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的紅利在於「自裂變」

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的紅利在於“自裂變”

這兩天大家的朋友圈一定是被連續刷屏。

先是網易雲音樂唱情懷,大多數人紛紛都曬出了自己的“音樂清單”,以此來表達這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自己的心情狀態

再接著是朋友圈變成馬雲家的了,各路神仙曬著自己在支付寶上過去一年的賬單。在我的朋友圈裡,還出現過一位年花1.7個億的土豪級人物。

網易雲音樂以及支付寶,在微信朋友圈裡佔盡了便宜。

並且這樣的刷屏事件,看上去似乎是無組織的一種自然行為狀態,官方沒有花”一分錢“就輕輕鬆鬆的把廣告做了。

這似乎和傳統的廣告思路有所悖逆:再好的創意如若沒有足夠的預算,就像火車沒有了輪子是很難走出去的。

如若對營銷資訊有關注的朋友,就會留意到在2017年11月份的微信大會上,拼多多這個社交電商的寵兒,利用微信小程序在微信上收割了”一個多億的粉絲,200多個億的月流水“。

而似乎我們很少在微信朋友圈廣告或者文章底部廣告,看到有大量的拼多多廣告,又應正了前面那句悖論:沒有大量的廣告投放,拼多多如何傳播出去的呢?

以上謎題的背後,其根源都是因為 流量 被重新定義了。

之前我們所理解的流量,是將一款精心策劃的廣告,投放到某個流量渠道從而獲得曝光。

拿傳統的百度搜索來舉例:比如定製傢俱這個詞的日均搜索量是1000次,那麼某個傢俱品牌在購買了這個關鍵詞後,日均能夠獲得的點擊人數也就是1000次之內,同時得為每次的點擊進行相對應的付費。

如咪蒙的那1000萬粉絲以及數不清的10萬+文章,幾乎是沒有花一分錢而獲得的,這些粉絲以及曝光量都是來自於”內容的裂變“,通過這種自裂變的形式給 這個載體帶來了巨大的免費流量。

所以”內容營銷”成了上一波微信時代的主流手段,各家企業都開啟了微信公眾號,請了若干號微信小編,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知識焦慮”。

隨著內容營銷成為紅海,微信又放出了新概念,就是被譽為微信下半場的小程序。小程序比微信公眾號能夠實現更多以及更重的功能,所以被各路開發者以及企業賦予眾望。

但是一年的時間過去了,真正在微信小程序上收割到紅利的企業並不多。官方反覆拿出來講的,無非是自己的幹閨女蘑菇街,以及最近的乾兒子拼多多。

但無論是蘑菇街,還是拼多多,都沒有將微信小程序怎麼玩的本質透露出來。

然而這也並非神秘之處,之所以蘑菇街和拼多多能夠在微信小程序上取得矚目的成績,無非是基於騰訊給予的鼓勵,把“內容裂變”的思路抽離出來,變成了“有償裂變”。

我們先來看拼多多的玩法

進入到拼多多的小程序後,首先給你彈出一個大大的紅包。當然你不要想多了,這不是現金紅包而是優惠券紅包。

發紅包不可恥,美團餓了麼天貓京東天天都發紅包。

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的紅利在於“自裂變”

發完紅包以後,拼多多引導你將紅包分發到微信群,然後還可以再順勢領一個紅包

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的紅利在於“自裂變”

按照他的步驟將重重的小程序紅包分享到了微信群

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的紅利在於“自裂變”

從這樣的一個簡單邏輯來看,拼多多的小程序可以藉助原有的用戶,將拼多多小程序快速通過微信群以及朋友圈的形式裂變出去,獲得新的用戶進來。

然而這樣一個快速收割用戶的過程,只需要拼多多的產品和開發團隊事先策劃好後,拼多多就可以無限享受“睡後紅利”,根本不需要像傳統的營銷推廣方式一樣,不斷的砸錢,不斷的去BD渠道。

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不是一個app以及微信公眾號所能享有的,這是微信小程序“有毒”的地方

通過以上這樣的分析下來,拼多多的小程序能夠快速獲得用戶量,並沒有太多的神秘之處,無非就是藉助了微信小程序的紅利期(監管紅利),再加上利益的刺激,從而使得用戶自傳播,自己生出流量。

因此:那些沒有自裂變能力的微信小程序,想依靠其他的外部方式來推廣,如微信廣點通等來推廣微信小程序的, 都是一種大費周章的做法。

既然生在微信這樣一個社交媒體大環境下,那麼一款產品不能帶有自身裂變小,本身就是設計上的弊端。

為了幫助一些商家彌補這種弊端上的不足,我們開發了一款幫助商家推廣微信小程序的小程序。

幫助那些沒有像拼多多一樣擁有營銷創意以及開發能力的商家,實現更好的傳播。

那麼這款以及其系列小程序的原理,也是利用了趣味性+紅包的特點。

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的紅利在於“自裂變”

商家可以根據這款小程序的 “拼字,拼圖,拼語音,成語接龍,答題”等形式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來,在贏取獎金的同時也在接受來自品牌方傳遞的信息,實現娛樂和營銷的同步效果

拼字,拼語音,答題是一種品牌植入用戶腦中的有效手段,用戶為了獲取紅包獎勵,會集中注意力來記憶企業傳遞的廣告詞。

基於好玩趣味性,用戶會自發的將 這些小程序分享給自己的好友,從而實現“自傳播”

像滬江網校,無憂社保,冒火等擁有敏銳嗅覺的商家,已經開始在用這款小程序推廣自己的產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曝光效果。

落後的企業還停留在清代末年如何練習射箭,而敏銳的企業早已掌握蒸汽機技術。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