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對他的文字著迷,但他在讀了幾封私人信件之後,卻對信件的作者大加讚賞,驚為天人,認為她的文筆才是祖國的驕傲。

畢加索是現代藝術的開創者,他把西方藝術史帶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但他也會悄悄去參觀一個人的畫展,安靜欣賞那些充滿想象力和生命力的繪畫。離開時偷偷在留言冊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對畫家的傾慕。

能夠同時得到馬爾克斯和畢加索讚賞的是怎樣一個人呢?她就是哥倫比亞畫家、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獲得者艾瑪·雷耶斯。

但如果有人告訴你,擁有驚人才華的艾瑪·雷耶斯,從小在波哥大貧民窟長大,從來沒上過學,你相信嗎?如果說她是個私生女,父親可能是哥倫比亞總統,你相信嗎?

艾瑪·雷耶斯的身上有很多令人驚奇的地方,就像她生長的國度,充滿了魔幻色彩。在《我的秘密生長》一書中,艾瑪·雷耶斯對自己早年的成長經歷做了生動詳盡的描述,語言簡潔靈動,既充滿童真,又不乏對當時醜陋社會現象的深刻剖析。

《我的秘密生長》由二十三封信組成。當初馬爾克斯看到的就是其中幾封。信是雷耶斯寫給自己的好友、記者赫曼·阿西涅加斯的。馬爾克斯看到後對信中的文字大為讚歎,馬上打電話給雷耶斯,要她把自己的作品發表出來。但雷耶斯卻大為光火,認為自己的隱私被暴露,發誓不再寫作,也拒絕出版已有作品。直到她去世前夕,才同意將這些信件結集出版。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此書一經出版便大獲好評,被評為2012年哥倫比亞年度最佳圖書。人們通過此書,不僅瞭解了雷耶斯童年的苦難和艱辛,更見證了她的堅韌和頑強,從而鼓舞人們不斷從生活的磨礪中獲得力量和希望。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艾瑪的童年被修道院分成兩個截然不同卻又異常相似的時期。不同的是流浪和穩定,相似的是痛苦和孤獨。

四歲時,艾瑪和姐姐埃萊娜住在波哥大貧民窟。跟她們住在一起還有男孩“蝨子”和瑪利亞太太。

瑪利亞太太很年輕,可是脾氣不好,除了打罵,也會像是枝裕和的電影《無人知曉》裡的媽媽一樣,動輒離家消失。艾瑪他們經常又冷又餓,夜裡蜷縮在一起抵抗對黑暗的恐懼。

後來,男孩“蝨子”不見了。瑪利亞太太說,“蝨子”的父親是個大人物,他不能長在平民窟裡。艾瑪從此再也沒有見過“蝨子”。

“蝨子”消失之後,瑪利亞太太帶著艾瑪和姐姐開始到處輾轉奔波。艾瑪姐妹在瑪利亞太太眼裡就是累贅,是阻礙她尋找幸福的絆腳石。尤其是艾瑪,因為一隻眼睛有點斜視,更遭到瑪利亞太太的歧視和虐待。

艾瑪親眼看著瑪利亞太太的小嬰兒被遺棄,這讓她感受了生命的極度痛苦。在經歷飢餓、寒冷、驚嚇、恐懼,身體和心靈都遭受極大摧殘之後,艾瑪和姐姐也被瑪利亞太太遺棄了。

不知從哪裡來,也不知往哪裡去的艾瑪和姐姐,被送到修道院。她在這裡一呆就是15年。

修道院不是孤兒院,更不是福利院,這裡是與世隔絕、等級分明的小社會。每個人都要幹活以償還自己的食宿費。每天起床、祈禱、吃飯、做工、睡覺,一切都像軍營般管理,一旦違反就會遭到嚴懲。艾瑪曾因尿床被灌老鼠湯,那是她終生不能忘記的恥辱。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艾瑪她們每天吃最簡單的食物,工作10個小時。她們給教皇繡最精緻最昂貴的白袍,但艾瑪穿的卻是到處破洞的罩衣。艾瑪姐妹是被遺棄的孩子,所以被認定是有罪的,不管每天的祈禱多麼虔誠,她們也無法成為修女,得到救贖,為上帝服務。這些不公正的待遇,艾瑪都忍了下來。

但當有一天,一個神父趁人不注意,把手伸向剛剛成年的艾瑪胸前時,艾瑪踢翻了神父的早餐桌,並伺機逃離了修道院。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逃離修道院的艾瑪已經十九歲了。十九歲的她,沒上過學,不會寫字。唯一的特長就是學繡花時練就的一點美術基礎。長期動盪不安的生活,練就了艾瑪面對一切困難時的樂觀和頑強。

艾瑪拼命自學練習繪畫,不顧一切地擁抱藝術。她輾轉世界多個城市,最後定居藝術之都巴黎。她的努力和成就為她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肯定和讚揚。除了馬爾克斯和畢加索,畫家弗裡達、里維拉,作家薩特等人都是她的朋友。她終於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從痛苦童年中走出的艾瑪,沒有自怨自艾,沒有怨天尤人。在《我在秘密生長》一書中,艾瑪回憶童年時使用的文字,剋制客觀,真實感人,卻不會感到過分痛苦,反而能被文字傳遞出來的豁達所感染。

比如在貧民窟裡,艾瑪和小夥伴們整天在垃圾堆上玩耍。讀者不會感到那裡的髒亂差,不會覺得貧民窟裡的生活有多麼悲慘。孩子們總會在一堆廢品裡找到自己喜歡的玩具,甚至連捏泥人,最後都會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的“雷波勇將軍的葬禮”。艾瑪寫到:“貧民窟裡的孩子總是能深刻理解飢餓、寒冷和死亡的意義,所以,孩子們在雷波勇將軍的葬禮上,都哭得很傷心,真像自己家人去世一樣。”

平靜剋制的文字,讓人心酸,卻又被孩子們的真誠感動。

艾瑪在修道院裡的生活,集中體現了艾瑪對宗教和信仰的嘲弄。來做彌撒救贖罪人的神父,卻在沒人的地方把手伸進小女孩的胸前;要成為侍奉上帝的修女,除了虔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大筆錢。

你經歷的苦難,從不會辜負

如此殘酷甚至有點魔幻色彩的現實生活,並沒有泯滅艾瑪的天性,沒有殺死她善良的本真,反而激發起艾瑪更加頑強的鬥志和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痛苦成為她成長的資本,傷疤也成為她經歷的光榮烙印。生命在苦難中得到極致地綻放。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 艾瑪·雷耶斯的一生無比貼切地詮釋了普希金的這首詩。那麼,她的父親是誰,還重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