展。”藺曉東說道。

2015年9月,藺曉東到八一鄉任黨委書記後,走村入組調查研究,立足產業振興戰略,確立了“設施農業、規模養殖、絨紡加工、鄉村旅遊、電子商務”五大支柱產業,積極引導各村組調整生產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

章嘉廟村家庭絨紡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乏流動資金,藺曉東三番五次跑銀行為村民申請貸款;村裡電容不夠,他又協調供電部門安裝變壓器增加電容。

在他的支持下,章嘉廟村家庭絨紡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目前,全村家庭絨紡已經發展到36戶,絨紡機從2016年的600多臺發展到1100多臺,年產值達4.74億元,年淨利潤2370萬元,戶均增收65萬元,形成了“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

龐繼泉家裡經營著13臺絨紡機,以前流動資金不足是他最為頭疼的事情,現在再也不用為此發愁了。他感慨地說:“在藺書記的協調下,我們村的絨紡戶申請到了‘富民卡’貸款,授信期達到了兩年,徹底解決了流動資金不足的難題,生產有了保障。”

路雖遠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藺曉東養成了“群眾利益無小事”底線思維,把“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思想融入了血液。

從臨河區原小召鄉一名普通幹部,到狼山鎮任副鎮長、鎮長,再到八一鄉任黨委書記,他始終紮根在基層鄉鎮,一干就是30年,把心中最真摯的情誼獻給了父老鄉親。正是這種樸實的為民情懷,驅使他堅持不懈為民辦實事解難題。

紅星村位於城郊,一直以來這裡都未被列入城市電網和農村電網改造計劃,用電線路老化嚴重,每到用電高峰期電壓不穩,用電成了村裡的老大難問題。瞭解到這一情況後,藺曉東帶著村幹部和村民代表一遍遍跑市、區兩級供電部門,經過反覆協調,終於把紅星村納入到電網改造工程,解決了群眾的用電難題。如今,紅星村動力電全部入戶,電敞開了用,群眾喜上眉梢。

“通過電路改造,我們村生產生活用電有了保障,對於發展經濟起到很大作用。”紅星村黨支部書記陳俊生說。

八一鄉位於城鄉結合部,徵地拆遷等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凸顯,也考驗著主要領導的魄力和智慧。在群眾眼裡,藺曉東是一個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壓力面前不低頭、在責任面前不推諉的好書記。

2017年,他頂住壓力、較真碰硬,大力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一次性調整4名不作為、亂作為的村支部書記,使原本戰鬥力不強的基層支部得到很大改觀,有效激發了農村黨員幹部隊伍活力,使村支書們切實感受到了責任感、歸屬感、自豪感,迸發出想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激情。

“組織上把我們放到一個崗位,對我們既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責任。幹部幹部,就是要‘幹’字當頭,既要想幹會幹,還得肯幹樂幹。”藺曉東說。

信訪維穩,他敢於“亮劍”。2017年5月,豐收村個別村民煽動群眾搶耕搶種已徵收的土地,甚至集體阻攔企業正常施工,串聯村民赴呼越級上訪。藺曉東在做好政策解釋疏導的同時,協調公安機關固定證據,依法將帶頭尋釁滋事者刑事拘留,迅速平息事態。

脫貧攻堅,他精準施策,創造性地在貧困戶家中推行“一戶一策”明白卡,詳細說明貧困戶享受的扶貧政策措施、幫扶幹部姓名和聯繫電話,這一有效做法,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並迅速在全市推廣。2017年底,八一鄉建檔立卡的115戶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實現精準脫貧。

一心一意為鄉村謀發展、為村民謀幸福,藺曉東把人生中美好的青春獻給了鄉鎮事業,把心中最真摯的情誼獻給了父老鄉親,樁樁件件、點點滴滴的為民惠民實事,繪出了人生中最美麗的畫卷。

3

噸糧田:杭錦後旗的“北緯四十度奇蹟”

7月10日,內蒙古日報10版經濟·小康圖景頭條刊發了《噸糧田:杭錦後旗的“北緯四十度奇蹟”》的報道。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整潔的衣著,瘦長的身材、黑瘦的臉,嘴裡鑲了幾顆銀牙,炯炯有神的眼睛睜開來比一顆麥粒兒寬不了多少……乍一看,你可能會分不清69歲的牛興國是來城裡辦事的農民還是城裡的市民。

很難想到,牛興國這個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的普通農民現在是享受副處級待遇的退休幹部。他身份的轉變,只因為他種地種得好。

雖然年近古稀,老牛依然身體硬朗,思路也很清晰,說話沒有半句卡殼。在他的講述下,時光彷彿回到了30多年前。

上世紀80年代初,杭錦後旗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生產熱情高漲,紛紛努力提高產量,一方面為了自己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多交售公糧。

“那時候多交公糧是很光榮的事。當時地裡也沒什麼經濟作物,大夥兒要想增加收入就得在糧食上動腦筋。”牛興國說。當時,各級政府從上到下大力抓糧食生產,引進和推廣糧食增產的新技術、新品種。牛興國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是他做事認真,肯下辛苦,愛動腦筋,一直琢磨如何能把地種好。

因為種地種得好,當地政府將牛興國的地作為試驗田,看看糧食產量到底能有多高。牛興國積極使用新技術、新品種,精心進行田間管理。1984年,他的兩畝套種玉米的小麥地產量上了2000多斤,成為了“噸糧田”,引起了轟動。

接下來幾年時間,經過農技專家進一步試驗總結,一套包含作物品種、種植密度、水肥控制、種子化肥分層播種等多項農業增產技術綜合配套標準化的“噸糧田”生產模式基本成熟。

1993年,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等單位的12位專家帶著疑問來到杭錦後旗:這裡屬北緯四十度塞北高寒地區,真的能夠產生糧食畝產達到1噸的奇蹟嗎?經過詳細地考察論證,專家們信服了,這裡有“噸糧田”,堪稱“北緯四十度的奇蹟”。

一時間,區內外來參觀考察的人員絡繹不絕。一位老農技專家回憶說,僅一個夏季,給參觀人員防暑降溫熬湯的綠豆就用了5麻袋。

牛興國和農技專家也被邀請到自治區一些盟市旗縣乃至寧夏等地講課。“那時候到處講課,講得嗓子也疼。”牛興國回憶到。

在政府的號召下,巴彥淖爾地區農民廣泛開展 “噸糧田”建設,效益馬上顯現了出來。上世紀60年代初,當地畝單產也就200、300公斤,農民收入微薄。種植“噸糧田”後,畝純收入達700多元,翻了幾番。1998年,杭錦後旗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73元增加到2250元,增加了近30倍,高出當時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約300元。杭錦後旗乃至巴彥淖爾地區也成為了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除了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給國家糧食生產作出了積極貢獻,“噸糧田”建設還普遍提高了當地農民、技術人員的科技素質,增強了農民的科技興農意識,為以後新型農牧業技術、項目的利用、實施打好了基礎。

“以前農民種地比較粗放,有的兩行玉米之間窄的距離三四十公分,寬的快一米了,歪歪扭扭。我們那時候都是拿繩子劃線,然後拿尺子量行距和株距,種幾行玉米幾行小麥,每行種多少株,用多少化肥,一項項特別細緻。後來農民普遍都重視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我覺得這是‘噸糧田’建設留給後人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說起“噸糧田”建設的意義,時任杭錦後旗農牧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的段永斌這樣說。

“現在先進的農牧業科技很多,效益好的農作物也很多。但是在那會兒,我們這些人對糧食生產確實是作出貢獻了。當時由於糧食產量高,一度出現了賣糧難,尤其是玉米。後來我們又通過糧食的轉化、秸稈的利用推動了本地養殖業的發展。”牛興國說。

1989年1月,牛興國被破格提拔為磴口縣某鄉分管農業科技的副鄉長,“噸糧田”在當地大面積推開。牛興國後歷任鄉長、鄉黨委書記,最後從磴口縣某局黨委書記的職務上內退,享受副處級待遇。他還曾當選為自治區人大代表,還是自治區勞動模範。

“作為一個種地的農民,獲得了這麼多的榮譽和這麼高的待遇,我已經很知足了。” 牛興國說,由於戶籍身份的轉變,他家的耕地已經被村集體收回並重新分配。他還經常回村裡看看滿田地裡綠油油的玉米、葫蘆、葵花等作物。

4

八百里河套破解黃河水滴灌難題

7月10日,內蒙古日報11版經濟·科技頭條刊發了《八百里河套破解黃河水滴灌難題》的報道。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沿黃灌區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是我區工農業用水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帶。“引黃灌區多水源滴灌高效節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破解了制約沿黃灌區滴灌發展的技術難題,從理論與理念、產品與設備、技術模式以及管理體制方面進行全面創新,促進了我區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為自治區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臨河九莊示範區

“用上滴灌後,我這每畝地平均增產100多公斤,而且每畝能省50元左右的肥料錢和100元水費。”巴彥淖爾市五原縣銀定圖鎮八社社長王玉金高興地對記者說。王玉金今年種植了160畝玉米,全部使用了滴灌設備。由於水源有保障,玉米枝繁葉茂,長勢喜人。

“以前澆地要等水,如果作物需要水的時候等不到水,就會延誤生長期。如今,啥時候想澆水了,只需往機房的施肥罐裡放上肥,然後打開水泵,水肥就自動流入作物根部,省時省工又省錢!”提起滴灌項目,王玉金讚不絕口。

王玉金受益於自治區重大科技項目“引黃灌區多水源滴灌高效節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該項目於2013年立項,由內蒙古水利科學研究院主持,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武漢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以及河套灌區管理總局等10多家單位參加,160多名科技人員組成聯合攻關團隊共同完成。

該項目破解了制約我區沿黃灌區滴灌發展的技術難題,從理論與理念、產品與設備、技術模式以及管理體制方面進行全面創新,形成具有引黃灌區特點發展滴灌的系列技術,促進了我區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為自治區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首創泵前過濾模式

驅動規模化高效節水技術應用

沿黃灌區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是自治區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範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代裝備製造等新型產業基地。資料顯示,沿黃地區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區的7.6%,用水總量卻佔全區的53.87%,是我區工農業用水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帶。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滴灌泵前浮動式過濾器

巴彥淖爾市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高達2000多毫米,農田灌溉主要依靠黃河水。由於黃河水灌溉間隔時間長,不能很好地保障作物生長需要,還要用黃河水將土壤中的積鹽淋洗下去,因此,該地區一直以來形成了大水漫灌的澆水習慣,造成水資源浪費。

隨著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實施,沿黃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新常態下沿黃灌區農業生產還面臨著供給側結構不合理、農業面源汙染不斷加重等挑戰。

“在沿黃灌區發展滴灌,可以顯著提高水肥利用率,大幅度節約農業灌溉用水與化肥用量,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對於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土地流轉以及農業種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都具有重大意義。”項目技術負責人、內蒙古水利科學院副院長於健告訴記者。

項目分6個課題,分別圍繞“河套灌區淖爾水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示範”“井渠結合膜下滴灌節水潛力與區域水鹽調控策略”“引黃灌區地下水滴灌—引黃補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直接引黃滴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引黃滴灌運行保障配套設施設備結構研發”“引黃滴灌運行與管理機制研究與示範”等方面展開研究與示範。

黃灌區滴灌最突出的難題就是泥沙過濾成本高、效率低,水源有效保障以及鹽水區域性平衡問題。科研人員通過深入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經過反覆研究實驗,提出了“高含沙水滴灌淺過濾,重滴頭排出”的新理念,在國內首創了黃河水滴灌過濾與抗堵新技術模式——自主研發了滴灌泵前低壓微粒滲透儀,過濾大顆粒泥沙與雜質,通過篩選適宜滴頭,將大部分細顆粒泥沙隨滴頭出水進入到田間,利用毛管尾部設置特殊迴流裝置,進行定時沖洗。

泵前低壓微粒滲透儀安裝在抽水泵前端,由雙浮筒做浮體,將濾筒及旋轉和反衝洗裝置固定在浮筒上面,自成一體,可隨水位自動升降,藉助濾筒上0.6-1米的自然水頭過濾水流。

“這一新技術模式,省去了傳統滴灌系統首部修建沉沙池,克服了毛管尾部反衝洗費用高、管理麻煩等弊端,比國際通用過濾技術模式節約至少1倍以上的成本。同時,大量減少清理泥沙費用,避免了因過濾而使黃河水中大量營養物質流失。”於健告訴記者。

示範區高產高效

帶動地方節水大面積應用

目前,該項目在河套灌區上中下游的磴口、臨河、五原以及烏拉特前旗建設示範區和監測區9處,累計完成示範面積10000畝。示範作物有玉米、向日葵、小麥、西紅柿、青椒、瓜果類等10餘種作物。

“項目實施之初,當地很多農戶持觀望甚至懷疑的態度。”項目技術人員張瑞喜說。“八百里河套平原自古以來一直採用傳統漫灌,我們不缺水,為什麼還要搞滴灌?”對於農戶來說,他們更加看重的是莊稼的收成。

經過科技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豐收的成績單給農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滴灌工程實施後,與傳統漫灌相比,葵花、玉米以及西紅柿畝產分別提高了14%、27.2%和32.5%,示範區畝新增收入200—1000元,水分生產率提高48%以上。

如今,當地農戶響應號召積極流轉土地,用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們對項目的肯定,這讓科研人員感到很欣慰。他們對農民、基層管理者、土地承包管理者進行精準化的培訓,促進了農業直接參與者接納新事物及新思想的轉變,在大幅度提升農業用水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5年,從烏蘭布和沙漠邊緣沙金套海示範區開墾第一年的3000畝荒地上傳來捷報:採用滴灌技術種植的向日葵畝產達到200公斤,最高畝產量達到275公斤;玉米畝產達到750公斤,與同邊黃灌土地相比,效益顯著。採用了滴灌,該縣寶日浩特示範區的氮肥、鉀肥用量減少30%,節省農藥用量、勞動力用工以及降低電費50%,農民每畝增收350—900元。

與漫灌相比,滴灌還具有一大優點,可有效防止土壤板結,提高土壤透氣性,提高作物苗期地溫。而在6月初進行滴灌,比漫灌可提高地表0—10釐米溫度2℃左右,促進作物早期生長。滴灌還能有效提高作物品質,滴灌後的玉米突尖少,千粒重大,還可降低番茄臍腐病發病率,籽粒飽滿。

項目相關負責人、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科技文化處處長劉永和告訴記者,通過研究與示範,河套灌區滴灌可發展總面積150萬畝左右,可節約水量約3—5.5億立方米,這部分水量轉換於工業,可形成產值700億元。

在實際的科研與實驗過程中,項目還因地制宜提出了化控技術、幹播溼出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免耕複種技術、不覆膜技術等多項滴灌配套實用新型技術,這些技術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水分,防止侵蝕,節約水量,部分地區可實現1年2季種植模式,並減少白色汙染。

項目的實施對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積極作用。通過示範區引領帶動,僅2016年,河套灌區滴灌發展總面積達40萬畝,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真正把科研論文寫在了廣袤的田野上。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外宣巴彦淖尔动态」内蒙古日报持续关注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